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构成的本质_命题作文论文

命题构成的本质_命题作文论文

命题作文的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高考尘埃落定,考前的纷纷猜测,理所当然地转化为种种品评。此优彼劣,一时间当会不绝于耳。可以预料,热闹一阵之后,语文界内界外,又将顺势转化为对来年命题走向新的建议和猜测:作文会或应出什么题目?会或应在什么范围,顺应什么形势,以什么样式命题;考生需要相应地准备哪类材料,明了哪些哲理,选择哪种体裁?……如此一个轮回接一个轮回,年复一年。猜测对的,风光无限、身价倍增;猜测错的,颜面扫地、愤然指责。其实,这些猜测和品评多么无谓!难道我们对应试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应试”的层面,就不能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吗?

我认为,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必须命题。但是,作文命题,无论是传统的“词语命题”,后来的“材料命题”,还是现行的“话题命题”,其实质都是不命题——只是在不同命题形式的外衣遮挡下,或隐蔽一些,或显露一些罢了。

让我们略微追溯得久远一些。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这是传统的“词语命题”,不限制文体。它与1999年开始的“话题命题”相比,一是缺少一段提示语或提示材料,二是没有允许“自拟题目”。只这两点差异,这两点差异又都是极外在的。1994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尝试”,要求必须写记叙文;如果没有这层限制,也无异于一个话题。只是由于当时考生群体的思想相对封闭,其实是考生背后的语文老师和作文教学“冰封雪覆”,所以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狭隘地写自我“尝试”。当年的优秀作文选上充满着尝试帮妈妈烙饼、尝试为同学理发、尝试麦当劳打工、尝试街上卖晚报之类的自我“尝试”。很有创意的同学也就是尝试做一把淑女——你看,我是一个女孩,可是生性风风火火,像个男孩。妈妈总说我,“你有个女孩儿样吗?”那今天星期天,咱就尝试做一把淑女。早晨起来,扭扭捏捏、娇娇滴滴、行不露脚、笑不露齿;可是秉性难移,电话铃一响,一个箭步蹿过去,“你是谁呀?”原形毕露。到晚上,算了,咱也不受这份罪了,本色相见才最好。

但是,1994年北京考场上,也出现了一位非常勇敢的同学,我们现在可以说他是“话题”作文的先行者。这位同学没有像绝大多数考生一样写“自我”的尝试,甚至没有写一个严格意义的人的尝试,他写了一个猿人或人猿的“尝试”!作文还给这个人猿起了一个名字“阿蛮”。阿蛮一天幸运地猎获了一头野猪,他用父亲传授给他的方法,在河滩上精心挑选了一块薄薄的鹅卵石片,用来剥割野猪的皮。但是今天这头野猪的皮特别坚韧,剥了半天纹丝未动,阿蛮的手都被磨破了。气得他把石片摔向一边,无意中摔到一块坚硬的岩石上,鹅卵石裂成了碎片。生气归生气,活儿还得干。捡起被摔碎的石片再来剥割野猪的皮,阿蛮意外地发现,石片变得锋利了!如一道闪电,灵感的火花闪过阿蛮的脑际,他于是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石块敲击这奇异的石片。经过笨拙、艰苦、曲折的努力,阿蛮终于打造出人类的第一把石斧!他满腔风云涌动,豪情万丈,急于把这经验告诉自己的伙伴。作文的结尾写道:“阿蛮高擎人类的第一把石斧,面向西天狂吼,夕阳投射在他的身体上,在他身后赭红色的岩壁上,映现出一个大写的‘人’字!”这结尾颇具象征意义,也很有震撼力——工具的制造,使“猿”变成了“人”。人,手握石斧,就在地球上打上了“人”的鲜明印记;人,手握石斧,哪怕是如此简陋的一把石斧,也就注定成为我们栖身的这颗星球的主宰,就有了面对西天狂吼的权利!阿蛮打造的这把石斧,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尝试”成果之一!

