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国际分工论文

扩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国际分工论文

扩大开放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济背景

1.国际分工向纵深和广阔方向迅速发展

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新特点。第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使得生产的“国界”变得模糊起来,产品的“国籍”也不那么明显了。美国罗切斯特市政府原来打算购买一部日本产的铲雪机,后来为了响应“购买国货”的号召,就改买美国制造的铲雪机,但后来发现,原来想买的日本产品是在美国伊利诺州制造的,而改买的美国产品是在日本制造的!《华尔街日报》想调查哪个品牌的汽车最“美国化”,结果发现是日本的本田汽车!再如美国的波音747飞机,它是由8个国家的1600个大型企业、1.5万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的。第二,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所谓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各国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目前,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已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简单加工工业与复杂加工工业之间的分工,劳动密集型工业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设计与制造的分工。比如“耐克”牌高级运动鞋是美国产品,但它只负责设计和销售,而鞋子全部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第三,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在《美国下一条国界》一书中写道:“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应该强调指出,虽然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日益国际化了,但经济的民族界限仍然存在,产品的品牌是有“国籍”的,在美国生产的本田车,仍是日本产品,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仍是美国产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国际贸易在克服保护主义障碍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更加频繁。

1996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已超过6万亿美元,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由于工业分工国际化的发展,初级产品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迅速上升;国际贸易中产业之间的贸易比重下降,产业内贸易(即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比重上升。以前,出口和进口大都属于不同的产品,用出口来交换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很高的产品,而现在进口和出口同一种产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贸易政策方面,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签字生效,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并取代关贸总协定,预示着一个相对自由贸易的新时期的到来。

生产的国际化促进了资本流动异常活跃。近两年,国际直接投资年流量在3000亿美元左右,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超过2.5万亿美元,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万家,海外分支机构25万家,年销售额近5万亿美元。随着公司跨国生产体系的建立,各国市场日益受到外国直接投资、非股权参与和贸易竞争的挑战,竞争迫使各国企业更加国际化和跨国化,以获得新的市场和更多的生产要素。竞争的结果是导致国际化生产体系的建立。

3.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以前组成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大都是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国民文化程度等大体接近的国家,但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超越经济发展较大的障碍,也组建一体化集团。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实体的互利合作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各国经济日益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进一步扩大开放,已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扩大开放的问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并以扩大开放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新特点

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经过十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市场的基本态势已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许多产品已经“供过于求”,防止“重复建设”、制止“同类产品”无序竞争的呼声时常见诸报端。但在现实消费中我们却看到,在总体供求平衡的市场上,某些品牌的商品供不应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继续大量流入;而其他牌子的“同样”商品却大量积压。我们已经能大量生产的产品,仍在大量进口,而且市场将会不可逆转地扩大开放。以前是自己能生产的就不进口,而现在越是自己能生产的却越是扩大进口自由度。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说,市场竞争表现为在同类或可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也表现为在同一产业的比较竞争力,表现为同一产品市场竞争中的市场占有率和赢利能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定点”生产,制止“重复建设”;但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这种“重复建设”是正常现象。以前江苏乡镇企业有个战略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转”,但在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以后,大家都在生产市场上“有”的东西,市场竞争当然表现为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

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看,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正从所谓外向型经济向国际化经济转变。一般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变原来的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封闭式发展模式,以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贸易,参加到国际经济的循环中去,在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寻找发展机会,从经济开放中获得比较利益,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质是积累资本和技术力量,是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国际化起飞的准备和蓄积力量的阶段。实行外向型经济开放战略的基本政策或措施主要有:(1)吸引外资,鼓励或引导外资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符合外资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初始目的)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鼓励出口,以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获取支付进口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外汇;(3)采取各种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诸如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以逐步培育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不同的国情,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先后采取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亚洲“四小龙”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时期,差不多都采取了这样的经贸策略,这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十几年来走过的发展道路。

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或一定阶段,国际和国内的因素会共同起作用把经济发展推进到国际化阶段。所谓经济国际化实质是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其主要特征,一是市场高度开放,本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即没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分,而只有世界市场的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际上合二为一;二是产业的全面开放,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向世界开放,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关税、配额等保护贸易措施降至最必要的低水平,本国产业依靠竞争来获得发展;三是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投资,外资享受国民待遇,同时本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渐趋平衡。可见,经济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高度融合。

如果说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主要是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获取比较利益的话,那么,在经济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主要应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即所谓“竞争优势”)来参与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使产业不断升级。我们知道,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则是各国同一产业的关系,即是各国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这就是说,在经济国际化的情况下,国际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各国同一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竞争力。

总之,我们面临的形势是,经济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新的竞争环境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很明显,在结构调整中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特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正确选择,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三、正确处理扩大开放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关系

