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教学及其功能分析--兼论发散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联想论文

发散教学及其功能分析--兼论发散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联想论文

试析发散式教学及其功能——兼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式教学论文,功能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教学方法是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封闭式的方法,教学内容固定、僵化,教学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缺乏创新精神。本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思维理论,就发散式教学法谈一些看法。

吉尔福特把人的思维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聚合式思维,一种是发散式思维。由于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外化形式,因此我们不妨把教学形式也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聚合式教学,一种是发散式教学。聚合式教学指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取固定的模式,灌输既定的结论,属于求同式思维教学。发散式教学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已经掌握的全部知识,超越教材内容,进行知识发射性比较、联想,以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取得问题的多种结论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最佳结论,属于求异式思维教学。这两种教学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聚合式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容易墨守成规,难有创新精神。发散式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它不受教材内容和现成结论的影响,能够把人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形成多向性、立体性的创新思维。发散式教学法适应新世纪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使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比较是发散式教学的表现手段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心理学家谢切诺夫也说,比较“是人的最宝贵的智力宝藏”。所谓比较,是指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以上事物的异同点,通过对事物内部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之后,认识事物的本质。比较的形式主要有四大类:(1)新旧知识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不仅可以了解新旧知识的异同,还可以把二者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从而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2)新知识与新知识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使知识精确化。(3)旧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4)理论与事实的比较。这种比较能有效地证明理论的正确或错误。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结合起来,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抓住某一历史特征,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进行比较,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横向比较则是把某一横断面中发生的相关历史事实,归类联系,找出特点,巩固深化知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极为相似的事物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纵向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横向比较,或纵横综合比较,以便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弄清历史的真正面目。例如,对中外改革、中西封建社会结构、中外政治体制、中外文化及赋税制度等便可进行横向、纵向和理论等的比较。下面以例说明。(1)中国赋税制度纵向比较。讲述清朝采用地丁银的赋税制度,可比较汉朝的编户齐民,隋唐的租庸调制,唐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使学生对中国赋税制度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了解。(2)中外文化横向比较。如古希腊有荷马史诗《伊丽亚特》《奥德赛》,西亚有《吉尔伽美什》史诗,印度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部史诗,而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还没开出史诗这朵灿烂的文学之花。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它们的文化各具特色。(3)理论比较。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如果只是单一的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如何伟大,要使学生信服是不容易的。假如能采取理论纵向比较的方式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精辟深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讲到宗教起源这个问题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些哲学家的论述。如:霍尔巴赫认为宗教起源于“无知”和“恐惧”,而费尔巴哈则认为宗教起源于“依赖感”等。通过对这些哲学家的理论进行评述后,指出他们理论的局限性,最后推出马克思对宗教的精辟论述:“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通过比较分析之后,结论是马克思对宗教起源和本质的论述最深刻,马克思是个伟大的思想家。

联想也是发散式教学的表现手法之一。所谓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比较复杂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一旦离开了联想,很多思维活动就难以进行。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因果联想、类比联想等。在历史教学中,联想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跨上创造性的阶梯。具体而言,(1)接近联想,指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相近事物在头脑中的联系。如讲到原始社会家庭起源时,可联想到家庭的演变和现代中外家庭形式,以及未来家庭的构想和家庭学的研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讲解,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这样,历史教学就发挥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了。(2)因果联想,是指对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的联想。例如,在19世纪,中日两国都面临着殖民主义的入侵,封建统治阶级都想通过改良,以达到富国强兵和维持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日本在60年代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在90年代进行了戊戌变法。但是,在同样的环境下,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戊戌变法遭到了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先运用因果联想法,再进行评述,找出它们之间共同要素,形成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类比联想,是指当某一材料或事物和另一材料或事物有相似之处的时候,往往由这一材料或事物引起对另一材料或事物的联想。如讲到近代法国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代表作《思想者》时,可以从法国罗浮宫的这尊《思想者》联想到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君造像,并指出《思想者》是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他那对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低头沉思的姿势,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表明这位劳动者正为人类的一切烦恼苦思冥想,表现了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思想。泉州清源山上的老君造像,则雕塑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形象,他那正襟危坐、长髯飘拂、双目平视,给人以一种视而不见、高居于芸芸众生之上,对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忧愁都无动于衷的感觉。表现了道家那种超脱、旷达的境界。通过联系比较指出,这两幅作品风格迥异,创作年代不一,但是,它们实际上表现了东西方文化观念、人生观念等的差别。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联想法,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比较和联想又是促进知识迁移的一种途径,而迁移又能推动比较和联想的进行。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众所周知,迁移是以知识为前提,知识间的联系又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和联想,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是由于在比较和联想的基础上可以把新的知识融入旧的知识中,或者说是在新旧知识中建立联系。换句话说,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要以旧知识的保持与重视为前提。旧知识所以能对新知识发生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在新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比较和联想的结果。当学生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而把这事物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那事物中去,这就说明学生已经把新的知识纳入旧的知识系统之中。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发散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联想,它可以用复活的知识去理解、掌握、分析新知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通过比较和联想的运用,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提高迁移水平。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掌握知识外,还要在新的问题中运用知识。历史知识的运用就是对掌握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论、历史规律进行迁移,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在发散式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迁移的作用和规律,引导学生从基本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通过迁移去理解各种现象,解决各种问题,达到鉴往知来等历史功用,从而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比较和联想是发散式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有很大作用。因此,发散式教学值得提倡。

标签:;  ;  ;  ;  ;  

发散教学及其功能分析--兼论发散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