当年,这篇作文尽管得了高分,但仍被视为“另类”。我们可以设想,2005年高考试卷的作文若以“尝试”为话题,或者干脆以“尝试”为题,那会是什么样子?绝对与十年前有天壤之别——喜欢物理的同学可以写爱因斯坦的尝试;热衷化学的同学可以写门捷列夫的尝试;醉心足球的同学可以写米卢、郝海东的尝试;迷恋歌星的同学可以写王菲、周杰伦的尝试……从某种意义看,“尝试”完全可以成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一个重要侧面——移植爱因斯坦、门捷列夫、米卢、郝海东、王菲、周杰伦……的记忆,都未为不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话题命题”的极大贡献,就在于掀开了“词语命题”和“材料命题”严格限制、严格审题的衣襟,极大地开拓了考生、教师和作文教学的思想天地,使命题“不命题”的本质豁然大白于天下。

即以北京2004年作文命题“包容”为例。这是回归传统的“词语命题”,“包容”二字赫然印在试卷作文纸页的首行,然而,大量考生仍将其视为“话题”。一个破折号加一个副标题,还不是海阔天空?拟副标题,2003年凤毛麟角,2004年则如雨后春笋:爱因斯坦、门捷列夫、米卢、郝海东、王菲、周杰伦……谁无“包容”?谁不可以用来说“包容”?

信手拈几篇满分作文看一看?

《包容——祭奠我的四合院》——如果“四合院”可以写“包容”,那故宫太和殿、天安门广场、天津的洋楼、上海的里弄、陕北的窑洞、内蒙的毡房,哪种、哪处建筑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包容——话梅糖中的岁月》——如果“话梅糖”可以写“包容”,那巧克力、冰激凌、汉堡包、北京烤鸭、西安泡馍、兰州拉面,你总有一种饮食偏爱吧?那么,哪一种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包容——紫罗兰的芬芳》——如果“紫罗兰”可以写“包容”,那康乃馨、郁金香、陶潜的菊、陆游的梅、南国的竹、北地的松,你总熟悉其中一种吧?那么,哪一种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包容——柳宗元在柳州》——如果“柳宗元”可以写“包容”,那韩退之、苏东坡、毛泽东、克林顿、保尔·柯察金乃至于阿Q,你总通晓其中一位吧?那么,哪一种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包容——水的启示》——如果“水”可以写“包容”,那铜铁锌锡、大气海洋、植物动物,乃至化学、物理、生物各个领域,你总涉足其中一个领域吧?那么,哪一种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包容——西方的包容和东方的包容》——作文选材“耶路撒冷”,如果耶城都可以写“包容”,那莫斯科北京、中俄美英法,哪个城市、哪个国家、哪个社会生活领域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一汪水塘里有大海的气息,一株三叶草上有草原的生机,一个命题包容着所有生活。“话题命题”的形式,正如一艘破冰船,1999年以来,六年开拓,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指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再想束紧众多考生的襟袍,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熟悉的生活也可以适应所有命题。徐悲鸿先生擅长画马,他可以画给爱妻廖静文,可以画赠抗日战场的英雄,可以画赠外国元首,也可以画来庆祝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如果他今天还健在,当然也可以用一匹马表达抗击“非典”的愿望与决心。“胸中有马千万匹”,他只需要选择、调整马的姿态神情,改换画的题款印章,就可以适用于任何“话题”。当然,一匹马也可以画“转折”、“包容”、“忙”、“安”“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凤头、猪肚、豹尾”、“今年花胜去年红”、“标准圆形与带棱角圆形”……赤兔马可以用来写“诚信”,千里马可以用来写“人才”,瘦骨胡马可以用来写“骁腾”。“踏平崎岖山河在”,“不须扬鞭自奋蹄”,“春风得意马蹄疾”——“话题命题”踏出了一片开阔的芳草地!

综上,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词语或是材料,实质都是“不命题”。当然,“不命题”的认识绝不是说不审题。“材料”需要审,“词语”需要审,“话题”也需要审。“话题”命题,往往给一个或一些材料,这些材料不是用来限制,而是用来启发的。写“话题”作文的审题,只需要集中于“话题”。“诚信”,不同于“诚实”——它有诚实,还有守信的含义。“心灵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选择”——他是发自内心的,面对比较重大问题做出的选择。这选择和心灵息息相关:选择了高尚,心灵更纯净;选择了卑劣,心灵被玷污。“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既非单谈“挫折”,也非只论“痛苦”,而是说二者的关系——“遭遇”是不期而遇,“挫折”是挫败曲折,“遭遇挫折”难免产生痛苦,这里要求谈的却不是“产生痛苦”,而是“放大痛苦”。“说‘安’”,是以“安”为核心发表议论。你可以说“安宁”、“安定”、“安于现状”,从理论上,也可以说“安排”、“安置”、“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德海”、“安娜·卡列尼娜”——只要你有本事把“安”放在论说的核心位置。提示语,既有限制意义,也有提示价值。至于某些命题给的提示材料,可看可不看,可用可不用。看,应从中受到启发;不看,不用,也没有关系。

