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532例临床结果分析论文_王瑛

王瑛

(浙江萧山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经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筛查宫颈癌患者532例,诊断结果以非典型性或不典型鳞状细胞为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各个年龄段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的情况。结果:其中阳性患者532例,检出率为9.79%;31~40岁年龄组的患者占所有检出呈阳性患者的63.9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探讨不同年龄段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临床特征,有利于做好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检查工作,早发现、早治疗,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诊断与预防,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与研究意义。

【关键词】 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年龄分布;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211-02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宫颈癌早期症状主要为阴道流血、排液等,晚期会导致输尿管阻塞,甚至引起尿毒症以及全身衰竭,严重影响到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所以对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相关研究变得十分必要[1]。本文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检测呈阳性的5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年龄段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检测呈阳性的5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在21~6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44.8±1.2)岁,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查方法:首先采用扫帚样取样器对检查者进行常规取样,取样后立即将样本冲洗进装有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保存液的专用瓶子中,以ThinPrep2000检测仪进行样品的检测。即:细胞分散、细胞采集、细胞转移3个步骤就可以得到一张薄而均匀的直径为2cm的细胞学涂片。

细胞学诊断:TBS诊断标准为细胞学进行描述性诊断,并对其进行分级报告。其中正常细胞学涂片包括良性细胞学及正常细胞学改变等。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按年龄段分组,观察并检查各个年龄段检测结果呈现阳性的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筛选,在532例患者中,呈现阳性的患者为532例,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检出率为9.79%。其中21~30岁之间检出108例,31~40岁组中检出340例,41~50岁检出例,51~60岁检出30例,60岁以上检出26例,31~40岁年龄组的患者占所有检出呈阳性患者的63.91%,明显高于其他组,各组之间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532例宫颈癌病变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3.讨论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随着现如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作息时间与饮食的不规律,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相关数据统计发现该病的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年轻化有关,而导致患者出现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分娩次数、婚外性行为、性伴侣患生殖器疣、阴茎癌以及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OC)等可增加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风险,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女性朋友患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异常排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体及心理均带来沉重的负担[2]。

在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时一般采取子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患者的临床疾病诊断率。同时要对广大女性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相关教育:第一,宣传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相关知识,使女性患者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第二,女性患者应该注意自身的人日常卫生,当身体出现异常后要及时咨询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三,对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由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给患者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女性患者要时常进行压力的排解。

由上述结果可知,患者经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筛查后,各个年龄段呈现阳性人数相差较大,其中以31~40岁之间的患者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7.84,P<0.05)。常见的炎症病变包括: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宫颈鳞状上皮低度病变(CIN1)、宫颈鳞状上皮高度病变(CIN2、CUN3)、鳞状细胞癌以及意义不明的非典型腺细胞(A-GUS)。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综合多个诊断标准,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尤其集中在31~40岁,通过探讨不同年龄段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并利用TCT细胞学技术结合病理组织活检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率,有利于做好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检查工作,早发现、早治疗,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诊断与预防,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与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桃,许红,付艳云等.不同年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35(33):5377-5379.

[2]吴艳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238例临床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4):193.

论文作者:王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  ;  ;  ;  ;  ;  ;  ;  

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532例临床结果分析论文_王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