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的思考&第三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研讨会综述_核心期刊论文

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的思考&第三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研讨会综述_核心期刊论文

新时期人文社科期刊发展的思考——第三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新时期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综合类论文,高层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4)02-0016-10

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学术期刊。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我国学术期刊自身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承、传播与积淀的载体以及对学术研究的导向作用,正日益为期刊界乃至学术界所关注。200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亚太经济时报社协办,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社科院、社科联及部分高校主办的70多家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社长、总编和有关方面的代表共160多人出席了大会。本届论坛以“期刊发展与文化建设”、“期刊制度与学风建设”为主题,就学术期刊特别是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同时就“学术期刊与学术失范的治理”、“编辑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应用”、“学术期刊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新时期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战略”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讨。现将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期刊发展与文化建设

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趋势对各民族国家的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提升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为社科研究界所重视,也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在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而且需要制度文化建设相匹配,同时还需要思想文化建设的支撑。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发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能产生长远影响的知识产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它在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先进的思想教育人、进步的文化引导人方面,在传播学术思想、倡导理论创新、积累文化知识、弘扬人文精神、净化学术风气、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担当着十分重要的使命。本次论坛在广东举行,为广东的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重要的启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在论坛的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学文化事业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这当中,学术期刊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主要学科,它的读者、作者和编者都是各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学者,它是期刊中的阳春白雪。虽然它的读者面较窄,发行量一般有限,但它在理论导向、学风建设、学术规范、文化传承和培育人才等诸多方面却承担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对推动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推动我国的学术期刊制度建设、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秦毅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就学术期刊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她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进入社会的重要渠道,它将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社会,又将社会反应的信息反馈给作者。学术期刊又是学术传承的载体,它记录着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不尽长河中,一代代学者们的孜孜求索以及成果的积累,成为后学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也是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术期刊又肩负有培育新人、推出新人的重要功能,而且对学术研究具有导向的作用。她着重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是繁荣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刊物的办刊方针,稿件的选择和组织等,无不体现出办刊人对政治方向的把握,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以及由基本学养所决定的鉴别力。刊发的稿件就是刊物的旗帜,它是一种无声的号召,昭示作者和读者我们倡导什么。

学术理论期刊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它有不同于大众类期刊的特殊定位。《江海学刊》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韩璞庚认为,大众类期刊侧重于大众性、日常性、生活性、娱乐性、趣味性,而学术理论期刊则侧重于严肃性、学理性、深邃性、思想性和历史性。学术理论期刊融思想性与学术性于一身,集严肃性与新颖性于一体,追求广阔的时空效应与深远的社会影响,反映时代精神,揭示社会真理,导引学术潮流。学术理论期刊追求高雅、严肃的办刊风格与特色,坚持高雅曲调,不搞媚俗套餐;学术理论期刊倡导开风气之先,标新立异,鼓励理论创新;学术理论期刊强调学术规范,重视学术传承,注重学术积累和思想渊源,要求所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学术理论期刊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具有理论导向功能、学术信息传播功能、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功能以及决策服务功能。因此,学术理论期刊应该具有原创意识与标新战略、问题意识与策划战略、精品意识与品牌战略、信息库意识与系统战略、趋势意识与盲点战略等价值取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名家则从宏观的角度对期刊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本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发展文化产业重要讲话的自觉行动,也是对十六大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理论创新的理性回应,是我们期刊界同仁民主精神和自主创造的体现。当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勇于面对挑战,要正确判断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坐标上的方位;要正确判断和把握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坐标上的方位;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学术界》杂志社社长袁玉立也对期刊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经典论述,昭示了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管宁从编辑的角色地位论证了新形势下对编辑素质的培养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影响。他认为,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编辑在人类精神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角色地位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积累和创价作用、在文化产业运作中的创利作用。他认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作者、编辑、读(观)者共同完成的。作者是精神文化生产的主角,编辑只是参与精神文化的创造;而在传播领域中,编辑则处于中心地位。创造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作者的自由,传播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则取决于编辑,编辑与作者的角色地位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编辑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个性禀赋和审美趣味等各种智性与情感因素,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对精神产品的选择,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走向。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主编邵汉明就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作了回顾与展望。他认为近20年来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意识观念更加务实了,从过去的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从服从意识转向主人意识和法制意识,文化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今后的文化研究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研究,注重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研究,注重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州学刊》副主编李太淼则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生产力、社会进步、政府及执政党、市场的关系等角度,论证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并就地方党委、政府如何加大对社会科学的扶持力度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二、学术期刊与学风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从事学术研究的队伍空前壮大,呈现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学术风气不正的现象,浮躁之风流行。以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为例,有的表现为缺乏起码的学术道德,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靠拉关系走后门发文章等等;学术期刊也鱼龙混杂,有些学术期刊甚至不务正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助长了学术界的腐败,败坏了学术风气,如不及时进行匡正,将直接阻碍学术事业的进步和学术理论的创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李子彪认为,虽然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制度方面。因此,他呼吁要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建章立制,尽快制定符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要求的学术规范,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李子彪还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广东社会科学》改版一年来的情况向与会代表作了介绍,并表示将加大对该刊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希望将它办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品牌、一面学术旗帜,使其在广东的文化大省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中更好地发挥聚合、转换、传播作用。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是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没有良好的学风,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精神,粗制滥造、投机取巧、浮躁浅薄,就无所谓学术价值,更不可能有学术创新。学者要有自律、自尊、自爱的学术道德和敬业精神。《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在提交大会的论文《发挥学术期刊在学风建设和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中指出,良好的学风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学术期刊要为端正学风、鼓励学术创新发挥积极的作用。文章认为,端正学风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针对学术研究中的不良现象,要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管理体制和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既要有鼓励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又要建立对抄袭剽窃、一稿多投者的惩治机制,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才能的平庸者的退出机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思想上铲除学术腐败的根源,培养严谨自律、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大力宣传和倡导优良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站在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淡泊名利,把个人的事业和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文章还对学术期刊本身如何加强学术规范、严把质量关等具体问题发表了意见。

