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园的精彩作品:湖北广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记述_湖北电大论文

湖北教育园的精彩作品:湖北广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记述_湖北电大论文

湖北教育园地里的一枝奇葩——湖北广播电视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奇葩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纪实论文,广播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

短短15年间,先后有13万大、中专毕业生从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走向社会;

这是一所办学形式灵活的多功能开放型大学:

成人大专学历教育、普通专科教育、中专教育、专业证书教育、资格培训、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农民实用技术教育、第二学历教育等等,为各类求学者提供了成才机遇。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甘霖,植根于荆楚大地的湖北广播电视教育,在百花争艳的湖北教育园地里,犹如一枝出墙的红杏分外引人注目。

异军突起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困挠着现代文明社会:那就是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承受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求扩大教育规模的有效途径。当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传播媒介由人类掌握和使用后,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广播电视教育。

向现代科技文明进军的中国人抓住了这一机遇。

60年代初,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办起了电视大学,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先河。然而,历时不久,中国大地上便出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使刚刚起步的广播电视教育不得不关上“门窗”。

春江水暖鸭先知。1987年,华夏大地万物复苏时,湖北人民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开始紧密锣鼓地开办广播电视教育。1979年1月21日,湖北电大开始首次招生,2月6日正式开学;次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很快,一批又一批机关干部、工人、解放军战士走进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收音机旁,荧光屏前,留下了一些姐妹同班级、老少同课堂、夫妻共勉励、全家“求学热”的佳话。

而今,湖北电视教育初具规模,开办专业已由1979年的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发展到理工、文经、政法、农、医、师等门类125个大专专业,30余个中专专业;招生规模由1979年首届招收8000余人到迄今累计招生16万余人;电教网络由1979年武汉、黄石、宜昌3所地、市级电大发展到现有22所地、市级电大和直属分校以及90所县市级电大分校、站;教职工由当初的几名发展到现在的2682名;全省电大从创办时租借校舍办学发展到拥有占地面积2200余亩,固定资产1.75亿元,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手段先进的全省电视教育基地。

湖北电视教育在短短15年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在荆楚大地上大放异彩,成为湖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翼。

开拓奋进

湖北电视教育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她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15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靠一大批创业者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走出了一条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之路。

湖北各级电视教育的创业者们,面对“一无校舍、二无办公场地、三无师资力量、四无政党经费来源”的“四无”环境,凭着一股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始了艰苦创业和跋涉。

1981年10月,当时的湖北省长韩宁夫主持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电视大学建校、经费等问题并作出决定。此后,湖北电大的基地建设步入了快车道。省教委拨款105万元建设省电大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省计委批准省电大第一期建校基建任务,武汉市人民政府同意省电大征用建校土地16.2亩;省教委为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再次为省电大追加了1500平方米实验室、教室土建及配套设备投资;武汉市人民政府又批准省电大新征土地22亩。1984年4月,湖北电大校园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落成。

与此同时,从鄂东革命老区到鄂西土家山寨,从长江两岸到汉水之滨,从江汉平原到神农林区,湖北各地、市电大相继开始筹办并获得了迅速发展,至1985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广播电视大学,湖北地、市广播电视大学全部建立。至此,湖北电视教育从白手起家进入了一个以省电大为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实验中心、教学节目制作中心,形成一定办学规模的新的发展阶段。

湖北电视教育的迅速崛起,凝聚着一批无私奉献、精明干练、热爱电视教育事业的党政管理干部的心血和汗水。以校党委书记田正享,校长苏铮为首的湖北电大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以“开拓、奋进、务实、创新”为校训,以省电大为龙头,地市的电大和系统电视分校为骨干、县级电大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教育优势,向大规模组织教学,大范围辐射教育网点,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方向发展,把湖北电视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的业绩。

1984年,为加速实现湖北干部队伍“四化”,湖北电大率先在全国举办了党政干部大专班;

