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科技论文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科技论文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开发利用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

从人类发明印刷术以来,文献信息资源就受到高度重视。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从文献期刊到检索杂志, 从主机终端型联机检索系统到INTERNET型网络信息服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走在前列。从世界范围看,一次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比重,二次文献的覆盖率和数字化、网络化比重,三次文献的质量和覆盖面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国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领域相比,技术方法规范,人才队伍有一定规模。

目前,全国独立的科技信息机构、公共和大学图书馆4000多个,收藏国内外科技期刊2万多种,科技图书1500多万种,科技报告430万种,专利文献220万件。初步建成了国际和国内联机检索服务系统。 科技信息库的总数已达500多个,约3000万条记录。其中, 中国科学院建成的67个科学数值和科学事实型数据库总容量达80亿字节。专利文献已经全部数字化,很快将提供全面的网络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从2500多种社科期刊中精选的113类每年数万篇优秀论文已经数字化、 网络化;清华大学光盘中心已将2000多种中文期刊制成光盘;中国科技计算机网、中国信息工程网络的科技信息资源也已初具规模。

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中国教育科研网上已经具有数百亿字节的信息量,为广大师生及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工作环境。目前,有近200所高校入网,已连接200多个接入网,2 万多台计算机,将近10万个网络用户。截止1996年底,全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中小学已达5万所,装备各类计算机40万台, 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已建设局域网,个别城市中的中小学已联接中国教育科研网,初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中小学生已过千万,基础教育的教育软件已经形成体系,并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从整体上看,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电化教育仍处于小范围实验阶段。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运用电视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手段开展继续教育,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十几年来,电视教育培养了数百万专门技术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进一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大众化、商品化。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主要服务于研究开发领域,转向研究开发与基础教育、继续教育服务并重。

2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从信息结构的观点看,可以分成两类:状态型信息和文献型信息。状态型信息是以水平结构为主的信息,某一个时间横断面的状态信息具有它的独立性;文献信息是以纵向结构为主的信息,它的独立性存在于其树型学科知识发展链,而一个时间断面的各个学科的新增信息却不能构成独立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客体。如果把一个学科的文献信息按知识发展的次序构成一棵树,则教育信息在树的根部,科技信息在树的顶部。

根据信息结构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之一是系统性和累积性。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与完整性成正比。无论是用于教育还是用于研究和开发,没有长期累积,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其价值以指数方式下降。

从经济的角度看,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一般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更长。当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不论是人或具有接受、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机器(不仅是机器人,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机器都有这种能力),在接受并利用一项信息(可能是一组复杂的信息,也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时,必要的前提是:第一,能够理解并与原有信息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决策信息;第二,具有决策信息实施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当然,这还不是充分条件。接受主体的智能+新获得的信息+实施决策这个简化模式,说明了信息资源利用直接效益判断的困难。由于文献信息(包括新技术、新产品信息)的采用,只是一个新的过程(如新的学习、研究开发或生产)的开始,直接经济效果在增值链的更后部分,所以一般不具有直接经济效益。但无论是用于学习、研究开发、生产还是管理,都是形成经济效益或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

从信息结构的角度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础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服务于教育和培训;第二是对居于前列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服务于研究和开发;第三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居于信息结构树的中上部。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性能的不断提高,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速,使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并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要认真分析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包括教育、研究和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成使用方便、价格合理的信息产品是重中之重。

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的思路要从纯理论思考的模式中走出来,要转变思维模式。一次文献的发表率、覆盖率,二次文献的覆盖率和检索准确性、完整性,三次文献的针对性和质量,固然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指标,但这些指标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在全球实时信息交流成为现实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市场支付能力和需求前提下,都增加了新的内涵,在表现方式和实现形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情报所、资料室,以及新型的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服务、咨询服务都应该根据这种变化,调整业务内容、业务方向和工作方式,这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当务之急。

4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和体制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为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在信息资源急剧增长,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这种机制已经难以为继,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机制和体制。探索新机制的关键是重新确定国家、事业型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型信息服务机构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政府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在管理、协调、政策、法规、投入等方面增加力度。在管理协调方面,要从目前分散状态向相对集中统一方向发展。科技信息资源、资源和环境信息资源分别向国务院提出了成立部际协调机构的要求,应该更宏观地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角度,将目前分散于许多部委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协调集中起来。在政策法规方面,要在文献信息资源普遍服务和普遍获取的原则下,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在投入方面,政府对一次文献的收集、部分二次文献的编制和发行、部分网络使用经费保证必要的投资强度。

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要转变目前政府独立支撑力度不够、自行创收、内部实行双轨制的方式,寻找更加合理的模式。确定政府办的部分,如国家图书馆,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对有些机构,可以考虑采用非营利机构的机制运作。中国正在由短缺经济走向生产能力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下,已经具备文献信息服务结构采用非营利机构模式的条件。

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加快文献信息服务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当社会从温饱转向小康,有部分人进入富裕的历史条件下,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再仅仅是政府的一个公益事业,政府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投资主体的形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获取文献信息已经成为个人和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教育到继续教育,从基础研究到新产品开发,都应该如此。技术市场的发展,企业增加对科技信息资源的投入,以及清华光盘中心和人大书报资料社等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机构企业化经营成功的实例,都证明文献信息服务的市场正在走向成熟,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教育、应用技术、新产品等领域的市场将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因此可以说,转变机制,加快发展,已经是时候了。

标签:;  ;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