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思想意义的再解读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教育思想意义的再解读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教育思想涵义的再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对毛泽东教育思想涵义的界定,教育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不同界定,实质上是以不同的价值范畴作为参照系而作出的不同的符号选择和诠释。因此,从符号——文化学的角度阐释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涵义,可以寻找到一种新的思路。当前应更加强调在理论价值范畴内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其涵义作出新的阐释。

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中,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涵义的界定,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

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一般认为包括四点:1.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列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毛泽东教育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言论不能包括在内。3.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4.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

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涵义的上述界定,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他们的观点可以综述为:1.毛泽东教育思想应该是而且仅仅是指毛泽东本人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载体应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毛泽东教育思想指的是毛泽东本人的言论和著作,而不应该包括党的其他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如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的著作、言论和思想。否则,“集体智慧”的范围又该如何确定呢?而且,从教育史和人类思想史的角度去考察,有卢梭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或以某人姓名命名的某种学说思想,尽管这些人在创立学说时参考借鉴了前人的有益的成果,整合了前人有益的思想,但无一例外指的都是这些人本人的著作和言论。这是一个公认的和通行的原则,毛泽东教育思想也不例外,否则将引起理论研究的混乱。2.毛泽东教育思想既然指毛泽东本人的教育思想,当然应该包括毛泽东正确的和错误的教育思想。就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去看,是一个由不完备、不正确逐渐进到完备和正确的过程,逐渐形成一个科学体系的过程,是毛泽东本人不断克服自己认识上的局限、错误的过程。从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说,把毛泽东教育思想如实地视为包括毛泽东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在内的全部思想是有益的。3.既然毛泽东教育思想指的是毛泽东本人的教育思想,那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下限,逻辑地看,应当以毛泽东逝世为标志。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名之为邓小平教育思想。

为了调和理论分歧,有人提出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两个概念,以前者代表第一种观点,以后者代表第二种观点。然而,以一字之差来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似嫌勉强。还有人提出“毛泽东晚期教育思想”的概念,以表征毛泽东晚年在教育领域内的理论迷失和错误。但是,正如石仲泉所指出的,“毛泽东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晚期教育思想”两个概念在逻辑上不能并存。②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部分包含关系。从逻辑上说,提出“毛泽东晚期教育思想”概念,是相对于“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和成熟的正确的“毛泽东教育思想”而言的。因此,对它的界定就不应与前两个概念有包含关系。然而实际上,在毛泽东晚年的教育思想中,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并存,有时是真理与谬误相纠缠。例如,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一教育思想,其历史作用是有害的,但其中蕴含着真理的光芒,对今天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试图简单地在两种理论分歧意见之间调和矛盾是不行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理论的困惑以利研究的深入?这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纵观科学史和人类思想史,每一个重大学术课题的提出,每一个理论困惑的产生,无不同时意味着对研究者既定思维方式和学术观念的新挑战,都蕴育着新思维新观念的产生。学术思想的演进与方法论的更新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我们知道,每一个思想理论体系都可以看作一个符号系统。所谓符号,按照索绪尔(F.de Saussure)的界定,就是一种可通过视觉、听觉等所感知的对象,主体把这种对象与其种事物相联结,使得一定的对象代表一定的事物,当这种规定被一个人类集体所认同,从而成为这个集体的公共约定,这个对象就成为代表这个事物的符号。③语言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C·莫里斯在《符号、语言和行为》(1946)一书中指出,符号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对对象的关系,对人类的关系和符号对符号的关系。”因此,每一个符号系统就相应地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1)作为表层结构的语句层面和语义层面;(2)作为深层结构的以一定价值范畴为参照系的隐义层面。④研究一种作为符号系统的思想理论,只有深入到以一定价值范畴为参照系的隐义层面,才能说是深入和成功的。

站在这一方法论基础上去重新审视理论界的学术分歧,我们便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解释。我们知道,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教育思想当然是一个符号系统。对这一符号系统的研究,如果我们拘泥于语句层面和语义层面,纠缠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不能达到深入研究的目的的(当前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涵义的分歧源于此)。这是因为,思想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是不能够完全用形式逻辑去解决问题的。而且,即使我们深入到一种思想理论的隐义层面,如果把两个矛盾的方面置于同一价值层面进行判断,那也只能还是停留在非此即彼的自我烦恼之中。笔者以为,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涵义的分歧,解决办法只能是从思维习惯和定势中摆脱出来,把两种界定分别放在不同的价值范畴里进行认识,这样才可以作出正确的结论。

事实上,对毛泽东教育思想涵义的不同界定,是在不同价值范畴内的符号选择。前一种界定是在政治价值及历史价值范畴内作出的,后一种界定是在理论价值或学术价值范畴内作出的。

作为符号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不同的价值范畴内有不同的符号选择和诠释。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理论困惑和争议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运用这一方法,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界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而当今人们又掀起了重新评价孔子的热潮。实际上,“五四”时期人们更多地是在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范畴内,把孔子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对待的,因此,对孔子的全盘否定,实质上是对整个封建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今天,人们更多地是在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范畴里重新评价孔子及其思想。于是,出现评价差异就不足为奇了。

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首先是在政治价值范畴内进行的,这是被客观规定的。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与之相对应,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涵义,在政治价值范畴内,就被客观地规定了。因此,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指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惟其如此,在教育领域中,我们才能统一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立国之本,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今天,我们当然还要在政治价值范畴里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但是,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更要加强在学术价值或理论价值范畴里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仅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即把毛泽东教育思想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所做的规律性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去研究(这一方面,理论界已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还要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即不仅研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以及中国的革命实践对他的思想形成的作用,而且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家庭社会环境、个性特征及人格特点、知识结构及思维特点、个人情趣、经历等方面探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教育理论界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在学术价值范畴内的历时性研究,也将使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有更广阔的研究天地。在学术和理论价值范畴内,我们当然要探索其他杰出领袖人物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关系,但不再是把这些人的著作和思想简单地合并到毛泽东著作和思想中,而是要更多地探究毛泽东是如何对这些人的思想进行整合的;我们不仅要研究毛泽东的正确的教育思想,还要探讨毛泽东错误思想的成因和根源。

