2006年高考试题与2007年生物教学透视_高考论文

透视2006年高考试题,把脉2007年生物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透视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的全国高考在世人瞩目中落下帷幕,及时透析高考生物试题,无疑对广大教师紧跟高考改革推进的步伐,搞好今后的生物教学具有指导作用。现将2006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Ⅱ)生物试题进行全方位分析,希望能对高中生物教学有所启示。

1 试卷考点分布及难度分析

2006年高考理综生物学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突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的内容及分值分配见下表:

2 试题评价

第1题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

命题意图 考查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下丘脑既是内脏机能的重要控制中心,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本题是对必修本与选修本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的综合考查。

思路解析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面,又称丘脑下部。刺激下丘脑的不同部分可引起饥饿、口渴、冷、热、疼痛等感觉,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以及体温调节的中枢,有神经传导功能,因此,下丘脑是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控制中心;同时,下丘脑还能分泌多种“释放因子”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如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在体液调节中也有重要作用。因此答案为C。

第2题 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4图(图1)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图1

命题意图 考查人体体液免疫的特点以及读图能力。

思路解析 初次抗原刺激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实际上就是体液免疫的3个阶段。其中的关键过程是:(1)产生高效而寿命短的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2)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初次抗原刺激时机体产生的抗体数量少,抗体维持的时间也短。机体内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如果有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B细胞能更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因此产生大量的抗体,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不仅比初次免疫反应快,也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能在抗原侵入尚未为患之前将其消灭。所以答案为A。

第3题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

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

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命题意图 紧密联系现代生物技术,重点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单克隆抗体方面的知识。

思路解析 抗体主要由效应B淋巴细胞合成。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如果用一种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大量增殖的细胞,如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一种B淋巴细胞融合,所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就能大量增殖,产生足够数量的特定抗体;培养的动物细胞大都取自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因为它们分裂能力较强,而人的成熟红细胞不进行细胞分裂,所以培养成熟红细胞不能形成细胞株;将动物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催化组织细胞间隙的弹性纤维等蛋白质分解,从而使细胞分离,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箱中培养,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在原代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进一步进行传代培养。因此答案选D。

第4题 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4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3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4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3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3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3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2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种群增长知识的理解,以及解读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思路解析 3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构成竞争关系;从柱形图可以看出,随着捕食者水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数量越来越少,而其他两种蝌蚪数量变化不很明显,所以判断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随着捕食者水螈数量的变化,3种蝌蚪的数量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水螈改变了3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也是有限的,而非理想条件,所以不会出现J型增长。故答案为A。

题5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

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命题意图 本题仍是紧密联系现代生物学技术,重点考查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同时涉及对基因的表达、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等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思路解析 所谓转录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mRNA的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真核细胞的基因编码区有外显子(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之分,所以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一定多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转基因动物导入目的基因,所用的技术是以病毒作为运载体或直接显微注射到动物的受精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通用的转基因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如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了转基因鱼。利用此技术,山羊的受精卵导入人凝血因子基因后,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体细胞中应该均有凝血因子基因存在。正确答案为B。

第30题 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

分析预测的结果:

命题意图 本题既是对教材重点知识——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的考查,同时又考查考生的相关实验技能和能力。

思路解析 关于光合作用过程需要CO[,2],释放O[,2],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CO[,2]的经典实验有很多,都会带给考生很多启迪。所以考生对本题并不感到陌生,没有无所适从的感觉。首先,分析题目给出的材料用具,其中有两组变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暗培养箱和日光灯。从题目给出的实验步骤(1)(2)可知,两只试管中烟草叶片所处的溶液环境不同(即液体环境是实验变量),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继续完成的实验步骤只能是两只试管同时光照或同时黑暗处理,然后根据所学生物学和化学有关知识,分析NaHCO[,3]稀溶液内的叶片在光照和黑暗下的两种情况并预测结果。

第31题 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1)种群中个体的繁殖将各自的__传递给后代。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__。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种。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X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对遗传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涉及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特点、分离规律和伴性遗传等多方面知识。

思路解析 (1)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明确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主要区别是答题关键。细胞核遗传中的正交和反交后代结果相同,而细胞质遗传的典型特点就是母系遗传,即正交和反交后代结果不同,子代均表现母本性状。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的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AA、Aa、aa 3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X[,a]Y5种。

(4)首先,正确理解“自然果蝇种群”和“未交配过”的含义。雌果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保存交配所用的大量精子,能使大量的卵细胞受精。“未交配过”并不表示是纯合体,只是说明雌果蝇在实验前体内无受精卵,排除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自然果蝇种群”说明其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第(3)小题判断基因型为几种即给了提示。然后,运用假设法假设果蝇的基因型显、隐性状以及基因位置(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例如,分别假设果蝇体色黄色性状遗传为常、显,常、隐,X、显,X、隐,分别写出上述几种假设的杂交实验结果,然后采用“倒叙”的方法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3试题特点综述

综合分析,本套理综卷生物试题有以下特点:

3.1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本套试题知识覆盖面相对广泛,在5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共计72分)中,覆盖了多章节知识点。在对知识点的考查中,不仅要考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象、图表进行分析、推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外,在5个选择题中有4个题的考点都属于现行选修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这也是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向已经(或即将)实行的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是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接轨的过渡,同时也预示在新的高中课改过渡过程中选修本的教学内容不容忽视并应加强。

3.2 突出实验,重在考查科学实验方法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在2006年的试题中进一步加强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与往年相比,实验分数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占到30.5%,这与《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3.3 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与应用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问题,并找出其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解决是考纲对考生的要求,在这方面本套试题更加突出。如第1题、第5题及第31题(见相应的命题意图)。

3.4 关注科技发展热点,突出考查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能读懂科学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考试大纲语)。第2题、第4题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考生理解文字、图像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另外,第3题、第5题都紧密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从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两个角度进行命题。

4 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4.1 狠抓基础知识,强化能力培养

能力考查是近年高考的主旋律。高考强调素质和能力,但并不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首先要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以旧带新、以旧启新,使所学知识前后衔接,在知识体系上做到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和谐、深化和统一。

4.2 强化信息的采撷,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图像中的细微变化,从繁杂的信息中捕捉要点,从图像走势上捕捉答题切入点,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发掘“图解”信息,让“无声”的图像变成“有声”的语言,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中不乱方寸。另外,2005年和2006年的非选择题答案文字叙述都较长,类似“小作文”,考生必须在短时间内有条不紊地组织文字作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训练学生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地表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注重探究,加强实验试题的训练

实验是一种综合能力,目前限于笔试的高考,很难考查实验操作技能,但试题非常重视对实验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现象与结果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实验试题的开放程度大,题型较多,或没计或补充或修正或评价实验方案,这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教材中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具有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设计中更应注意做到“四看”:一看材料是否需要制取或处理;二看是否需要分组和编号;三看如何对不同(或相同)对象施以不同处理;四看现象、预测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分析。

标签:;  ;  ;  ;  ;  

2006年高考试题与2007年生物教学透视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