1985年,湖北电大率先在全国电大系统中开办普通专科班,招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广大高中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并在招生人数上处于全国电大领先地位,平均每年录取电大普通专科班学生占全国电大生的1/6;

1986年,为培养更多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湖北电大果敢地开展了以“一门技术,一部录像片、一本书”为内容的“三个一”农民实用技术教育,把电视教育引向农村广阔的天地。

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北电大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不断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坚持每三年召开一次全省电大教学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完善制度。

据近年来全国电大统计资料提供的数字,湖北电大与各省市电大相比,在系统建设、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非学历教育等方面,居全国电大先进行列。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湖北电视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针对电大开放性、远距离、多层次、大范围和学生成分差参不齐的特点,不断探索加强电视教育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电视教育特色的党建和思想工作制度,多次受到中央电大、兄弟省市电大及省委高校工委的好评。1994年,校党委书记田正享荣获国家教委电教委员会和中央电大授予的优秀电大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他们坚持三年召开一次全省电大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提出任务,先后制定了《电大生手册》、《班主任工作规范》、《学生操行评定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结合各地实际,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组织了全省电大学生文艺汇演,选送的文艺节目在全省高校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并举的主体教育网络;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让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加强“两课”(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改革课程设置,建立了以省电大为中心的德育、中国革命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先后组织编写了《思想品德教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等教材,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以适应电大“两课”教学的需要。

在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上,他们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放在首位,紧密联系实际,用特色理论指导电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不断加强各级电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各级电大管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把握方向、驾驭全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干部的选拔配备上,尤其注重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使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跨世纪年轻干部纷纷走上各级电大的领导岗位,保证了电视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在加强基层电大党组织建设方面,全省22所地市级电大中,已有16所成立了党委,74所县市级电大建立了党总支或支部。

在全省电视教育战线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涌现出了一批献身电视教育事业的典型人物。江陵县电大分校副校长曾贤智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在江陵县电大分校办公室里,挂满了奖状和锦旗,它记下了该校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历史,也留下了副校长曾贤智闪光的足迹。她到电大工作后,面对分校艰苦的环境,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人人争先进,个个创一流”。她全身心地投入学校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带领全校教职工奋发图强,在短短的几年里便使起步较晚的江陵电大分校一跃成为全省一流的县级电大。同事们说,曾贤智为电视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甚至几年来没能睡上一个安稳觉。1993年,她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电大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女职工。

在湖北电视教育系统中,除了一些身居基层领导岗位的开拓者外,更多的是为电视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第一线的一大批创业者。正是他们,才使电视教育事业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广阔的荆楚大地上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独具特色

电视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湖北高等教育中异军突起,能够在改革大潮中得到长足发展,除了它符合高等教育开始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模式嬗变的内在发展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教育优势,并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不断推出全新的办学模式,在永不停止的开拓奋进中逐步形成既有普遍的远距离教育特色,又有湖北本省的远距离教育特色。15年的改革发展实现了5大转变:

——办学模式由单一的成人大专学历教育逐步向多规格、多层次转变。电大创办初期,开展的是单一的大专学历教育,这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造成文化断层所决定的。但是随着这种“补偿性”教育的完成,到八十年代中期,电大开始出现了所谓“生源危机”。透过这种现象,湖北电大的决策者们敏锐地发现了蕴含在“生源危机”中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电大的办学模式必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由单一的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向多规格、多层次转变。在稳步发展成人大专学历教育的同时,着力抓了“三个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燎原教育。1985年至今,湖北电大系统以行业或系统为基础开展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先后开出了21个培训项目。为配合实施“燎原计划”,从1986年在全省开展“三个一”农民实用技术教育以来,先后在30个县、市,120多个乡镇进行试点,培训16万人次。许多县市还以电大为“龙头”,建起了农科教示范基地。京山县电大农科教示范基地,帮助农民迅速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逐步发展中专教育。1984年,湖北电大在全国电大系统率先附设了电视中专,并把伸向农村办学、为乡镇企业培训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电视中专的主要方向。至今已先后开设了乡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服装等30余个专业,累计招生2万余人。1990年,为加速鄂西老、少、边、贫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即穿皮鞋,又穿草鞋”的农村实用人才,开通了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参与初中毕业生分流的新政策,展示出电视中专发展的广阔前景。