命题作文,既然命题,当然需要审题。只是我们必须改变被动、猜测、顺应命题的思维。考场作文跑题,并不见得都是“审题”的差错。很难想象哪位考生看不懂“诚信”、“心灵的选择”或是“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相当数量的跑题恰恰是因为对作文材料的生疏造成的。“审题”与构思实际是文题与素材的衔接。对多数考生而言,考题固然是初次见面,但意思毕竟显豁;那些临时趸来、相当隔膜、似懂非懂,没有感悟的素材才是衔接中容易出现纰漏的软肋。至于2005年北京卷“说‘安’”这个作文题目,的确有一定审题难度。但这难度仍然不是表现在命题的核心概念“安”字上,对“安”字,高中文化水准的同学没有不理解的;之所以陷入写成“说‘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尴尬,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安”的核心地位。这主要不是审题能力的问题,而是审题意识的问题。

学生的生活积累当然不是广袤的大地,倒是可以比喻成一花盆土壤。那么,高考作文命题就好比一颗种子,它在任何一盆土壤中都是应能成活发芽的。对于同学而言,重要的是浇水施肥——使自己的土壤湿润丰腴起来。浇水施肥,就好比“感悟”吧!花朵是否灿烂,取决于土壤是否湿润丰腴;作文是否精彩,取决于对生活的“感悟”是否深刻厚实。考场写作的基础应是以熟悉的生活,有兴趣的事物为窗口,去认识社会、去感悟人生。在这一方面,200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的导语,给我们很大启发。导语说:“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同样,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包容;当然,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安”;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肯定还会出现——高考已经考过和可能会考的——一切“话题”。

是啊,“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主观、客观两方面,考生都不缺乏生活。如果他们面对命题文思枯竭,那么欠缺的应是“所感”、“所思”、“所悟”吧?写作能力的核心是思想感情,写作能力考查的核心也必然是思想感情。学生可能还不具备我们所理想的那种宽阔的“人文”空间,在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当然也无力去为他们营造这一空间。可是,学生绝不是生活贫乏,在学生那里,只是这样生活或那样生活的差异而已。如果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客观环境不尽理想,那只能说作为客观环境一个环节的语文教师,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点拨指导,未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有兴趣的事物中去认识社会、去感悟人生。就群体而言,“感悟”,是中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早熟睿智如鲁迅者,尚且要“朝花夕拾”。但,高考的形势需要我们的学生现在就知道“父母恩”,需要他们“朝花朝拾”。一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必须一片真诚,要把作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生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结合起来,催生他们深刻思想、美好感情的花朵。即使我们只拥有狭小的居室,我们也要在小小阳台上,在学生的心田里,经营一片绿色……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一位师长的天职。

尽管一切形式的作文命题,实质都是不命题,但我们仍然期望高考中的作文命题,不要过于强化对“文体”的限制,对“审题”的要求。毕竟这是写作能力的考查,而不是阅读能力的考查。开放与限制这一矛盾,反映着对当前作文教学实际的不同评价,对语文高考命题使命的不同认识。诚然,学生作文有许多流弊,但是所有流弊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封闭”这一种。我们完全可以统计一下,全国数百万考生,堕入“以辞害义”的有多少?堕入“空洞无物”的有多少?但是,从思维到语言,闭塞随俗的又有多少?我们应能认识高考作文对作文教学的导向意义,那么,在高考试题这张药方上为作文教学开出的第一味药,应该是“开放”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同时,“选修课程”的“个性阅读”必将开拓出“个性写作”的天地,何况,生活也是一本大书,更是“个性写作”的广阔天地呢!这应是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也将使考场命题作文更贴近写作的原本状况吧。

认定一种题材,在运用中深入感悟,反复锤炼,从而可以适用于所有文题。这种做法是不是太“功利”了,是不是对学生生活、学习的窒息?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不会,绝不会!”首先,这种感悟和锤炼,本身就指向思维和语言。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哪种哪种体裁,更不是哪种哪种题材,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提升。一种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就像一种热爱的健身运动。跑步、游泳、足球、篮球、高尔夫、太极拳都只是载体,选择一种,持之以恒,使得身心健康,敏捷协调,有利于生活与工作,这才是目的。再者,这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领域,自己浇水、施肥的这一盆土,只是一个根据地。在根据地站稳脚跟,我们才可能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生活领域扩展。

标签:;  ;  

命题构成的本质_命题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