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淮海藏书的源流研究_宋朝论文

《淮海集》宋代版本源流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流论文,宋代论文,淮海论文,版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淮海集》作者秦观,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终年五十二岁。《宋史》作“五十三岁”,不确。#

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宋史》卷四四五)神宗熙宁七年(1074),他在扬州结识苏轼,为文字交,从此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关系密切。苏轼在徐州任职间,嘱他作《黄楼赋》,认为他有屈(原)宋(玉)之才。

元丰七年(1084),苏轼向当政的王安石推荐了秦观。次年登进士第,开始授定海主簿,接着调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教授。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考试,进策论,任命为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继而升迁正字,再迁国史院编修官。

绍圣元年(1094),章惇等新党执政,因秦观倾向旧党,乃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削职徙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死于途。

秦观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文、诗、词皆其所长,而以词尤为突出。他的文章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宋史》卷四四四),史论喜标新立异;策论多针对时事而发,“颇若刻露,不甚含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记叙文平平,题跋则直可颉颃坡谷。其诗清新婉丽,善于就眼前事抒写情怀,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秦观的词,形象鲜明新颖,感情丰富真挚,语言自然流畅,很少典故的堆砌和陈词滥调,为婉约词派正宗。时人陈师道曾云:“今之词手,惟有秦七黄九”(《淮海集》张綖跋)。秦观做为一个“词情相称”的词人,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历来备受后人赞誉。他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等大都收录在《淮海集》中。

《淮海集》历经数朝,共留下了二十多种版本。下面就其宋代版本源流分为两大部分进行阐述。

在整个版本源流中,首先应该找出《淮海集》的祖本。自宋以来历代都有《淮海集》的刻本,卷数各异,有十卷、十七卷、三十卷、四十卷、四十九卷等,因此仅凭卷数是很难确定祖本的,必须找到确凿的依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下简称《晁志》)记载:“秦少游淮海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则曰:“秦观集四十卷。”两者已有分歧,这样,我们必须找到原书自序。《淮海集》四部备要本前刊有“淮南闲居文集自序”,曰:“元丰七年冬,余将西赴京师,索文稿于囊中,得数百篇。辞鄙而悖于理者,辄删去之。其可存者,古律体诗百十有二,杂文四十有九,从游之诗附见者五十有六,合成二百一十有七篇,次为十卷,号淮海闲居集云。”由此可见,秦观在元丰七年(1084)自编诗文集十卷,名为《淮海闲居集》,是《淮海集》祖本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当时秦观年方三十六岁,这是秦集的第一次结集。不言而喻,它不含秦观三十六岁以后的作品。

《晁志》记载的三十卷《淮海集》当为《淮海集》祖本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因为《晁志》成书于北宋末年,秦观卒于元符三年(1100),当时已不在世,《晁志》记载之《淮海集》应为后人所编,而非秦观自定集。《文献通考·经籍考》属于辑录体书目,照搬了《晁志》的说法。

现在最常看见的四十九卷本最早起源于何时呢?《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云:“淮海集 十册二函 宋版 书凡正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末有乾道癸巳林机跋,略云里人王公之牧是邦,搜访遗逸,校集成编,总七百二十篇,厘为四十九卷,版置郡庠,后记淮海集版数纸数。”由此可见,祖本四十九卷形成于南宋初,乾道九年(1173)高邮军学刻本为其最早刻本之一。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此记载可与前者相互印证,说明南宋确有四十九卷本。乾道本半页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现存十一卷,今藏国家图书馆。

总之,《淮海集》祖本为四十九卷(包括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它的形成历经三个阶段:北宋元丰七年(1084)十卷本为第一阶段,北宋末三十卷本为第二阶段,南宋乾道九年(1173)本为第三阶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说:“今本卷数与宋史相同,而多后集六卷,长短句分为三卷,盖嘉靖中高邮张以黄瓒本及监本重为编次云。”此言不确也。瞿氏目录(指瞿良士《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有宋刊残本,说在秦观自序后又有无名氏题记云:“右学士秦公元丰间自序云耳,故存而不废。今又采拾遗文而增广之,合为四十有六卷。”据此可知,后集六卷宋本已有,并不是明朝张“重为编次”的结果。由于秦观生前仅自定诗文集十卷,故《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以为四十九卷本为秦观自己所编,也是不对的。同样,叶恭绰《宋版淮海词校印随记》云:“至《文献通考》载:‘淮海集三十卷’,‘三’字或‘四’字之误,”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四十九卷本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十卷本乃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而非四十卷的误写。在陈第《世善堂书目》和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中皆有《淮海集》三十卷的记载。

《淮海集》在南宋至少还有其他两种版本:一是绍熙三年(1192)谢雩重修本;一是南宋中期眉山刻本。

第一种乃光宗绍熙三年(1192)谢雩据乾道九年(1173)高邮军学刻本重校本。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又绍熙壬子谢雩(按:该目‘雩’误为‘云’)跋,称以蜀本校,增字六十有五,去字二十有四,易误字三百有奇。云为高邮军学教授,所重校也。”绍熙壬子即绍熙三年(1192),据谢跋可知,谢雩曾据蜀本校勘乾道九年(1173)高邮军学本。此本卷数、版式未详,但可以肯定比眉山刻本要早,它至迟在绍熙三年(1192)已经成书。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著录了谢雩重校本的三种传本。第一种版式和行款与其他两种略有不同:半页十行,行二十一至二十四字不等,白口,左右双栏,板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人名,鱼尾下作“秦卷×”。第二种卷数与第一种相同,都为四十九卷。行款是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在内容上则多附了一些序跋文字。第三种则实为第二种之残本,存卷十二至二十五,计十四卷。

关于眉山刻本的记录,在《藏园群书题记》中可以看到:“《淮海集》虞山瞿氏藏有宋刊残本,存二十有六卷,余曾得寓目,大字悦目,仿颜平原体,板心有‘眉山文中刊’五字。盖蜀本也。”根据这个线索,再查瞿氏《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可知以下记载:“淮海先生文集 二十六卷 宋刊残本 原书四十六卷,今存卷一至十八卷,二十七至三十四卷,前有秦观自序,序后有无名氏题记,首页版心有‘眉山文中刊’五字,慎(敦)廓字缺笔,宁宗时蜀中刻本也。”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据该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图版二四四、二四五:“匡高二一·五厘米,广一六·九厘米。九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宋讳缺笔至廓字。版式行款与蜀大字本苏文忠集。苏文定集如出一辙,知同为南宋中叶蜀本。卷一首叶中缝有‘眉山文中刊’五字,原四十六卷,现存二十六卷。”与瞿目记载正同。因为秦集四十九卷本自乾道九年(1173)结集以来,仅此一个系统,所以眉山刻四十六卷(缺长短句三卷)本的底本,亦当为乾道九年(1173)本。

标签:;  ;  ;  ;  

宋代淮海藏书的源流研究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