关于学术期刊与学风建设问题,身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的秦毅感触颇深。她在大会发言中指出,由于强大的社会需求的推动,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急剧膨胀;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的教育缺失;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造成的误导;再加上市场因素的诱惑、学术的越位等等,使得学术环境日渐失去了应有的平静、平和、渐进、积累的氛围。浮躁、急功近利等有害学术发展的情况渐成风气。这里既有学者、作者的问题,也有编者、出版者的问题。在目前对不良学风的批评中,有许多问题都与学术期刊有关。她认为,作为学术期刊所能够做和应该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刊物成为学术规范的范本,不断推进规范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为此,她提出了包括坚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编辑制度,积极推动前沿问题的深入研究,编研结合提高编辑的业务素养,倡导学术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等五项建议。

与会代表们认为,学风问题,实际上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学者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集中表现,它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是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学者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而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孙麾从一个编辑的角度在列举了一系列不良学风后认为,当前学术界浮躁之风有利益获取不当的制度根源,“一稿多用”的泛滥与科研成果单纯量化的管理方式有关,“滥用引文”的现象是重“学术”轻“思想”的表现。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反过来,从作者的眼光看编风,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期刊界中的编辑水平参差不齐,滥竽充数情况颇为严重。因此,学风问题其实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作者与编者都应该端正学风,加强沟通,编研互动,才能使整体的学术风气有根本的好转。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议论也是本次论坛的一个话题,有论者认为这是事关学术期刊建设与学风建设的重要问题。《云南社会科学》副主编范祖锜认为,作为科班出身的编辑,所谓“学者化”的“学者”,不应该仅仅是某一专业的学者,而首先应该是一位编辑学的学者。编辑学是一门有待深入研究的学问,这里涉及编辑的方针政策,编辑的具体操作规范等等。尤其是我们的年轻编辑,更应该在编辑学方面下功夫。其次,我们的编辑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学者人格,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此外,还应该倡导一种力戒浮躁、淡泊名利、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奉献精神,这也是目前学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编辑制度与技术规范

