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剩余劳动力论文,容量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一、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问题全面凸显出来。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跨乡流动三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是1.26亿,当年流动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4.89亿的25.8%。全国农村劳动力跨区流动比例最高的重庆则达到38%,其次是四川35%,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达到30%。农村劳动力离乡寻找就业岗位,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全国4.89亿农村劳动力中,1.6亿人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9亿为农业劳动力。据农业部课题组测算,目前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劳动力,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目前我国农村有1.59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据预测,在2020年之前,至少需转移2.5亿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我国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禀赋短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3亩(俄罗斯人均耕地13.1亩,加拿大25.9亩,美国10.9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有1/3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71.6%,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农业人口不到该国人口总量的5%。比较而言,我国人口和耕地资源矛盾异常尖锐,农村现有和未来的剩余劳动力太多,就业压力相当大。
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农村不稳定的重要隐患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然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面临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而且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显然,即使城门大开,也无法在短时期容纳数量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目前还没有吸纳1.59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是农村范围和农业本身所能解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一个长期、逐步解决的过程。实践证明,任何单一途径不能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二、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
(一)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根据刘易斯劳动力转移理论,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把加速城市化作为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途径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大中城市有着小城镇无法比拟的聚集优势,经济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信息传递快,为组织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和协作提供了最有利的空间。以此为基础,大城市能高效利用土地、人力、金融资本、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这意味着在一定限度内,城市规模越大,单位土地产出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容纳农民就业的成本也就越低。
1.通过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能分割的,按照工业化最低标准来看城市人口应该占到总人口的70%。要实现现代化,农村人口必须向城市转移。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0.5%,还有一亿多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时,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基本都达到了50%的水平。现在,我国工业在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0%左右,劳动力转移的水平应该是65%以上,但实际上只有30%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这和我国发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国自1958年起实施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后,城乡之间便有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导致了城市化的滞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是快的,但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却并没有同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清除一些片面认识:一是要清除那种只把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手段,而不从这些农民彻底脱离土地并变为城市永久居民考虑问题的观念;二是要清除发展城市会占用大量耕地、单纯强调保护耕地而限制城市发展的作法。事实上,乡村人口占用的生活用地面积高于城市人口标准3倍以上,对土地的利用并不节约和经济。
当前的城市化滞后意味着扩大城市就业容量尚有较大余地。加快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再推进,就是要在现有工业化水平下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尽可能减小城市化的滞后程度,“离土又离乡”式的户籍管理制度应成为新的政策取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意味着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用于城市化发展份额偏少。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使之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在现有工业化水平下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提高就业弹性,对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与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2.通过城市带与企业群协调发展扩大就业容量。从国际上看,特大城市和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势头很猛。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自波士顿至华盛顿地带:在长970公里的地带内,城市密集,仅大城市就有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居住了4200多万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6%。我国应该积极而科学地发展特大城市和城市带,尤其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那样的城市带。部分人对城市化的恐惧感和“反城市化”的倾向是不必要的,要清除片面宣传“城市病”及人口集聚负效应的观念。
城市带与企业群的协调发展可以扩大就业容量。各国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和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基础设施是扩大投资需求的主要部门,依靠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设施,能够促进高就业增长。这既有利于缓解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城市带和企业群发展的规律来看,城市带形成了吸引企业群的环境,企业群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带的发展。两者的协调推进,具有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放大作用。如珠三角城市带与企业群的发展吸纳了外省12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改变,带来城市结构体系的调整,进而提高非农产业的集结能力,并扩大非农产业的就业容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
城市带与企业群的协调发展可以为“世界制造工厂”奠定外部环境基础。在21世纪开放经济条件下,应对国际竞争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重大。今后20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是廉价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使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按劳动力比较优势原则,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成为仅次于美、日、德的制造业第四大国,而且增长率相对较高。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工业规模收益递增,同时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允许农民工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政策下,大中城市可以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二)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中国的国情背景与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小城镇接近农村,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市雏形,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它有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小城镇,置换出来的耕地超过农民进入小城镇所占用的耕地,小城镇的发展是节约了耕地。中国小城镇的人口已达到2.5亿人,全国新增城市人口的2/3在小城镇。借口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进而否定小城镇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小城镇是大中城市发展的基础,没有小城镇作铺垫,大中城市的“经济凝聚效应”也不能充分发挥。
1.通过小城镇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扩张就业容量。小城镇建设不仅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而且能拉动城乡消费市场的扩张。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这将有力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的消费需求。小城镇建设本身会带来投资需求的扩大,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通过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拉动,可以扩大整个城乡的就业容量。
