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官晓菲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两者都立足于唯物史观,聚焦人类前途命运,并将共同体作为实践形态和理想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从理想蓝图转变为现实方案,从制度革命进化到全球治理,从单一维度增加到多重向度,从深刻批判上升到共生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丰富了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蕴含。

【关键词】 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五位一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球范围内,各国在追求本国正当利益同时兼顾他国合理诉求,在谋求本国发展同时促进他国共同进步。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这是新时期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国情前提下,着眼于人类整体命运发展,对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出的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

追溯理论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内涵意蕴,立足唯物史观、聚焦人类命运、着眼共同体发展,这些都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的伟大传承。价值在继承,理论在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国际形势,充分把握当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方案、从制度革命到全球治理、从单一维度到多重向度、从深刻批判到共生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第一,往大处想——定义一个更加宽泛的问题,不断地问“这个问题背后更大的问题是什么?”和“我们要达到的更好的效果是什么?”让思维获得更多的自由,从而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第二,换位思考——进入你想模仿的人或公司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遇到的问题,放开平常的限制,会发掘出新的、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法。第三,强加约束——给现状引入一个强有力的限制,探索这样做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第四,选择构架——怎么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选择我们想要他们采取的行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过冷战格局、金融危机等重要变化后,全球发展虽日新月异,但也陷入对未来社会的迷惘与恐慌中,特别是起带头作用的欧美发达国家陷入自身困境。全球产能过剩导致社会分化、国际难民流动引发社会动荡、宗教斗争激烈催生社会矛盾……众多难题促使许多国家开始质疑全球化方向,担忧世界发展趋势。以美国为首的传统强国为了确保自身利益甚至提出“逆全球化”口号,“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纷纷兴起。

绢云母和伊利石均系白云母的变种[2],是一种细鳞片状的白云母,呈鳞片状集合体态分布,在高倍镜下才勉强可以辨认。而绢云母与伊利石的区别在于,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去K(或Na),去Al,含水略多,伊利石较绢云母更进一步黏土化。其中,白云母[2]的化学式为KAl2[AlSi3O10](OH)2,其理论组成为SiO2 45.2%,K2O 11.8%,Al2O3 38.5%,H2O 4.5%;伊利石[2]的化学式为(K,Na,H3O)Al2(AlSi3)O10(OH)2。

共同体本质为利益共同体,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或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组成的集体组织。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无法脱离共同体孤立存在,共同体是人生存发展的社会载体。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12],只有这个共同体有利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存在与发展,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凸显。理想共同体应符合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资本主义条件下“虚假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导致人出现异化现象,偏离人发展本质,他认为资本主义无法根本调节自身矛盾,只有经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想要实现“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构建新的共同体形式。

马克思从青年时期的职业思考就流露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7],这也是他一直致力于国家研究的动力,希望能通过构建良好国家体制给予民众幸福生活。剖析其共同体思想,本质上关怀人的发展。“自然共同体”因生产力低下,成员之间相互依附缺乏自由,“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8]“市民社会共同体”中因私有制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工人出现生产越多越加贫困的异化现象,而强制分工又促使工人惨遭剥削,“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体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9],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对于被统治阶级,只是一个“虚幻共同体”,只有从根源入手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只有集合最具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力量实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

(二)理念内涵

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迎挑战,共担责任、共享利益将各国统一联系起来,国与国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党十八大从新型国际关系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阐释内涵,再到十九大上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其思想内涵不断演变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蕴丰富,价值深刻。从基础原则来看,需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虽然世界处于变革发展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际交往与国家发展;从核心理念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即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在尊重各国主权意志的基础上,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建构方式来看,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和“结伴不结盟”的新型交往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和数据是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基础,而多维度、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必须要有规范的收集、加工和开发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各类信息和资源的深层次价值,做到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全面支持。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做好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具体的策略有:

(三)实现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看似抽象,但其实现路径却多角度切实推进。从地理区域看,中国从双边、地区、全球逐层推进建立共同体对话平台;从发展进程看,利益、责任、命运三个阶段逐层深化;从涉及范围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多个领域,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根本,政治建设为保证,文化建设为灵魂,生态建设为基础,安全建设为条件。

第一,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世界经济仍需深度调节,复苏动力不足,增长分化加剧。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主席在APEC利马会议上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升亚太开放型经济水平、破解区域互联互通瓶颈、打造改革创新格局,着力推动发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峰会中国充分发挥主席国作用,与各方达成“杭州共识”。中国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着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世界各国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实现包容发展,“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各国应改变原有“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从“称霸称强”到“共建共享”,以创新带动发展,以合作实现共赢。