编辑制度和技术规范涉及学术建设的多个方面,就编辑的角度来说,最直接、最主要的是文体的规范。文体规范是学术规范的技术支撑,或者说是制度性的保障。在前两届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都曾就文体规范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根据前两届论坛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由总编辑秦毅牵头,就此课题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初步的成果。该课题组成员向论坛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进展,并就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同与会代表进行了切磋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王好立就制定文体规范的原则提出了几点基本理念:一是简明的原则,二是平衡的原则,三是人性化的原则。他认为清华光盘版和高校学报的编排规范基本是采用自然科学的用法,某些理念有悖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些规则不符合人文的特点,值得商榷。关于学术论著中的引文以及标点、数字的使用问题,他认为,论著中的引文实际上就是你在知识谱系中的定位。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引文怎么样,反映的是一个学者的学术品格和学术素养。中国学者的引文意识与欧美学者的引文意识颇有差距,这是阻拦我们学术进步的一大障碍。他还就目前相关国家标准中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文章中旬末点号与注释序号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将序号放在句号之前,就违背了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的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魏长宝以《学术论文应以“征引文献”代替“参考文献”》为题做了发言。他认为真正严肃的学术研究在选题时就应注重学术积累,要对前人和同行的已有成果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估,然后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提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明确交代奉项研究的关键性的学术背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恰当的学术定位。因此,学术论文中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是标示学术传承、评估学术创新、尊重他人成果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在形式上并非可有可无,其内容也并非可以随意选择或增删。针对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中参考文献的使用及其规范的混乱状况,他建议把作品中直接征引过的文献称为“征引文献”,把作品中未直接引用,但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曾查阅、参考过,并对形成作品的思路、框架起过一定的间接作用,或者提供过方法、材料等方面的借鉴或线索等类文献,称为“参考文献”。他还建议在学术论文中最好只使用“征引文献”,而不使用“参考文献”;而学术专著则可以“征引文献”和“参考文献”并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马忠文就学术论文的文献引证形式问题作了具体的说明。他认为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只要是借鉴别人的东西,不管是资料、观点、方法,还是某种启发,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必须予以指出。所以引文(或称“引证”)也是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衡量论文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规范的文献引证是学术研究不断积累和深化的必要保证,近年来学术论文的文献引证又成为以引文分析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基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文献引证形式多样。一般来说,尾注、脚注系统适用于传统的人文学科,著者年代系统多用于社会科学,而顺序编码制则多用于自然科学。针对目前引证形式的混乱状况,他建议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最好是一种刊物只使用一种引证形式,或者说,在一个刊物中的引证还是相对统一为好。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正在编撰的文体规范,试图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并且简明扼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目前高校学报系统普遍采用的清华光盘版的编排规范有较大的区别。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代表指出,目前高校和一些地方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较多采用清华光盘版的编排规范,与主管机构的统一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另外,目前还有一个令人尴尬的困惑,就是某种学术规范的执行背后涉及刊物评优和核心期刊的评选问题,这就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了。会上有代表表示,希望有关方面会后能继续就文体规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早日寻找到一种能为期刊界和学术界所一致接受的规范模式。

四、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

近年来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的讨论和制订,受到全国期刊界以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中核心期刊的评定尤为引人瞩目。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等机构所制订的评价体系,在本届论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所谓某学科(或某领域)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摘转率、被引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虽然核心期刊概念的引入在我国大约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其反应之热烈,却大出人们之意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部主任姜晓辉介绍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中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分析,作了《如何看待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度量》的发言。他认为,从文献被利用和引文分析角度看,综合类学术期刊在学科建设和综合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应注意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特点,不能用专业期刊的尺度评判综合类学术期刊。某种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从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了它受重视的程度,说明了它的学术“影响力”大小。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论文的学术水平的高低,常以量化指标来测度其“质”的规定性,作为论文传播的载体——学术期刊,也会因其所载论文的被引用程度(通常是影响因子)而彰显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而综合类学术期刊的被引用内容往往还包涵了聚合新学科、新领域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的成份。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研究会共同发起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并于1992年推出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主任蔡蓉华以《核心期刊评价与文献计量学研究》为题在会上做了发言。她认为,核心期刊具有学科性、集中性和代表性、动态性、相对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被收录获奖等七个指标。因此,核心期刊的评定有其科学的客观标准和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图书情报部门选购期刊提供参考依据,为图书馆员指导读者阅读提供参考依据,为文献数据库建设选择来源刊提供参考依据,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蔡蓉华还强调,核心期刊是相对的,它只是一种参考工具,不是标准。她认为,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范围、学术级别等具体情况,参考核心期刊表,经过甄别后定出自己需用的期刊、而不要任意扩大核心期刊的适用范围,也不要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

与以上两家“核心期刊”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有直接关联、并受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所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该中心办公室主任马晓军就引文索引的有关情况作了说明。

CSSCI选刊的主要原则是,人选的刊物应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必须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且具有ISSN或CN号;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应多数列有参考文献等。在此基础上再按各学科正式出版刊物15-18%的比例,依据期刊影响因子的位序,以一定的程序选取,并组织有关的专家进行评选,最后确定了419种刊物作为CSSCI(2000)来源期刊。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又编制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依据CSSCI的发文、引用情况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机构、地区、学者个人进行评价。实践结果显示,CSSCI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关于核心期刊的评选之所以受到期刊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除了其主要的正面作用之外,也由于某些单位或部门的使用不当等原因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而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单位将其作为评价一个刊物的唯一标准,甚至将其与工作量和奖金直接挂钩;有的刊物则围绕着评价指标转,甚至连栏目设计都迎合评价指标;一些刊物人为地提高刊物的被引率和转载率等等,这又成了影响学术期刊正常发展的新困扰。因此,与会代表认为,评价体系的制订不应该对期刊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造成伤害,评价指标应进行动态的调整,不断跟踪学科的发展,尽量做到客观评价学术期刊。《人文杂志》社长、总编杨明丽指出,在学术分工日益深化,评价者与研究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靠评价体系的社会化,靠引入匿名专家审稿制来解决质量把关问题。做好优势栏目和特色专题,与科研机构紧密互动,也是办好刊物的方向之一。