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是农村人口新迁入小城镇的最佳产业流向。一定数额的投资,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大大超过第二产业。小城镇服务性行业,求职者进入的技术门槛也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达60~70%,不少发展中国家也要占40%甚至一半以上;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5%,全世界水平为64%。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整个就业人员的27.5%,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0%左右,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住宅、交通、商业、饮食、服务、教育、娱乐、供水等,符合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并将大大扩大小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
通过小城镇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就业容量,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要承担最基本的市政设施建设,如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要通过市场手段设立股份公司,充分吸纳农村居民手中的游资,投资于一般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如小城镇的商品房、商场等;要通过提升人气扩大就业,打破社会各阶层人员进入小城镇的各种壁垒,鼓励和引导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投资置业,加快小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为扩大城镇就业创造条件。
2.通过小城镇与乡镇、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扩张就业容量。“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协调发展,可以扩大就业容量。乡镇企业在运用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低资本扩张等方面,更适应在小城镇而不是在大中城市发展。沿海发达省份的小城镇建设比较成功,其基本做法是以建设小城镇为核心,以建立乡镇企业、兴建商贸中心等手段,广泛吸纳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参与就业。从行业发展来看,乡镇企业通过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围绕粮食及饲料、肉类、水产、乳品、棉麻、卷烟等农副产品加工业,能吸纳农民进入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扩大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在2-3:1的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0.3-0.4:1之间,其中西部地区仅为0.18:1,远低于发达国家,说明乡镇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容量的潜力是较大的。
小城镇是以非国有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作为小城镇中非农产业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灵活的就业机制和所在的地理位置,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大规模地发展民营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沿海发达省份中,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基本上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为很多企业就是农民办的,企业发展了,企业群在空间上的聚集,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一些新兴的小城镇。民营企业聚集的成功,达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就业的完美结合。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乡镇、民营中小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重要出路。乡镇、民营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对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金的规模特点;中小企业以民力为主,它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投入,弥补了国家对解决就业的投入不足,为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我国近1.2亿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占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47%,发达国家其全部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比重已达65%~80%,可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潜力是较强大的。
(三)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按托达罗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应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现状,要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大力开发、挖掘农村本身的就业潜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的投资显然被放在了次要地位,这种状况必须要扭转过来。仅靠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只有加大农村的投资,才能在农业内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人口迁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涵来看,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之一。因为农业发展本身也是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劳动力从传统粮棉种植业生产转移到农业开发投资、林牧渔业、农产品流通业、农业技术服务等等。让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转移与就业,既是农民增收的路径,也能保持农业的持续和稳定。
1.通过农业资源开发扩张就业容量。目前中国可耕地资源稀缺,但从全国来看,待开发的农业资源仍很丰富,土地资源挖潜大有可为。据统计,我国现有成片农荒地约3300万公顷;有宜林荒山、荒坡地近8000万公顷;宜牧草山4500万公顷;有淡、海水可养殖水面270万公顷;有可养殖滩涂面积100万公顷。通过政府引导、政策诱导,多渠道、多途径投入农业开发资金,合理垦殖、综合开发与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促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与就业。
我国农村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农民率先富裕起来,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这部分人能以资本为纽带,从事农业资源的开发性投资。实际上这部分劳动力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投资领域。表面上看,这些人仍然在农村,但劳动形态和性质却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种方式。另外,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城市企业家到农村投资,雇佣当地农民工从事农业资源开发,也能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容量。
2.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张就业容量。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是植树造林,还是兴修水利、农村道路,这些具体工程都可以采用政府投入资金、农民投入劳动力的方式,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建设。
中西部农村地区因经济实力弱,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能力也较差,路网、电网、水网不畅,农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日趋明显,而这些地区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密集地。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结合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符合国家目前的财政政策,又符合WTO的“绿箱”规则。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又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可谓一举多得,据有关专家测算仅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两项每年即可创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
3.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扩张就业容量。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优化农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就种植业而言,粮食作物吸收劳动力强度比经济作物小。从广义农业看,发展林牧副渔业需要大批劳动力,又不占或少占耕地,符合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特点。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人口增加了,耕地减少了,单产又没有太多的增加,城乡普通家庭的饮食质量反而有了显著提高,原因就是近年畜牧、养殖、水产、瓜果和园艺农业等农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从21世纪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来看,我国的蔬菜、花卉、水果、禽畜、水产品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价格比较优势。这些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其利润空间较大,产、供、销各个环节依靠市场资源配置都能吸引资金、劳动力投入。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原料结构特征是80%来自畜牧业,也就是来自奶、肉、蛋,15%来自水果和蔬菜等,只有5%是直接来自谷物。因此,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可以更好地兼顾城乡食品供应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两方面。
标签:农民论文; 小城镇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中国人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