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的民族界限的消失,经济开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进行适度的保护。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是无条件地对外开放本国市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有选择的、适度地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是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般来说,保护政策可能给一国经济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利益:一是通过关税等手段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使国内企业能在本国市场上占有尽可能多的份额,从而获得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特别是那些暂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幼稚产业,适度保护尤为必要。二是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保护,会产生技术转移和产业关联等外部经济效益。因此,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产业:幼稚产业和主导产业,而不是笼统的国内产业。前者如金融、邮电通讯及一些高科技产业,后者如汽车、石化等产业。当然,在实践中,两者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汽车工业,在我国既是幼稚产业,又是主导产业。应该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落后产业都是幼稚产业,只有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有希望发展成为成熟产业的才算是幼稚产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保护和发展国内幼稚产业和主导产业,也应采取国际分工的思路,积极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使这类产业的发展有个高起点。

保护政策也会给一国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其一,征收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会抬高进口商品价格或强迫消费者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价高质低的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其二,受保护的企业往往缺乏竞争压力,导致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力低下;其三,贸易保护总是只能局限在一部分产业,保护政策在给该产业带来利益时,必然要对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比如对钢铁工业进行保护,必然对使用钢材的其他产业如机械制造业造成损害,增加这些产业的成本。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上不如发达国家,政府不免要对较多的行业和企业提供保护,这是正常的。但这种保护一定要适度,即使是对幼稚产业和主导产业实行的保护,也应以为这些产业创造适宜的发展条件为限,把必要的保护看成是走向竞争的短暂的阶段。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通过必要的保护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占领国内市场和合资企业中的外商控股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再加上国内一些企业纷纷以拱手相让辛辛苦苦创立的品牌的代价换取与外商的合资,更引起了国人的忧虑,由此引起对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抵制情绪。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民族经济。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国经济要想得到振兴和发展,都必须奉行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封闭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一国的工业定位离不开经济国际化这个总格局和大环境,一国的工业发展也离不开与跨国公司全球化投资的有机结合。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认为并不存在孤立于全球产业之外的、纯粹”的民族工业。比如,根据我国领导干部必须坐国产车的规定,桑塔纳属于国产车,那么上海大众应该是民族工业了,但它是合资企业,也不“纯粹”。桑塔纳的核心技术是德国大众的,德国大众把上海大众视为其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但桑塔纳的80%以上的零部件在中国制造,车也在中国装配,“国产化”程度很高。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即使是使用外国品牌商标的中外合资产品,与外国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至少不能算作“洋货”,但如果说是合资企业产品是“真正的”民族工业,似乎也较勉强。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涵义上的民族工业的概念,已经不能解释当代经济国际化条件下的民族经济?是否应该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一国的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民族工业是指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针对宗主国的垂直分工而独立发展的工业。时代变了,我国已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经济环境也变了,国际分工已使整个世界经济联为一体。因此,我们不应再从传统意义上去理解民族经济,而应以开放的、参与国际分工的大思路来发展我们的民族经济,增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只要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就可以在对外开放中采取更为大胆和灵活的政策,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

第二,不要怕合资企业的产品占领国内市场,而应鼓励合资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同真正的外国进口商品进行竞争,以减少和替代进口。合资企业的产品也是国产品。同时,要鼓励合资企业的产品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实际上,合资企业的产品出口已占我国出口额的40%左右。国内一些人对与外商合资合作的看法,不利于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不符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互接互补的方针。应该承认,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外资纷纷涌入中国,是因为看好中国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如果我们因惧怕市场开放而限制外资,那么投资者就会望而却步,外资就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坐失发展的机遇。

第三,在与外商的合资合作中,应注意维护我方利益,实事求是地评估企业原有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尤其要注意维护我方的品牌和商标的价值。无锡小天鹅洗衣机厂在合资过程中,日方曾要求使用他们的商标,但小天鹅认定合作就必须使用我们的品牌,终于迫使日方让步,现在,小天鹅不仅成为国内名牌,还批量出口日本。这是一个利用国际分工发展我们自己的名牌的生动例证。对于一些企业将商标作价入股等现象,应进行具体分析。中国要创立世界级名牌,有一个过程。跨国公司进来以后,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一些企业的产品其实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光靠保护是出不了名牌的,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可利用外方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现代营销手段,“边干边学”,培养队伍,为打出中国名牌积蓄力量,准备条件。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由于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也遇到了外国品牌的冲击,市场竞争激烈。但韩国不改变开放政策,国内产业在与外商的合作与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终于出现了一批象三星、现代这样的名牌企业。而巴西则采取了进口替代政策,对国内产业进行高度保护,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终究未培养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这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在与外资合作过程中的股权安排问题,应从实际出发,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要强化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对外商充分开放成熟产业和一般产业,大力鼓励基础设施利用外资,合理保护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应不允许外方控股。对于我们自己有市场、有销路、技术也比较成熟的产业和产品,不一定要搞合资,特别是只能带来“货币资金”而没有带来技术和市场的外资,不能盲目欢迎。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我们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情况下发展国内经济,必要的保护手段的使用要考虑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在引进外资较多的产业,应大幅度削减保护措施,迫使外商投资企业采用最新技术。

标签:;  ;  ;  ;  ;  ;  

扩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国际分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