《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高翔认为,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由此引起的负面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他认为,在进行学术评价的时候,既要重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也要注意到其学术的辐射力与历史的穿透力;在采用西方的量化统计分析方法的时候,希望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董汉河在充分肯定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之后指出,要注意“负引用”——即发表有学术错误的文章的引用等问题。如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加大专家评审的力度等等,都值得关注。他还提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机构的索引资料能对学术期刊开放并公开使用。《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吴定宇认为,目前的评价体系确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不能说评价体系助长了学术腐败。既然要进行核心期刊的评选,就必须制订评价的标准,就必须遵循游戏规则。对于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

五、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加入WTO、网络期刊的崛起和新世纪的到来,新时期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既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又存在种种的困惑与挑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如何因应21世纪的挑战,走出困境,寻求发展,是本届论坛的又一热点话题。

(一)凸显“问题综合”的办刊模式

面对国内外期刊发展态势及专业学术期刊的强力冲击,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因此,综合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创建一种跨学科、以问题意识为中心、自觉沟通和配置哲学社会科学各学术资源的综合办刊模式,以应对目前综合类社科期刊面临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孙麾根据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的实证分析认为,综合类期刊已难以与专业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方面相匹敌,两者差距甚大,专业期刊明显处于强势,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具有主导作用,而综合类期刊对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影响甚弱;综合类期刊学科覆盖面较窄,拘泥于文、史、哲、经、法等传统学科,许多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往往在其选稿的视野之外;在学术分工体系中,综合类期刊局限于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功能设置,与专业期刊相重复;随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术评价体系从混乱或混沌走向明晰和科学,综合类期刊势必受制于“影响因子”而难以进入评价体系或被边缘化。因此,综合类学术期刊在编辑思想方面应该在努力把握时代特征和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学术创新和问题意识,并努力培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对策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相对于专业期刊,综合类学术期刊具有跨学科优势,在探究解决尖锐而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可以展现自身的理论空间和学术视野,为繁荣和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事业做出富有创造性的积极贡献。综合类学术期刊从目前的“学科综合”办刊模式向“问题综合”的办刊模式转变,是应对专业学术期刊挑战的策略选择。

(二)学术水准与学术特色

一个刊物的学术水准与学术特色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基础。在讨论刊物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握好这个关口,这是与会代表的共识。

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学术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有别于可以在市场上叫卖的大众读物。因此,学术水准的高低是一份学术期刊是否成功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学术特色则是学术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的一大准则就是不论生产商还是供应商,其商品必须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鲜明的特色。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生机和胜机。《文史哲》杂志社副主编刘京希认为,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学术刊物不考虑自身所在院校(机构)的专业优长,一味走“泛综合化”的路子,面面俱到,众刊一面,就像同一条流水线走下来的产品,一副面孔对人,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作为学术期刊,必频依托刊物所在学校(机构)、所在区域的学科优势和文化优势,有的放矢,把综合与特色、综台与专业、一般与重点统一起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求特色,不求专业化,综合化就蜕变为平面化。

《史学月刊》主编李振宏指出,没有特色的学术期刊其生命力将大打折扣,尤其对于专业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史学月刊》的特色就在于强调史学理论与史学评论。另一方面,史学研究也要注意联系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该刊就开辟了城市研究、乡村研究、电脑与史学运用等专题,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向导。会上有代表认为,像《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学术界》的学术批评栏目,《广东社会科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论坛》的台湾问题研究等等,就是颇具学术特色的栏目。

