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四个里程碑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四个里程碑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四座里程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里程碑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四座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中国共产党在74年的光辉历程中,不仅独辟蹊径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并创立了各自相应的理论;而且,经过30余年的探索,又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如何在中国这个落后的世界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没有解决的崭新课题。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势必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从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到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三代共产党领导集体、四个探索阶段。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从1956年4月到1966年6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为了避免苏联模式的弊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4月25日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适当解决集中和分散的矛盾;诚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对外国不仅现在要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但是,不能一切照抄;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的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这充分表明毛泽东是个彻底的、清醒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论十大关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篇。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一次历史性会议。 八大的政治报告和决议正确地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57年2月, 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相应地提出了用民主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总原则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是:在政治思想上,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在经济上,采取对全国六亿人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兼顾团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采取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在政治上识别香花和毒草,毛泽东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六项标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毛泽东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在农村人口占80%以上的农业大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我们要不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向一切国家学习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工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等观点。

在这个时期,刘少奇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观点。周恩来提出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观点。陈云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符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对经济体制改革,陈云早在八大期间就提出了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富有创见的构想。〔1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的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了农业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在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的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这预示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阶段即将到来。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的八大文献,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许多正确观点,不仅在当时和以后的实践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开创者和奠基者。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确立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是党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的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践了20余年来所从未实现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点的新时期。同遵义会议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通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航道,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帷幕,端正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方向,使这一探索,进入了创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崭新历史时期。

1979年3月,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他首先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全国人口有九亿多,80%是农民。接着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 〕同月,陈云发表了《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讲话,强调搞建设既要有计划按比例,又要注意市场调节。

1981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决议》在正确地总结了我们党在建国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新概念:“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决议》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特征和内容,总结为以下十条:(1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 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5 )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6 )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在全党范围内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7)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8)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9)在对外关系上, 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0)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十条,是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征途上,所树立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从1981年6月到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的召开,是党逐步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

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 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

十二大之后,改革的春风由农村吹到了城市,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各省这样由外向内、由沿海向内地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局面,整个国民经济充满勃勃生机。

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称赞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3〕

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党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定》,指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三大还完整地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此,党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十三大之后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的五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胜利前进的五年,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重要时期。在这五年间,我们党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在理论上迈了三大步。

1989年9月, 江泽民发表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不仅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和治国纲领,而且是党的十三大路线的继续。讲话指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等,及时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990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坚持共产党领导等二十项原则。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明确地回答了近几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全党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我们思想要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要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当年的3月党中央政治局全会, 完全赞同邓小平的谈话。以邓小平的谈话和当年3月党中央政治局全会为标志,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邓小平谈话精神的指导下诞生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并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

作为科学体系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所组成的。党的十四大把这些基本原理概括为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个精髓、一个主题、九大理论、四根支柱、三个突破、一幅蓝图。

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整个理论的哲学基础。早在1978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就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要亡党亡国。”〔4〕正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才使整个理论体系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所论述的全部问题的中心。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

九大理论是:发展道路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阶段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动力论,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外部条件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政治保证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政治保证;战略步骤论,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力量论,共产党是领导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全体劳动者、爱国者,是依靠力量;祖国统一论,通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四根支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整个理论的哲学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整个理论体系所依据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现实机制;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观,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突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中所没有的新理论。

一幅蓝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又是一幅规模宏大的、可供操作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拓、奠基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领导集体,创立形成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共产党领导集体,发展完善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共产党领导集体。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如同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可缺少的法宝。这一理论,也将继续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

(收稿1995—03—04;)

注释:

〔1〕

这是陈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所提出的。即国营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它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生产变化而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其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它的补充。

〔2〕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49—151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3页。

〔4〕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33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7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四个里程碑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