3.“西京路申:归问到路驴儿招伏:‘至元四年八月,将本使忽林察用刀子扎死,吓要本使妻唆鲁忽论在逃通奸罪犯。’”——《元典章·刑部三·恶逆》

马克思毕生追求人类解放,其共同体理论不仅阐述了共同体发展形态,更积极探索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真正共同体”实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则着眼于当代人类共同生存难题,从不同领域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旨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其思路已经远超一般国际关系,从类意识出发,关注全体人类前途命运。两者从哲学基础、核心命题、实践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思想的传承性。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压疮发生率2例(2.63%),低于常规组 7 例(9.21%)(χ2=3.88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05%,高于常规组78.95%(P<0.05)。分析原因发现,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科室成立QCC活动小组,通过对科室过往脑出血术后压疮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以不断降低脑出血术后压疮发生率。QCC管理模式具有科学性、连续性的特点,所有小组成员均积极参与到科室管理过程中,每位成员均为活动实施者,可积极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人员协同合作能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5-6]。

第四,生态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地球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但并不代表人类可以滥用资源、破坏环境。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两极冰川融化,温室效应加剧,资源能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越发严重,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安全。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我们必须改变“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学会敬畏自然,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百年大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第三,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有类型之别,但无优劣之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各国应切实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将排斥取代改为交流学习。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出访之旅,也是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之路。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提出建设中欧文明共荣之桥,促进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在印尼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呼吁亚非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前进;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提出亚洲各国人民要把“和”“合”传统理念付诸相处之道,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见证文明交往互鉴。在当今文化多元潮流下,各国应积极作为,广泛开展文明对话,汲取文明智慧,消弭隔阂分歧,促进民心相通,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研究方法,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的作用。他从人与物关系入手,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提出“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大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个人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因为其制度缺陷,无法进一步调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要想真正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只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更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

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开始,学院会在学校平台上公布相关导师的资料。这些导师均已获得中级以上职称,学院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实验师、讲师等都会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中去[4]。虽然是完成对本科生的指导,但仍要求导师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特点,有专业的指导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善于和学生交流,能够有耐心和学生一起探讨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问题,等等。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选择一般是双向选择,即首先公布导师名单,介绍导师讲授的课程和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希望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对申报的学生进行选择。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思想继承

第二,政治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当今世界挑战升级,战乱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都威胁着全球战略稳定。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期间指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4]各国应构建新型伙伴关系,反对称霸称强,反对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干涉他国内政,反对为一国私欲牺牲他国利益。各国应改变“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互商互谅,共建共享,追求人类利益最大化。中国愿承担大国责任,与各方加强对话,增进安全互信,深化合作,应对挑战。

首先,从哲学基础看,两者都立足于唯物史观。

第五,安全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世界各国安全关联密切,气候变化、恐怖袭击、粮食安全、能源问题等都无法依靠一国解决,需要各国合作通力合作。习近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6]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不再单独面对安全威胁,而应增进互识互信,弥合分歧,深化合作。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尊重且保障每一个成员国的安全,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地区安全,努力实现持久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遵循唯物史观原则。其提出并非单纯理论推演,而是对当代全球化的明确定位,从经济全球化到总体全球化,深刻把握当今经济动力不足、全球问题严重等国际局势,希望联合他国力量共同应对发展危机。同时重视21世纪科技网络发展,以创新为驱动力,力图转变固有思维,以中国强力发展带动周边国家共同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

其次,从核心命题看,两者都聚焦于人类前途命运。

虽然当前国际社会纷繁复杂,困难重重,但是其挑战并未撼动人类整体化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类本质”仍高于个人或国家存在,无论国家、宗教、民族如何冲突对立,人类整体利益依然荣辱与共。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网络信息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促使人类之间交往联结更加频繁,利益链接更加复杂。此种情况下,只看到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就断然割裂联系,本质上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只会引起更大的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视国际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坚持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改变国际关系固有思维,主动构建适合中国和其他国家共生共赢的国际发展平台。

长淮何处雁声多,西去涡心北迈河。影逐泗滨烟月艇,阵惊亳邑水云蓑。小王草笔终难学,苏武陵书果若何。陲草边芦两萧索,远陪砌女作离歌。(后集卷一○草门)

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如此,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会议提出将人类命运作为关切点,唤醒“人类意识”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贸易治理体系等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这一思想科学判定人类社会发展走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阐释;深刻揭示人类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是对世界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局限,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提炼升华;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对各国生动实践的概括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维护全人类利益的视野,关注人类发展,有助于协调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提升人的生存与发展境遇。”[11]

