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游戏活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作文游戏活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作文游戏活动教学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表明,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加强观察、认真体验,用简略的文字加以记录,然后再综合成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使小学生掌握和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的重要方法。而游戏活动是否顺利开展,正是这种教学方法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作文游戏活动将帮助学生掌握用“眼耳鼻舌手”“摄取生活素材”的“诗外”工夫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字词句段篇”为内容的。因为从表面上看,文章的构成是“字词句段篇”,所以人们便理所当然地把作文的教学等同于“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了。于是就有了“好词好句”“谋篇布局”,就有了“风头猪肚豹尾”“文似看山不喜平”等等一系列的写作法则和写作理论。古往今来,作文教学一直在这个框架内繁衍,再无突破。写作要依靠“字词句段篇”不错,懂得了这些道理也大大有助于写作的进行。但是如果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始终以此为圭臬,则会使作文教学不能在现实生活素材的摄取上求发展,而只能在写作的物质构成上做修补。

此外,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篇”的作文教学,还容易使小学生误以为作文是一种先验的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要把一定的词句凑上去就成。有一次写题为“记李白坚教授的一堂作文课”时,有个小家伙写道:“李教授有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之类,大抵就是这种误会的产物。

事实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是以丰富复杂的生活为根据的。“老师”这个词是哪里来的?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孔乙已是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这句话是哪里来的?是因为鲁迅先生所看到的被封建礼教所迫害的“孔乙己”们确实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所以才作出了这样的描画。许许多多“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从哪里来的?是孩子们从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中看到、听到和体验到的。因此少年时代从来不做“有意义的事”的我,从小学到初中,就从来都没有写好过这个糟糕的命题作文。可以说,不知道“摄取”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也就写不出真实绚丽的“字词句段篇”。但是恰恰在这点上,我们在教学上认识模糊、实践遗憾。

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的文学家“应该到工农兵中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

文学家以写作为生,尚且要“深入生活”才能够写出有血肉的作品,我们这些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却没有提出“深入生活”,或者起码是“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的目标,值得引起重视。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摄取”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呢?我们认为,可以运用课堂游戏活动作为平台,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鼻舌手”观察生活的方法。请看范例。

(板书“作文题目:比手劲”)

跟学生说明,我们虽然都懂得“比手劲”是怎么回事,但是有的同学比过,有的同学却从来没有比过;比过的同学可能写得出,没有比过的同学就未必写得好;有的同学还记得自己比手劲的经过,可能写得细;有的同学虽然比过手劲但是由于时间久远,早已忘却,也就未必能写好了。

所以,在作文之前,我们就先来比一比手劲,观察一番“比手劲”的过程,以便文章的生成。如此这般一说,同学们把袖子撸得高高的,一个个摩拳擦掌。

我喊“一!”时,学生们都屏住了气息。我喊“二!”时,全班同学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架势。大家就等着我这个“三!”字了。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我吸了口气,大声喊出的却是一个:“停——”大家一下子泄了气,愕然地看着我。

我说:“我们等会儿要写‘比手劲’的文章。在写的时候,是不是要描写一下‘比手劲’双方人物的衣着、表情呢?”大家连连称是。

我又问:“那么你们是否都观察了双方的衣着、表情呢?”回答都说没有注意。于是,我请两个同学分别就地观察对方的实际情况,口头描述了对方的衣着、表情。与此同时,告诫道:“注意了,在写‘比手劲’的时候,‘交战双方’的衣着、表情是不能不注意观察的,否则文章就不具体了。”

全体学生笑着点头,表示理解。

于是,我再一次请大家预备比赛,同学们再一次互相握紧了右手,听我的口令。

“一!”“二!”等到应该喊“三!”的地方,我又喊了声:“停——”

这回同学们大笑起来。我问道:“为什么我又说‘停——’呢?”

