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论文_李玉玲 王立刚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论文_李玉玲 王立刚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262731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甜美之语,能充分表达对他人的诚挚之意、景仰之情;会心之语,能在直白中深受感染,产生共鸣;赞叹之语,能展示自身的亲近感人,真诚待人;诙谐之语,能使人感受愉悦,又展现自身的机敏……总之,优美的语言能让我们在体味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在我们这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语言文字达到极深造诣的古老国度里,作为运用语言教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师,理应成为语言运用的典范。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

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部分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也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对所教内容融会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联珠,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这样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诱导性,能启迪思维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这是钱梦龙老师进行《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教学的导语。钱老师提问的目的是诱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本“食物”一词的定义。

在这两个问题的语言结构方面,钱老师没有讲究词藻的优美和语句的整齐,也没有浓烈的诗情画意和感情色彩。只是掬起了一两朵小小的生活浪花,“吃早点”“问父亲”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语域。教师的语言是朴素的,创设的语域是学生亲近的;然而在语义的理解中潜在着充满着张力,学生必须通过词域的转换、迁移才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老师这样的提问,如同给学生猜谜语、游园林,迂回曲折、山重水复;忽而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于是兴趣为之大增,思维为之活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可见,诱导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它的话语领域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它的话语方式常常是老师亲切、机智的提问,它的目的常常是用来点拨学生的思路,诱导的语言所创造的教学气氛是既轻松又紧张,既饶有趣味又启迪智慧的和谐统一。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还未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而语言毕竟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意境深远,遣词造句特别讲究。我在诗词教学的时候,经常将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入情入境。张志和的《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景色清新活泼。为了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再染上色彩,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这时候,有的同学说:“我脑子中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水……”我继续引导:“好,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叮咚咚地流淌,鳜鱼不时地跃出水面……”看到同学们那种陶醉的神情,我想这首词的意境他们已经心领神会了。这样,单调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四、利于激趣

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问,并非上述几点所能概括的。以上涉及的几点仅仅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特别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依相辅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语文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语言环境教学气氛等因素适时、适当、科学、合理地发挥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达到理想目的。当然要掌握这些艺术,做到运用自如,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博采众长,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把提高语言素质放到师德修养的高度,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意摸索和积累经验,我们的语言艺术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论文作者:李玉玲 王立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论文_李玉玲 王立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