三是积极发展普通专科教育。1985年至今,全省已累计招生3万余人,不仅大大缓解了省内普通高校的压力,而且满足了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求学愿望。

——办学形式由单一的电大系统垂直办学逐步向多途径、多形式转变。在与全国电大系统的联合办学中,实行大中专领域的联合与协作办学,先后联办了英语、医药、城乡企业管理等专业;在与企、事业单位或行业系统的联合办学中,先后在省检察院、省工行、省农行、葛洲坝工程局、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设立了电大分校,建设了以电大为龙头的多功能教育基地;在与社会其它单位的联合办学上,先后为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和省有关高校开展了自考助学工作,现已开出金融、行政管理等6个专业,累计招收自考助学生7500余人。

——专业设置由单一的机械、电子专业向包括理工、文经、政法、农林、师范、医药等专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发展,并注重向应用型、复合型方向转变。在湖北电大目前开设的125个大专专业中,联办专业和派生自办专业已达40个,30个中专专业也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专业体系。尤其是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过调查,使专业结构向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新技术等方向发展。近几年陆续开设了旅游英语、涉外文秘、国际金融等专业,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要,增强了学校按市场经济需要办学的适应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步,电大内部办学机制也逐步改进和完善,教学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精简、自开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的增加、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得以充分体现。

——教学教务管理由单一的管理型向管理和教学实体型转变。随着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办学格局的形成和电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实行单纯教学教务管理显然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他们不断加强了各级电大的教学实体建设,并逐步完善了各种教学管理制度。1987年印发了关于招生、教学计划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教材管理考试工作等6项制度;其后,又制定了关于大、中专派生自办专业管理、第二学历教育管理、电视中专管理、单科生管理、学生平时作业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师工作规范等15个教学教务管理制度。注重远距离教育研究,每年编辑出版论文集一本,先后编辑出版教材、著作97本,初步建立了具有远距离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同时还先后出台了诸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定期开展电大教育质量、办学条件评估,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视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系统建设由集中于大、中城市向广大农村乡镇延伸转变,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电大创办初期,大都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人才密集的大、中城市,而广大农村因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成为广播电视教育应该大力开垦的“处女地”。从1985年起,县级电大建设被列入湖北电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全省电视教育的一项长远规划来设计。一方面,他们经常深入基层,向县市领导宣传电大教育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优势;另一方面,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引进先进的电教设备,采取“以贷促配”、“县建省补”的办法,充实县级电教设施,先后在全省建立了100余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和20个共用天线接收播出系统。目前,除鄂西山区部分县市外,湖北绝大多数县市均建立了电大分校工作站,并已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教学实体。许多县市党政领导从发展电视教育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把电大作为本县市的“当家地”和“自留地”。

湖北电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广播电视教育是传统高等教育无法比拟的,它除了能够大规模实施多层次教育,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促进了现代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

群星璀璨

随着湖北广播电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批又一批电大毕业生走出这所无墙大学的“校门”。15年来,先后有13万电大毕业生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这些毕业生犹如一颗颗璀灿的星座,在荆楚大地上熠熠发光。