最后,从实践形式看,两者都将共同体作为实践形态和理想载体。

面对国际混乱局势,中国一直致力于寻求解决方案。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从国与国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对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和历史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将构建和谐共同体作为实现国家互利共赢,人类自由发展的理想载体。不同国家、民族、领域根据共同利益和责任联合起来,建构适宜人类持久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优化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两者都将共同体作为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载体和形式,也都破除血缘和地缘限制,以全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构建现阶段下促进人类发展的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共同体研究聚焦于资本主义制度,从批判到建构,本质上应属于社会形态研究领域。关注点在于不同社会形态中个人发展,从而揭示人类发展规律并为共产主义提供理论支持,具有宏观指导性。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继承马克思“人类意识”价值旨向基础上,面对现阶段全球发展困境,从目标构建、重点转移、向度发展、思维方式等不同角度出发,在继承基础上予以创新发展,进一步探究国际趋势发展和人类命运走向。

首先,目标构建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方案。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需彻底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同时人们意识形态提高前提下才能真正进入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层面入手,以社会历史发展形态更替规律为基础,构建的具有理想化特点的未来共同体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真正共同体”铺垫下,以人类面临严峻危机为契机 ,将其具体可操作化,使其既保持理想目标,又具备阶段性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方案从多维度多层次分散展开,不同方面既有互通但又各有侧重。首先,其建构方式是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和“结伴不结盟”的新型交往观;其次,其着力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五个方面,也就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最后,其实现机制为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共担责任,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发展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稳定,追其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需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追求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方案,既传承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价值旨向,又有利于人的发展目标在当今社会中的逐步实现。

其次,重点转移从制度革命到全球治理。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困境归根于制度缺陷,认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彻底终结。但想要解决目前人类生存危机不能只依靠消灭资本主义就高枕无忧,最重要的依然是全球化治理与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与西方传统治理体系所显露的利己与排他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秉持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开启全球治理新时代。一方面,共同体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关切,将主权国家看作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和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共同体是以共同利益为关切,引导主权国家依靠集体力量解决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方案中,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为根本目的;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目标;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方式;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指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深刻影响了传统的全球治理理念,开启了全球治理新时代。从制度革命到全球治理,既是对马克思革命精神的学习发扬,也是其发展重点的合理转变。

再次,向度发展从单一维度到多重向度。

马克思对于共同体探究模式是聚集于人的发展与自由问题,但发展向度较为单一。资本主义代表的“抽象共同体”、“虚假共同体”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实现“真正共同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暴力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以生产力极大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才能独立自由并且因为共同利益自愿联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遵循马克思对于人类解放终极理想基础上,强调多向度展开、多层次设计、多领域规划。从领域范围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五位一体”各有侧重;从地区范围看,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扩展;从性质理念看,实体性的利益共同体、虚拟性的网络共同体到价值性的理性关系共同体逐步深入;从发展进程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逐层强化,多维度共同展开构成一套较为系统的发展方案。共担责任、共享利益、共御风险、共握机遇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模式。从单一维度到多重向度,发展模式逐步加宽既符合当今国际环境的复杂局势,又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全面实现。

最后,思维方式从深刻批判到共生共赢。

马克思研究方式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解剖“商品拜物教”、批判“资本逻辑”到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对于工人无止境地剥削压迫造成人异化现象,这与人自由发展终极理想相违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符合时代要求,既有助于认清资本主义本质,也有利于鼓舞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回归自身解放。当前国际形势促使国家相互连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各自发展中吸收借鉴,任何国家无法独善其身。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改变原有批判思维,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共赢”,谋求共同发展利益最大化。首先正视国家之间矛盾冲突,主张包容分歧差异。通过构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共同体环境,使国家能够暂时搁置文化、宗教、民族差异寻求合作;其次改变原有制度束缚,当前人类面临全球问题已危及到每一个国家,国家应改变冷战思维,不再将制度差异划为合作标准,改变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的暴力思维,争取双赢乃至共赢;最后突破宗教文明冲突,文化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不可逆转的现实,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虽增添文明交往难度,但也给世界增加多样化色彩。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多元文明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从批判消解到共生共赢,既是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发展理念的思维转换,有利于新时代下国际关系的转型和升级。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新时期下,中国共产党学习经典,回望传统所提出的展现大国情怀的发展方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它不仅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伟大继承,更是立足现实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丰富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发展中外优秀思想文化,从而增进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和平发展[EB/0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598619.html,2011-9-6.

[2]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0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24/c64094-20893328.html,2013-3-23.

[3]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传统与创造[M].湖南:岳麓书社,2005:47.

[4]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EB/0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9/03/c_129268302.htm,2016-9-3.

[5]习近平: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EB/0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711/c1003-25271026.html,2014-7-11.

[6]习近平.全球治理核心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EB/0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118/c40531-28062321.html, ,2016-1-18.

[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13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10][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42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

〔基金项目: 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官晓菲,汉族,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责任编辑/姜桂义

标签:;  ;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