学生们已经猜到了我的意图,有人说:“要注意我们‘交战双方’的动作。”

对呀!在写这种带有动态性的记叙文的时候,怎么能不写人物的动作呢?于是,又请大伙儿一起仔细地观察他们各自的动作:左右手怎么放,左右脚怎么站,腰是否弯曲,头是否低下,等等。

当然,第三次,连同学们也一起喊“停”了,他们知道环境也是可以衬托的内容。我提醒道:“对了!环境也是应该写进这篇文章里去的。”

第四次,再请他们注意握着对方的手感:是肉肉的呢还是有骨感的呢?是出汗的呢还是干干的呢?并且提醒道:“注意!手感也要写进文章里去。”

第五次,我开始追问,“比手劲”的同学们在此时此刻都想了些什么?同时大声提醒道:“注意!心理活动也要写进文章。”

从以上的“行为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如果教师有了对“生活源泉”的重要认识而且一项项地教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五官“摄取生活素材”,如果生活的“源泉”已经把孩子们的小脑袋塞得满满的,如果他们拥有的“生活素材”已经比较富足了,作文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在以上的作文课上,确实没有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也没有从语文的角度解释文章作法,甚至没有提供什么“好词好句”。课堂所进行的,只是将现实生活原形夸张了、放大了、切割了、分析了。而学生却能在这个过程中调集业已贮存于他们心中的所有语汇,写出生动细腻的文章来。

以上“行为教学”的方式,只要稍加变通,在其他以游戏活动为方法的作文课上都可以进行。

例如,在写“洗脸”一文的时候,只要打上一脸盆热水,带上一条毛巾,上课后教师先用“分解动作”洗一两次脸,再让学生代表根据教师要求用“多次定格”的方法洗一两次脸,全体学生立刻就能掌握整个洗脸的细节和趣味。

又如,在做“折飞机”的游戏活动时,只要老师在下令让全班学生放飞自制纸飞机的时候迟迟不下“起飞厂的命令,而是再三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互相的动作、神态、姿势、心理等。这样,立刻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以上的作文教学内容是万万少不得的“诗外工夫”,是绝对必要的“源头活水”。

我们只要进行一次这样的“行为教学”,以后不论学生自己参加任何活动,都会注意行为进行时的衣着、神态、动作以及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以后一切带有动态性质的记叙文,他们也就都会关注有关的记叙和刻画了。

二、作文游戏活动能将社会上丰富的“生活源泉”“缩微”后供学生观察和理解

大千世界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作文课上,我们要教学生学习写景、状物,还要记人、叙事……就说写景吧,要写市场、公园、学校,还要写商店、名山大川……不一而足。但是很可惜,作文课却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教室)和时间(40分钟)里进行,可谓“杯水车薪”。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像孔夫子那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接触生活——从春秋战国到今天,人口不知道翻了多少,如果今天的“贤人”和“弟子”一齐出动,中国的交通一定瘫痪。教学成本太高了!

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活动,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动态”、何时进行“心理描写”、怎样安排“景物顺序”,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见微而知著、由小而及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这就是通过课堂作文游戏活动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好像我们要给学生讲解鸟的知识,不必要也不可能解剖大自然里所有的鸟儿,只要仔细剖析一只小鸟就足够了一样。

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到高级饭店里去通过吃宴,了解各种各样的食物,描写它们的色、香、味,观察共同进食的氛围,等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里用极低的成本提供给每个学生两颗花生米、三粒五香豆、几颗香瓜子、一只小胡桃,让他们通过观察,获得最新鲜的写作材料。

请看“上课吃花生”的课堂操作方法。

1.请学生仔细观察这颗花生穿着什么颜色的外衣?上面有没有微微突起的竖纹和横纹?用手摸一摸,它这身衣服是滑溜溜的还是毛毛糙糙的?这件衣服硬不硬?你能用手指捏碎它吗?它的个子高不高?身子胖不胖?有没有“腰身”?是不是有的花生还有几个“腰身”?花生的尖尖的嘴有没有凸出一点?好像在对你说什么?猜一猜,它的肚子里有几个花生宝宝?凑近花生闻一闻,有什么香味?再从远处看一看,这颗花生躺在桌上像什么?

2.用手轻轻按着花生的嘴,稍稍用力,能听见它那清脆的笑声吗?你是怎样掰开花生的?花生壳的内层是什么颜色?和外壳一样吗?花生壳里面躺着几个花生宝宝?有没有发现花生宝宝还穿着一件薄薄的内衣?这件内衣是厚的还是薄的?是干的还是湿的?容易脱去吗?