82届电子专业毕业生刘贵明,在电大学习期间,除完成电大学习外,还先后自学了48门电工技术课程。电大毕业不久,便顺利考取了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后分配到中科院武汉分院岩土力学研究所从事仪表研究及岩士力学的研究,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由他主持研制的“RSM”系列基桩检测仪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足以与美国的“PDA测桩仪”抗衡。每当他谈起自己的成长道路,总是不无感慨地说:“电大学习是我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82届电大毕业生童施建,6年前接任濒临倒闭的黄石康赛服装厂厂长。面对这个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陷入困境的小厂,他外向市场抓品种,内向企业抓质量,很快便开发出康赛牌T恤衫,使工厂扭亏为盈。接着,他开始向创国内一流企业、创世界名牌的目标迈进。1994年,在国际服装博览会上,康赛商标被评为中国国内“十大著名商标并获博览会金奖”。此时的“康赛”已由一个小厂发展成为拥有6家中外合资企业和6家国有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仅T恤产品就发展到400多个、1800个花色品种,年利税超过1000万元。童施建从一个电大毕业生到成为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成长的轨迹向人们揭示出一个哲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电视教育同样能培养出栋梁之才。

因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腿瘫痪的枣阳市青年骆东风,一心向往进大学深造,由于身残而失去报考普通大学的机会,是电大圆了他的大学梦。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电大学业后,开始了人生艰苦的跋涉。他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数年如一日,以顽强的毅力用左腿支撑着整个身躯在三尺讲台上写就了教书育人的辉煌篇章。他发表的论文曾获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他所带的班级英语成绩多次在襄樊市夺魁,先后获得了省新长征突击手、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等30多项荣誉。

在清江河畔的湖北省宜都运输机械厂,一群电大毕业生挑起了管理和技术大梁,全厂现有管理和技术人员中,电大毕业生已占1/3,他们中间先后有4人走上了厂级领导岗位,3个成为技术骨干,9人走上了科、室、车间主任工作岗位,他们和全厂职工一道励精图治,把目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以来,产品不仅牢牢地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也门、朝鲜及东南亚国家,工厂也成为“省级先进企业”。

除了这些社会的佼佼者,时代的弄潮儿,更多的电大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据电大教育质量评估和电大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电大的教育质量和效益是好的,用人单位对电大毕业生信任和比较信任的比例为86%,毕业生在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达到大专和大专以上水平的分别为90%和79%,不少电大毕业生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已作出突出贡献。而电大专科生每人平均培养费却只有普通高校专科生的35~46%,由此可见,电大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宏伟蓝图

湖北广播电视教育走过15年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为振兴湖北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门技术人才,成为科教兴鄂的一个主要方面军,其发展前景十分美好。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说:“广播电视教育花钱不多,效益最好,覆盖面最广,十分重要,要继续办好。”当过去辉煌的一页翻过,21世纪在向我们招手的时候,湖北电视教育的决策者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攀登。他们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已着手制定出湖北电大“九五”发展规划,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宏伟蓝图。

总体发展目标:立足湖北省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电视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开放程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行覆盖全省,服务基层的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办学,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燎原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作出积极贡献,把湖北电大建设成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远距离教育的开放大学。

招生规模:全省电大现有大专在校生3.1万人,按5%逐年递增,到“九五”期末达到4万人;全省现有中专在校生8000人,按10%逐年递增,至“九五”期末达到1.3万;燎原教育达到30万人次;各类岗位培训达到5万人次。

教学改革: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面向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新技术和应用专业方面发展,重点办好经济、外语、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及文法专业,积极培训财会、税务、金融等人才;积极试办“专升本”教育。深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增强职业性,加强技术技能教学,注意吸收国际先进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改进提高电视教育多媒体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统一考试和教学管理,完善电大质量保证体系。

队伍建设: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工作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保证培养“四有”人才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抓好教学、科研、政工三支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适合远距离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机制。

网络建设:加快电视教育的法规建设,逐步完善省地县三级电大建制、编制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县级电大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加强实体建设。

湖北电视教育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道路上发展、奋进,再创辉煌。

组稿:本报湖北记者站

标签:;  ;  ;  ;  ;  

湖北教育园的精彩作品:湖北广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记述_湖北电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