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与我国的现实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与我国的现实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条件和我国的现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性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条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即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后,理论界对其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论证,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进行这种转变的条件和我国进行这种转换现实性的分析。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不能对症下药地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由此将妨碍这个战略转换的顺利实现。所以本文拟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条件和我国目前实现该转换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内容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条件

一个社会采用何种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综合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自然发展过程。由于现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由此这里我们就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条件进行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厂商是以利润为资源配置目标的,由此它们采取何种生产扩张方式,在一定资本支出基础上,是以哪种性质的增长方式能给其带来更大利润为取向的。

对厂商来讲,只有当集约型增长方式能给其带来更大的利润时,它才有进行增长方式转换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内在动力是与外部条件密切相关的,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这些:

1、各类产品市场需求的饱和程度。因为市场需求的饱和程度决定着生产同一产品各厂商间的竞争方式,而竞争方式决定着厂商的增长方式。一般讲,只有那些市场需求饱和程度较高的产品生产,或者讲生产供过于求的部门或行业,才有较大可能由粗放型或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转向集约型或内涵性扩大再生产,而在市场需求饱和程度较低的产品生产中,或者讲产品供不应求的产品生产中,则难于进行这种转变,或者讲这类部门更倾向于采用宜于扩大产品供应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这是因为,在前者那里,市场总量的扩展空间已很小,虽然对厂商来讲这不是绝对的限制,但外延扩大再生产会引起产品的严重供过于求和价格的不断下降,而成本却会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厂商效益会下降,所以会阻碍厂商采用这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厂商间的竞争将主要是产品质量和成本间的竞争,而不是数量和价格竞争,由此促使厂商采用集约型扩张方式。而在后者这里,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不断上升,厂商扩大效益的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张,这时厂商间的竞争也主要是生产数量和价格的竞争,所以会促使厂商采用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这种情况说明,对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或一种产品来讲,采用何种增长方式,是与部门的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的,一般讲,在其成熟以前,主要采用数量扩张或粗放型增长方式,而在成熟后,则主要采用价值增长(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含量)或集约型增长方式。

2、市场的竞争程度和竞争方式。一般讲,这两者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它们都与市场的饱和程度有关。当市场饱和程度较低时,厂商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对潜在市场份额的竞争,对已有市场的直接排斥式的竞争程度还较低,所以竞争程度也较低。在这种条件下,厂商间的竞争方式主要是数量和价格间的竞争,因为数量越大,在生产中可达到的规模效益也就越明显,成本也就越低,就可通过降价方式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市场份额越大,反过来更会促进生产中的规模效益,所以促使厂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竞争,是自由竞争的特征。一般讲,在市场需求的饱和程度较低时,该市场往往是自由竞争居支配地位,所以竞争的方式也主要是厂商间的数量扩张或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当市场需求饱和程度很高时,这时往往是产品供过于求时期,因为在前一阶段因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和利润不断上升造成的厂商间的数量扩张型竞争方式过程中,会使产品供应严重超过需求,由此价格由升转降,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激烈竞争,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厂商会被淘汰出局,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会逐渐形成,当这些垄断形成后,通过单纯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可能性已很小,这时只有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式,才能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使自己的生产得到增长。同时,市场需求的饱和,也使厂商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效益方式来降低成本,而必须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对要素的使用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以提高竞争能力和增加效益。显然,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与组织创新,采用以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集约型方式,来实现增长的目的。

3、产品需求者的收入水平和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高低,一般两者间具有正比关系。我们知道,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的数量饱和程度,往往与一个社会的收入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数量的要求和满足,而不太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这时,收入的增加,主要用于扩大对产品数量的需求上面,所以这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与此对应,厂商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的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并可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加产品的销售收入,所以倾向于采用外延或粗放型增长方式来增加利润。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程度时,人们会由对产品数量的追求转向对产品质量和品牌的追求,这时一些产品的市场数量规模达到饱和,厂商已不可能通过粗放型增长来增加效益,只有采用集约型增长才有可能使效益继续增加,这时厂商才会进行增长方式的转换。