3.请选一个花生宝宝,轻轻咬一小口,是硬的还是软的?再咬一口,嚼一嚼,是不是觉得齿上留香?再咬一口,你是不是把它们嚼成了细细的末儿?咽下去,是不是觉得满口香气,甚至还溢到了喉咙?再取一些花生宝宝的红内衣放到嘴里嚼嚼,有什么声音?脆不脆?是不是觉得有点涩涩的、微微有点苦?现在,你觉得花生的味道怎样?好吃吗?味美吗?是不是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

用这个课件上过课的所有教师都获得了应有的课堂效应——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文章写得十分精彩。

孩子们从来没有上课吃过东西,这绝无仅有的形式,首先就使得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这样,表达的“激情”就出现了。吃的东西就在手头,一边看、一边摸、一边尝、一边闻、一边写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极为直观的生活前提和最为详尽的写作素材,写作的内容解决了。

学生只要经历过这样一次性的“吃东西”训练,以后任吃什么东西,都会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进行观察。而他们有关于此的生活经验经过日积月累,将变得十分丰富,以后碰到有关命题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我们同样不可能带领学生游览名山大川,我们支付不起那样巨额的游览经费。但是,我们却可以带领学生游览自己的学校,穿梭于教室与操场,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校园。从本质上来说,游览学校和游览名山大川具有同等的观赏意义。

请看“在学校旅游”的操作方法。

1.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大门口

指导学生观察学校的大门是什么样的?是木头做的还是铁做的?如果是木头做的,那么是什么颜色?如果是铁做的,又是什么颜色?如果既不是木头的,又不是铁的,那么是什么材料做的呢?是电动的铁栅栏?是竹子做的篱笆门?此外,学校的大门有多大?有多高有多宽?和你自家的大门比比看,大概相当于你家的几个大门?用自己的步子量量看,学校的大门大概有多宽?

2.来到学校的教学大楼

先看看大楼的周围,有没有绿化?都有些什么样的花草树木?如果你们学校不止一栋楼房的话,请数数看,一共有几栋教学大楼?再看看,你们的教学大楼有几层楼?再估计一下,这幢教学大楼一共有多少间教室呢?请随意走进一间教室,观察一下这间教室大概有多大?请用步子量量看,教室的长要走几步?教室的宽又有几步?教室里一般有多少学生?放多少张桌椅?

3.参观学校的操场

操场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操场当中能不能踢足球?有没有球门?在操场的一头,有没有跳远的沙坑?有没有掷铅球和铁饼的专用区域?操场的四周有没有跑道?有几个跑道?操场是塑胶的还是泥土的?看上去是什么颜色的?学校的操场上有没有篮球架?篮球架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的?此刻,在操场上有同学在运动吗?他们在做些什么运动?如果高兴的话,你也沿着操场慢跑一圈之后,心里有什么体会?

4.最后来到老师的办公室

办公室在学校的哪个方位?是在独立出来的某一个大楼里,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办公室大吗?大概有多大?老师们是按照年级的建制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呢,还是按照教研室,语文老师坐在一起,数学老师坐另外的办公室呢?一间办公室一般坐几位老师?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办公桌?办公桌上堆了一些什么东西?你参观办公室的时候,办公室里有老师吗?他们在做什么呢?

只要让学生带着纸笔到学校的各个角落细细周游一遍,做些“写生”,只要处处给学生作细心的、突出重点的指示,他们就学会了方位的记叙,知道了坐标的参照,了解了景物的特殊,明了了记叙的次第,一句话,他们就学会了写游记类的文章,这是多么经济的教学啊!这比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知道要生动清晰多少倍。

学生经历了一次这种活动后,获得的不单是一篇好文章,而是一种带有类型性的“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本领,是知识和能力在他们身上出现的迁移和转化。

讲到“多媒体”,再啰嗦几句。我以为“多媒体”确实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个手段恰恰在以“感悟”为本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语文和作文教学上要慎用。

现在许多教师讲“春天来了”,不带孩子们到校园里去看看“春天在哪里”,却抓着他们坐在教室里看电视。写“我们的学校”不让孩子们到学校各处走走,却要他们观看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画面”,实在是太不经济了。自然是全息而立体的,“多媒体”却是屏幕的;生活是“眼耳鼻舌手”都可以感受的,“多媒体”只是作用于视觉的,这里有多么大的不同啊!

