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标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三利”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标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三个有利于”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判断标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周年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业已进行了20年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改革开放大业全面推向21世纪,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三个有利于”这个根本判断标准,必须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党的路线、宗旨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要求

2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重重羁绊,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为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拉开了序幕。从哲学的理论形态上看,实践标准属于认识标准,它要解决的是人们主观认识的客观真理性问题,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没有实践标准的重新确立,就不可能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但任何实践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其确定的价值标准。改革开放实践的价值标准是什么?这是进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新的重大的理论课题。

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实践的价值标准作了明确的阐述。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之后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983年,他又谈到:“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到了1992年,针对一些人在姓“社”姓“资”问题上的疑虑,邓小平同志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价值判断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各自孤立、彼此平行的单独体,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结构科学的统一整体,它从三个层次上规定了改革开放实践应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党的路线、宗旨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要求。

首先,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之所以要搞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发展解除束缚,扫除障碍。改革开放实践的价值,必须体现为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客观要求。而且,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第一位的内容,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有了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谈得上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目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向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这个宏伟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也可以称作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所谓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实际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政治和文化上。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逐步接近,亦即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这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关键性地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证,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宏伟目标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要求。

再次,我们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也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改革开放是党在现阶段所领导的一项伟大事业,其根本目的当然是为人民谋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还包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水平,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应有利益实现程度的反映。改革开放实践的价值,最终要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实际体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最高地位,反映了“三个有利于”之间依次递进逻辑关系的归宿和终极目标,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能否贯彻执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及其所内含的人民利益标准的试金石。

“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改革开放实践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开拓了宽广的发展空间

邓小平同志明确、系统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1992年。但如前所述,他的这个思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的80年代初就已经形成了,曾作过多次阐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启动、展开并取得愈来愈大的成就,是在“三个有利于”这个根本判断标准的激发和引导下实现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改革开放实践的20年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任何实践都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先导,都与人的利益需标紧密相联。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不仅仅作为一种个人的东西或众人的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迅速启动和蓬勃发展,植根于我国人民长期被压抑的基本利益需求的能量释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顺应人民的利益需求,为改革开放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激发了强大的力量源泉。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端,发韧于安徽农民的实践探索。一开始,人们对这种改革疑虑重重,“红头文件”还曾对其作了种种限制。这个改革之所以最终得到认可并在全国农村迅猛推行,与邓小平同志当时将“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直接相关。这个标准,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在全国迅猛推行的强大后盾。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安徽农民的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遭受60年代初他们曾遇到的那种被压制、被批判的命运,根本不可能在全国农村推行;而如果没有农村改革的顺利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无从说起,不可想象。显然,“三个有利于”标准与改革开放实践的命运直接相关,没有“三个有利于”标准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实践的启动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所回答的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既涉及改革开放实践的目标选择,也涉及改革开放实践的道路和措施选择。它意味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根本的大前提是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什么样的改革途径、措施和方式都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期注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积极否定,是对权力高度集中、闭关锁国的传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积极否定,是对狭隘、片面、僵化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否定,给改革开放实践开拓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20年来改革开放的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宽广,“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直接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不遇到各种各样旧思想、旧观念的阻挠,不可能不受到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以及某些旧体制既得利益者的干扰。从20年来改革开放实际情况看,“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们克服各种阻挠和干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比如,80年代初,我们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还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方式,促进我国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和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更快发展。但是,对于这个改革开放的重大步骤,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了资本主义。后来,这种思想疑虑和阻力之所以能被克服,靠的不是意识形态争论,更不是行政强制手段,而是深圳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巨大威力。再比如,80、90年代交替之际,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影响,有些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成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股严重干扰改革开放实践进程的错误思潮之所以很快就被我们战胜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邓小平同志明确、系统阐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入人心,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一致赞成。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依靠“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于改革开放实践所遇到的任何阻挠和干扰都无需畏惧,都能被克服。

面对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必须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党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灵魂,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作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通向胜利的道路上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风险。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确保改革开放实践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必须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一,进一步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由“精髓”、“主题”和“基本结论”三个层次构成,三个层次之间又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三个有利于”标准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一是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和改革开放这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本结论”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改革开放价值选择、价值目标要求的具体化,为改革开放规定了正确的实践方向;二是体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阐述上,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论述,就是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说的,既从价值判断上科学地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又从价值取向上科学地阐明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是体现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改革开放这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本结论”相互之间的关系上,反映了“主题”对改革开放的要求和规定,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对“主题”的适应和服务。对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从多方面完整、深入地去理解和认识,以进一步增强坚持这个根本标准的理论指导和自觉性,这是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个标准的思想前提。

第二,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统一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标准”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然要以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改革开放具体方案、措施、方法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这个检验的实际价值要求和衡量尺度,只能是“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意味着,所谓经实践检验看是不是正确,实际上就是看是不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离开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践检验无疑成了难以实际把握和操作的抽象、空洞要求。另一方面,“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实践检验的价值要求,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标准。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通过实践的具体结果来衡量和判断。离开了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必须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改革开放实践既有正确的认识导向,又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基础。

第三,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完整、科学地把握和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科学的结构、统一的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完整、科学地把握和运用这个标准,不能将其中的某个方面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不能搞片面性和形而上学。从实际情况看,要达到这个要求, 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对于任何改革措施,我们既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更要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将二者真正统一起来,使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如果某项改革措施虽然可以扩大生产、增加收入,但会带来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等不良后果,要给人民生活造成根本性、长久性的危害,得不偿失。那么,对这种改革措施,就不应该肯定,而应该制止。(2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完全统一的。任何改革都要既有利于本单位、本地区、本行业的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使二者正确地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能以局部利益损害国家整体利益,也不能片面地强调国家整体利益而无视局部利益。 (3)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人民政治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囊括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三方面内涵的综合命题。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一个基础,固然很重要,但提高人民的政治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不应忽视。我们在衡量和检验改革开放实践之时,要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内涵的三个方面要求兼顾起来,不能搞“单打一”,仅仅注重其中某一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有利于”标准内涵及其各方面关系,将其完整、科学地统一起来,这是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键环节。

第四,注重调查和听取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实践效果的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也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最大受益者。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效果,人民群众的感受最真切、最实在,是检验改革开放实践效果最有权威的发言者。因此,我们用“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判断标准,必须注重调查和听取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实践中所施行的各种改革方案、措施和方法的意见与反映,特别是要注重调查和听取人民群众对这些改革方案、措施和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他们自己生活水平的意见与反映。要充分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调查方式和调查技术,使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反映能够经常、真实地表达出来,能够完整、准确地记载下来,并及时反馈给有关决策机构和执行部门,以作为党和政府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参考。只有这样,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得出可靠的正确答案,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得到切实的根本保障。

标签:;  ;  ;  ;  ;  ;  ;  ;  

“三利”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标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