4、各种投入品的市场供应条件,其中包括投入品或各种要素的数量供应量,要素的市场价格和质量的高低,其中尤其是劳动力的素质高低。要素数量的供应越充分,价格越低,一个社会和厂商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素供应的短缺程度越强,其价格也就越高,以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效益就越差,所以采用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可能性也越大。在不同社会中,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各要素的供应数量与价格的变化是不完全一致的,在此过程中,不同社会在同一时间内往往会对不同的要素采用不同的使用方式,如劳动力充裕而土地短缺的社会,如亚洲各国,会采用劳动粗放型使用方式,而对土地采用集约方式,在劳动力短缺而资本充裕的社会,则会采用劳动集约的使用方式,而对资本采用粗放的方式,如西欧各国等。在同一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要素间的相对供应量和价格会发生变化,由此社会对它们的使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劳动成本快于其它投入品价格上升的过程中,任一社会对劳动的使用方式都会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相对讲对资本的使用方式则会由集约型转向粗放型。在今天,由于劳动和土地的国际流动性弱于其它各种生产投入品,由此劳动与土地的市场供应状况,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该作用下,随着劳动成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增长、迫使较发达的国家不断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讲劳动使用粗放型产业转移到较落后的国家。一般讲,就要素的数量与价格而言,数量对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一种强制性限制,而价格则是一种杠杆性限制,所以前者的限制性更强。不过在市场经济中,两者对经济扩张的限制程度是一致的,但在产品经济中,则前者起着主要作用。如我国这些年,竞争性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基础性产业的增长速度,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基础性产业存在较严重的短缺,另一方面则又说明在数量的强性制约而不是价格的软性制约下,竞争性产业在向着基础性产品使用的集约型方向发展。在这过程中,劳动力质量的高低往往比数量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有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一个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

5、技术已达到的水平和进步速度,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否具有可能性。因为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由一定的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技术不变,资源配置方式也不会改变,只有当新技术出现,使原生产方式由经济变得不经济时,人们才会淘汰旧生产方式而采用新生产方式,所以,没有技术的进步,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不可能的。在实际中,技术的进步速度往往是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的,只有当原有技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社会条件变化中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时,技术的进步才有较大的动力,这一切都与上面的各种条件变化是相对应的。

6、对外开放的程度和一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已达到竞争能力。一般讲,对外开放能在较大的程度上促进一国生产方式的转换,尤其是对那些在技术上处于落后地位从而竞争能力较弱的国家来讲更为突出。对外开放,使得市场竞争的压力增大,会迫使厂商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要素的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等,从而加速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可能使一国经济增长向粗放型方向发展,如在那些原来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使国内经济畸型发展,如重化工业,国内劳动力就业程度很低,闲散资源利用不足,在对外开放的资本引进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产业调整中,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我国对外开放的初中期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7、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和舆论。在市场经济中,厂商采用何种生产方式,是由其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大小变化所支配的,而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社会的经济政策和舆论是可以改变决定厂商效益的这些参数的,从而改变厂商的生产方式。如通过征收短缺资源使用税,可以促使厂商提高这些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一定的舆论宣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如人们的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也可改变厂商的社会形象,从而影响厂商的生产方式和效益等。所以,在现代经济中,社会经济政策等也对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对经济增长方式起作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并共同对增长方式起作用的,如竞争方式受市场需求和要素供应条件的制约,市场需求则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要素供应条件与收入水平是相互作用的等等,所以看一个社会是否达到和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将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由此,可以看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决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可以自由支配的,它是一个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粗放型增长方式与集约型增长方式,是经济规律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因素综合作用下不同选择的自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是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自主权的厂商或企业,而不是中央计划部门,后者只能在这种转换的条件具备时,对这种转换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却不能创造这种转换。要使企业进行增长方式的转换,只有在其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或条件相统一时,这种转换才会发生。

二、我国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现实性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我国从现在开始必须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但这只是一个战略性方针,要在该方针指导下,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并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就必须对我国实现这种转换的现实性进行客观分析,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实现这个转换。

从上面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所需的条件与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看,我国经济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即一方面,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以来十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达到一个较高阶段,不少部门和地区的各种条件也达到进行增长方式转换的程度,甚至不少地方和部门已进入这个过程,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冰箱、彩电等生产部门等,我国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短缺程度较高,各种投入品的供应条件不断恶化,不少产品的市场需求已达饱和,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强等,都说明了实现这个转换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典型的二元性经济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差,尤其是存在大量机会成本极低的低素质劳动力,要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必须进行以外延性为主的经济增长。同时他们的存在也会促使厂商采用劳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收入水平低,说明我国许多产品随着收入的提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等,这一切又说明我国要全面地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还存在不少困难,或者讲还不具备进行全面转换的条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点,我们就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所需的条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一对照:

1、在需求的饱和程度方面,我国不同产品之间以及同一产品在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市场之间的需求饱和程度是很不一样的,如各种中低档的化纤纺织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等,在目前条件下已达到相对饱和程度,而一些产品的市场需求的饱和程度却很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以及因疏通渠道不畅造成的许多农村需要的产品在现有收入水平上没有得到满足。显然,不同的市场需求,决定了不同行业或不同产品生产间生产增长方式的不同。

2、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之间人们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如我国东部一些地区,早已进入小康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许多地区,却仍在为温饱而努力。差距较大的收入水平,满足它们各自需求增长的方式是不同的。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尤其是低收入阶层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他们收入的增加,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将是用在低层次日用消费品的支出上,这说明我国在满足这种性质需要的产品的市场需求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为了满足这种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仍需要一定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同时,目前我国已有比例虽小但绝对规模却很大的已进入追求产品质量与品质的高收入阶层,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规模会日益扩大,为了满足他们不断扩大的需求,就必须对我国的许多产业进行升级换代,进行技术集约型的扩大再生产。

3、在生产投入品供应上,我国的情况是,一方面基础性产品、各种原材料、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种仪器设备、高质量的劳动力等的供应严重短缺或比较短缺,另一方面,一些投入品的供应,如技术含量较低的机械设备、低质量的各种材料和劳动力又存在比较严重的过剩。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那些产品供应比较短缺的部门,其中主要是基础性产业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求它们进行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而那些过剩程度较严重部门则必须进行生产方式的转换;另一方面,它将迫使那些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短缺程度较高投入品的生产部门,进行增长方式的转换,以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生产率的方式来实现生产扩张和效益增加(主要是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而那些主要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部门,在我国丰富劳动力的供应中,则仍会采用劳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4、不同的市场需求程度及投入品供应状况,决定着市场的竞争方式,而竞争方式则决定着该行业的增长方式。这一点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中比农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一些市场需求饱和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彩电冰箱等产品的生产已形成垄断竞争局面,它们的集约型生产已表现得极为明显。而在那些市场需求饱和程度较低的产品生产上,则距该目标尚有一定阶段。

在这,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素质极低的劳动力,他们主要是农村居民,在我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他们的城市化和非农业就业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要在这种质量基础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发展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后,才能进入集约型生产过程。

5、在技术方面,由于我国是技术后进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来改造我国的各种传统产业,所以在这方面,不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什么太大阻碍。

6、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样会促使我国不同性质产业的增长方式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运动。一方面,我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来自国外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下,为了生存,将被迫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行集约型扩大再生产。我们知道,我国的这类产业主要是资本、技术与高质量劳动力密集行业,这类行业也正是我国投入品供应短缺程度较高的行业,所以在国外竞争压力和投入品供应短缺与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它们将较快地进行增长方式的转换。另一方面,我国也有一些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产业,其中主要是(低质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使其产品市场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应付这种扩大的需求,进行粗放程度较高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将不可避免,而价格低廉供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则为其提供了可能。

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到,由于我国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自面临的条件也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增长方式也应不同,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同时,应充分兼顾到我国的国情,在一些目前还达不到增长方式转换的行业和部门,应在一定条件下充分甚至鼓励它们的粗放型和外延性增长方式,如果揠苗助长,不仅无助于这些部门增长方式的转换,而且会阻碍这个转换过程的早日到来。

这种情况并不否定以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为主来推进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方针,而是指出,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存在着多层次性,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和具体条件不同,所以这种转换的过程和进度也应是不一样的,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和可能,实事求是地安排自己的增长方式的转换进度和过程。同时,当我国经济在总体上进行这种转换的过程中,也不应排斥一些局部性的行业和地区继续发展一些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还应鼓励它的发展,这对于我国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尤其是这些劳动力素质的开发和提高,都是非常必需的。没有这一过程,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虽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一个历史的自然发展过程,但这并不是讲人们在这上面完全无能为力。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的正确努力,是可以加速这一过程的。在这方面,人们已作了许多分析,笔者也就不赘笔了。

标签:;  ;  ;  ;  ;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与我国的现实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