(三)网络期刊的挑战

近年崛起的网络期刊已经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由于网络期刊的信息量巨大,检索手段方便,信息更新极快,加上具有互动的优势,因此网络期刊具有纸本期刊所难以比拟的优势。面对网络时代的崛起,原有的读者群被逐步分割,尤其是年轻的读者群。《人大复印资料》总编辑宋志明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传统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能与时俱进,还是按照原有的路子走下去,可能难以有发展的空间。他以其所在的《人大复印资料》的发行为例,称近年的订户下降幅度年均约6-8%,已经对其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宋志明同时指出,纸本期刊也有网络期刊所难以达到的优点,即纸本期刊是以凝固的形态提供给读者已经过筛选和加工的知识,而网络期刊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种“毛知识”。在目前的网络时代,对我们的期刊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就是选择,就是创造,就是去伪存真,就要有慧眼识珠的本领。要把信息上升为知识,推出精品,推出经典的传世之作。根据网络时代的新特点,近年《人大复印资料》的编辑方针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把过去求广、求全的路子转向精、深、新、美、活,网络时代纸本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就是要出精品,当好导航员、二传手。宋志明还以其在国外考察的体会,提出要克服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办刊方式,探索走大市场的期刊经营思路,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四)学术期刊的市场化经营

毫无疑问,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传统的学术期刊运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综合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如何在“学术”与“市场”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又是一个引起与会代表高度关注的问题。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并不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它拥有比较固定的专业读者群,并主要服务于相关的专业领域,市场需求弹性狭小,开拓空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单纯靠发行市场能维持杂志成本运作的人文学术杂志,几近空白。因此,此类学术期刊只能靠国家的财政补贴、企业资助、广告收入、版面费用或其它途径的补养才能维持。其次,此类学术期刊又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术成果进入社会的重要渠道与学术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学术机构离开学术刊物,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办刊经费成了困扰大多数学术机构的头等难题。《学术界》杂志社社长袁玉立、《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高翔对此深有同感。他们认为,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更是离不开学术理论期刊。由于学科本身的固有特点和现有体制的约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有别于理工农医类的成果,它难以通过转让、投资、参股等形式转化出来,目前不少刊物都不同程度存在生存的危机,更难以谈得上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一般来说,办好一份比较有份量的学术期刊,每年需要30-50万元的投入。这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来关心和扶持。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泽生认为,作为学术理论期刊,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领导的重视与刊物的定位,与此直接相关的就是经费的投入与具体的运作。据介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目前采取的是全额拨款、保证比较充裕的办刊经费的做法。该院认为,创建一流的地方社科院离不开一流的学术理论刊物。《广东社会科学》作为广东省社科院的院刊,必须办成一份高雅的学术理论刊物,成为广东省社科院的一面学术旗帜,沟通省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座桥梁,推动学术交流、学术争鸣和理论创新的一个阵地。必须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的学术标准,办出自己的学术特色、地方特色,让读者通过《广东社会科学》而了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该院近年的办刊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广东社会科学》杂志也凭借其明确的学术定位和比较充裕的办刊经费进行了全新的改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期刊界和学术界的认可。

会上也有代表认为,目前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困惑,不拉广告,不搞赞助,不收版面费,将面临生存的危机。《浙江学刊》常务副主编任宜敏表示,在目前的条件下,搞创收将有可能对刊物的学术品位与学术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大会能就此议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广西社会科学院在办刊经费问题上则提出了“以刊养刊”的模式,此举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该院院刊《学术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林志杰介绍,广西社科院拥有两个刊物,另一个刊物完全按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经营,通过市场化筹措的资金来解决理论刊物《学术论坛》的经费,目前运作情况还比较满意,较好地解决了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难题。

学术期刊的生存困境不独地方社科院、社科联系统存在,高校的情况也不尽乐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校学报也难于再偏安一隅,更何况原有的办刊经费也并非充足。本届论坛邀请了部分高校学报的代表出席。《文史哲》杂志社副主编刘京希认为,高校学报现有的格局本身就是计划体制的产物,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掩藏危机,办刊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多数文科学报囊中羞涩,经费拮据。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生存危机、质量危机、同化危机以及职业危机等等问题,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优化组合,优胜劣汰,形成新型的办学机制与办刊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走出目前的困境。《求是学刊》副主编李小娟等则就目前高校文科学报正在筹划的“名刊”战略做了分析,提出办刊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市场的竞争与学术的发展。她认为教育部的新举措将促使学报的整体水平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大会还就目前人文社科研究的重点和选题、编辑队伍的自身建设、杂志的发行与广告经营、国外社科期刊的发展动态等向题进行了交流。

举办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为期刊界的朋友交流办刊经验与心得提供一个特别的平台,是业内同仁共同的愿望。经过第一届的南京论坛(2001)、第二届的郑州论坛(2002)和本届的广州论坛(2003),其研讨的内容、深度、范围,均有所拓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与会代表表示,蒋继续为这一论坛的活动努力,共同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工作的进步、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的思考&第三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研讨会综述_核心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