任何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作为一种工具,都是试图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尽可能深刻、真实的揭示,都是在一定层面上从一定的视角去认识事物。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毛泽东教育思想可以从不同的价值范畴为参照系做出不同的符号选择和诠释。承认这一点,对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全方位地研究评价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有益的。

下面,笔者试图在理论价值范畴里,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出新的阐释。

1.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和阐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的概括,理论界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迄止1993年,正式出版的有关专著已逾十多种。最早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的大约可以追溯到成仿吾同志1960年所总结的八条。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领导又作了新的概括总结,有的是7条,有的是10条,等等。但是纵观这些概括,有几个明显的不足:(1)把毛泽东教育思想仅放在政治价值范畴中去研究,而几乎没有从理论和学术价值范畴去研究;(2)缺乏历时性的研究,在其他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同时,教育理论界很少见到从传统文化、思维心理、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文章;(3)对毛泽东个人的教育思想和错误的教育思想研究不够;(4)最明显的问题是,既然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那么在其基本内容之间,应该有一种逻辑的内在的联系。而这恰恰是研究的薄弱所在。多数研究者在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时,只是简单地罗列若干条,然后以此为纲目,洋洋洒洒地论述。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以怎样的标准建构毛泽东教育思想基本内容的理论框架的?这些基本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当我们在学术价值范畴内审视毛泽东教育思想时,对其基本内容的重新建构和阐释就有了可能且成为必要。我们不仅可以象过去那样从史学的层面,还可以从哲学、系统论、社会文化学、教育学甚至人格理论等不同的层面去做这一工作。当然,这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其难度是不难想象的。

首先要从哲学的层面建构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框架并作出阐释。我们知道,一定的教育思想一定是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上的。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经验哲学有关,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与其实证哲学和进化论思想有关。同样地,毛泽东教育思想也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上的。我们可以从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等入手,去探索毛泽东在其哲学思想指导下如何形成和发展其教育思想的,从而建构出基本内容的框架。

2.关于毛泽东的人格主义教育思想

人格教育,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理论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人格教育的思想贯穿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始终,只是后来不再明确使用“人格”一词罢了。

早在1913年的《讲堂录》中,毛泽东按照儒家传统的人格模式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认为把握了“大本大源”兼“传教”与“办事”之长乃是理想人格的典范,所以早年的毛泽东特别推崇范仲淹和曾国藩。1921年毛泽东等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其初衷也是为“养成有独立健全之人格之人”,以实现其人格主义教育的理想。毛泽东主张学生的个性解放,提倡“自教育”,主张把国家社会种种之组织看作自我实现的凭借。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投身中国革命实践之后,毛泽东的人格教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他提出了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新的理想人格。

深入探讨毛泽东的人格理论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把中西方关于人格的论述和理论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所谓人格,描述的是人的某种存在状态。但是西方人格理论重个性、重个体。而中国传统人格思想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所谓“浩然正气”,它重视人格的社会性,是以群体为理想人格的坐标的。毛泽东人格思想主要是东方式的,他主张“身心并完”,探宇宙之本源,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理想人格。所有这一切,影响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教育思想,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如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的论述;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关于受教育者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的论述,等等,都可以从其早期的人格主义教育思想出发找出其发展衍变的脉络。

3.用比较学的方法重新认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性

阶级性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贯穿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始终。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当然是马列主义。但是,考察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历程,并与中国教育思想史相对照,不难发现,阶级性的另一根源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毛泽东1964年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追忆:“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当时他很相信孔夫子,言必称孔孟,可见受孔孟思想影响之深。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特征。《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也要求学生“志于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梁启超等人主张“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以教育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也要求“文以载道”。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对毛泽东突出阶级性、政治性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实际状况(经济不发达及革命战争等)导致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教育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当中国进入建设时期以后,过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其理论局限性就明显突出了,实际上这一思想的后果是延缓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实践性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对中国教育思想史的重大贡献。从纵的历史比较去看,中国教育几千年来缺乏实践的传统,《论语》中樊迟请学稼,孔子不仅不教授而且斥其“小人哉,樊须也。”只有为数不多且影响不大的一些教育家,如颜元,提倡“实行”、“实学”的教育主张,但一直未占居主流地位。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现实中,仍忽视教育的实践性。冷静地分析教育的现状,为什么又出现了毛泽东曾批评过的“读书越读越蠢”、脱离实际读死书的现象呢?如果与外国教育史相比较,不难发现经济落后,缺乏长期的“实科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倡导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根源。这又导致我们在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时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文化大革命)。

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另一特征。其思想源于毛泽东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哲学思想,这与西方人强调个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有明显差别的。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今天,随着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理论界呼唤以新的方法论,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全方位地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并作出时代的诠释。以上,笔者从符号——文化学的视野,试图把毛泽东教育思想放在理论价值范畴内的不同层面上,对若干问题作出新的阐释。虽然这里所做的工作是粗浅和尝试性的,但一个要为广阔的研究前景已展现在眼前。

注释:

①滕纯:《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述评》,《毛泽东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40页。

②《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第1期,第40页。

③转引自何新:《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④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第461页——489页。

标签:;  ;  ;  

毛泽东教育思想意义的再解读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