三、课堂作文游戏活动的创造性意义和可操作性特点

几乎所有有关作文的教辅杂志在谈到作文学习的最高目的的时候,都以“培养小作家”为口号,这恐怕是比较短视的看法。

事实上,通过写作“前”的“眼耳鼻舌手”的观察训练,将大大超出作文原有的教学目的和水平。请允许我在这里讲个小故事。

有一回,我碰到了参加作文游戏活动培训的孩子的家长,顺便向她打听孩子的情况。家长笑着回答我道:“李教授,不瞒你说,自从学习了你的那套作文以后,我们家的儿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呢!”

“都有些什么变化呢?”我很感兴趣,追问道。

家长道:“人家的孩子,倘若给他个苹果,他拿起来就啃,啃完了,将苹果核丢进垃圾箱就拉倒了。但是我们家那孩子不同。如果给他个苹果,他绝对不会随便就吃了。

“他先要看看这个苹果的身高有多少?还要测量一下它的腰围有多大?他会捏着苹果的蒂儿,将苹果旋转起来,要看看苹果的身材如何?

“如此折腾以后,他再闻闻苹果的气味,自言自语:它的气味和梨子的一样吗?和香蕉的一样吗?和猕猴桃的一样吗?和西瓜的一样吗?

“如此这般以后,才开始品尝苹果的滋味。他十分注意苹果的口感:是脆的还是酥的?是甜的还是涩的?同时,他还要比较苹果的味道和其他水果的味道,看看都有些什么区别。

“吃完后,剩下的苹果核并不马上扔掉。他拿一把小刀,将核剖开,要看一看苹果核的横截面,同时比较它和其他水果横截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时候,他还会拿出小本本来记录点什么,画上点什么。

“最后,当苹果全部吃完后,他还要把苹果的细细的籽儿取出来,用锤子敲碎,然后用手指蘸蘸挤出来的汁水,尝尝它们是甜的呢还是咸的,苦的呢还是辣的。”

听了家长的这番话,我感到无比兴奋。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孩子从作文课上学到的。我想,这种探究品格的养成,远不只是在培养小作家,而是在培养“达尔文”“爱迪生”“牛顿”啊!

一个看着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无动于衷的孩子和一个看着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产生好奇、细心观察并且积极思考的孩子,看似只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们在对于客观世界的好奇心、专注力和探索精神方面,将给他们的将来带来多大的区别,是怎么估量也不为过的。

课堂作文游戏活动除了以上的创造性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任何一个教师,只要获得了有关课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重复和组织类似的课堂教学。

我在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公开课的时候,经常会临时请一位听课老师根据有关课件直接操作游戏活动的过程。这些老师们也确实很好地完成了仅仅在一刻钟前才看到教案并进行备课的大胆尝试。

请看以下课件《我们爱护人民币》的操作程序,看看是否只要你拥有了,就完全可以在教室里进行重复操作?

(教师给每两个学生发一张百元人民币。再请全体同学集体朗读以下内容,然后根据朗读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写作。)

1.仔细观察正面印的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头像。你觉得这枚头像印制得怎么样?形象逼真、传神吗?他老人家穿的是什么款式的上装?

再请观察,100元人民币正面写了几个“100”的字样?反面写了几个“100”的字样?有没有汉字“壹佰元”的字样?钞票的正面除了印有领袖毛泽东的头像,你还看到了一些什么图案?

看看反面,有什么图案?右上角还有些什么文字?你猜猜看,这些是什么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所有的人民币都有编号,看看你手中人民币的编号是多少,写在什么地方?现在再考考你。在人民币的正面和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圆形图案,这个图案正面是什么颜色、反面又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对着光线看,正、反面两个图案合在一起有什么特点?你看到了吗?(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控制观察和写作的时间,并组织学生朗读要观察的内容。)

2.人民币的空白处,表面上是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但是如果你对着光线就能发现,原来在这块空白的地方,还印有图像呢!这叫做“水印”。在新版百元人民币上,你看到这张水印图形了吗?那么,这里印的是什么图像呢?

此外,请你注意,在正面毛泽东图像的左侧,有一条大概一毫米的安全线,迎光观察,还可以看到极其微小的文字,你看到了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如果用仪器检测,这条安全线还有磁性呢,感到神奇吧?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控制观察和写作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要观察的内容。)

3.请注意这张新版百元人民币的纸张,摸摸看,这种纸张和你平时接触到的纸张有什么区别?请你仔细观察,正面及背面有哪些图案和字样?再仔细看看正面的右下角,除了人民币的编号以外,还有三个小小的记号。请写一写,这是三个什么模样的记号?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你用手触摸触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控制观察和写作的时间。)

4.在百元人民币的正面右上方有一椭圆形图案,你看到了吗?请将钞票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你看到什么字样了?

(教师适当进行提示,控制观察和写作的时间。)

由上不难发现,在作文游戏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一个组织者的形态出现的,教师把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完全交还给学生了。

由于作文课堂游戏活动已经被规范为一种具体的操作程序,每一课都有详尽的提示,每一课都采取了由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活动、自行将课程完成的方式。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就是控制课程进度、实行课堂调度、评讲作文优劣的工作了。

一件好的工具,就是能给更多的人随意运用的工具。再好的方法,再好的课程,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作为公开课演出的节目,作为展示成功的广告,大家看着热闹,回学校却再也没有办法进行拷贝和重复,那一定是没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四、有人问,如果平时运用游戏活动进行作文教学,那么考试怎么办

有人说,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摄取生活素材”,可以激励学生表达的激情,有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确实也能够写出非常不错的文章来……这一切我们都承认,但是,考试怎么办?

现时的考试方式,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范围。总不可能在考试的时候也给学生做一个游戏活动,让他们“摄取生活素材”、激动表达情绪,然后再考试吧!要知道我们现在还是以应试为主的教学制度。

对此,我想说的是:

第一,学生写“命题作文”有困难,其根子不在“字词句段篇”的写作技巧,而在平时没有运用“眼耳鼻舌手”“摄取生活素材”,缺乏对素材的积累和细节的观察。中国的小学生从二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到高中毕业,实际上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写作的关键问题,因此,他们在进行“命题作文”考试的时候,是没有“生活源泉”作底子的。历来应付考试的方法,都是猜题、押题、做试卷、背诵他人的文章以及完成那些以“字词句段篇”为中心的数不清的秘诀和《大全》。

根据本文的论述,如果这个“摄取生活素材”的问题能够通过课堂作文游戏活动获得解决,那么学生平时就能够自行获取“生活源泉”的积累。当他们像许多作家那样,在自己的头脑中已经装满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素材”的话,那么在考试的时候还怕什么“命题作文”呢?

第二,应试教育的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有考必教。正因为有“考什么,教什么”的思维方式,就派生出了“教什么,考什么”的“逆向思维”。因此,当我们运用课堂游戏活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么我们该怎么考呢?似乎用课堂游戏活动进行作文教学,就非要用课堂游戏活动进行作文考试似的。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教学和考试一定要“门当户对”吗?

其实,“考什么,教什么”是一种极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它忽视了教学的系统性和普遍规律,忽略了学生应该有的知识增长点,降低了学生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卡断了整个教育发展的脉络,危害了教育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空间,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毒瘤”。可惜的是,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此,见怪不怪了。

世界冠军刘翔的特长项目是110米高栏——这就是他的“考试”项目。

如果他的教练也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策略,从早到晚除了训练“110米高栏”还是“110米高栏”。其他如训练耐力的长跑、训练肌肉的举重、训练体型的游泳、训练弹跳的跳高,以及训练文化素质的课程统统都不进行的话,你看看,我们可爱的刘翔还能不能在“110米高栏”的项目上获得世界冠军?

我们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上至今收效甚微,学生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狭窄,能力变得越来越单一,厌学情绪变得越来越浓,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从早到晚只围着要“考试”的“110米高栏”转,从来就没有想到还要训练学生的“耐力”“肌肉”“体型”和“弹跳”吗?

标签:;  ;  

作文游戏活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