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业务管理的思考_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人民币债券业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债券论文,人民币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以来,经过近8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这一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债券数量由最初的几百亿元人民币迅速发展到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交易量由最初的几十亿元人民币发展到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则一直充当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以国债为例,国债数量有2.1万亿元人民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有1.7万亿元人民币,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国债投资的主体,共计持有1.2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债总量的比重接近60%,占银行间市场国债的比重为70%,其次为信用社、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占比数量相对较小。2003年银行间市场国债二级市场买卖总量为16381亿元,银行仍然是市场的交易主体,其成交量占到全部交易总量的73.45%,其次是证券公司、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它们分别占成交总量的12.20%、5.89%和2.8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已经和债券市场休戚相关、紧密相连。

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资金运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债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多元化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中,1997年债券资产所占比重为5%,而到20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5%之上,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在15%-20%之间。资产的多元化配置,分散了资产经营风险,扩大了商业银行生存空间,也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可以更好的结合。

2.债券市场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投资、融资渠道

目前债券市场上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均是以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债券投资基本没有信用风险;以债券作为抵押品的债券回购融资目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弥补日常头寸需要的最重要工具,其每日发生量平均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左右。随着债券买卖业务的活跃和债券流动性的增强,现券交易业务也逐渐的承担更多的投资和融资功能。

3.债券市场使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体现央行的货币政策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市场上有资格与人民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一级交易商有52家,其中商业银行占据了44家,覆盖了国有、股份制和主要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进行央行票据招标投标、债券回购、现券买卖、指定交易等形式可以及时地了解央行政策取向、操作目标等,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自身业务经营。

但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仍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市场、机构和产品三个方面。从债券发行和交易来看,目前存在三个相互分割的市场: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银行柜台市场,从债券的托管登记过户来看,存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两家机构;从发行人来看,银行间市场只有财政部、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中信4家发行主体,从投资者来看,不同投资者对于债券投资的类别和数量都有很多限制;从交易形式来看,目前只有现货交易,缺少远期、期货、期权等交易工具,从债券期限来看,则缺少短期和超长期债券的定期均衡发行。因此,市场体系分割、机构参与不足、产品品种稀少是目前市场急需改进之处。

债券市场的这些缺陷也同样引起了市场相关部门的注意,并在一些方面采取了改进措施。首先是跨市场债券的发行和市场准入的放宽,使得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更强,自2002年以来,跨市场的债券品种已经发行7期,数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簿记系统的改造使得不同市场之间的转托管效率提高,并计划推出券款对付即DVP交收方式;发行主体由4家即将变为5家,农业发展银行即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债券,如果加上目前定期发行票据的央行则是6家;投资主体也由金融机构扩展到所有法人机构(非金融机构通过代理银行进入市场);新产品亦在不断尝试中,买断式回购的推出使得交易成员在现货交易外多了一种交易方式,初步具备了做空机制。

由于债券市场客观存在的系列问题和商业银行自身的缺陷,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债券业务方面遭遇了困境,突出的表现是利率风险问题。利率风险首先表现在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变化,使债券资产面临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自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中央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率,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996年年初的10.98%下降到目前的1.98%,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在此期间,债券市场价格节节攀升,债券资产收益颇丰。而自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投资和信贷规模急剧增长,物价指数稳步攀升,短期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明显,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利率也面临着调整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级市场债券发行利率不断升高,在2002年6月份,财政部发行的第六期7年期国债招标利率为2.0%,而2004年5月份,财政部发行的第四期7年期国债利率则提高到4.89%。在这种利率上升的趋势下,债券二级市场上自1999年至2003年发行的债券已经基本全部折价交易,商业银行承担了巨大的潜在损失。其次是由于缺少利率风险对冲工具。一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只有现券交易而缺少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做空性质的买断式回购也是在2004年5月20日后才正式推出。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利率下降时期投资债券获得不少盈利,但在利率上升时,束手无策,债券投资一损俱损,无一幸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在其中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以2002年发行的30年期限长期国债为例,招标利率为2.9%,存款利率为1.98%,其中隐含的是30年内中国长期的通货膨胀率不会超过1%,无论从国内国际的市场对比还是从当前的状况来看,都说明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缺乏谨慎的分析和计算。

在经历了债券市场牛熊交替的风险洗礼后,商业银行今后应该以更成熟、理性的姿态来进行债券投资业务。

1.立足长期的趋势分析,安排合理投资组合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GDP约为100%,在中国这一比重在200%左右的水平,这使得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异常宽裕,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变,而与此对应的则是债券品种非常稀少,因此容易造成过量资金囤积债券市场的情形,尤其是在低利率时期容易滋生投机气氛,而一旦市场反转便造成大量的不良债券资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目前市场条件下经营债券业务,必须加强债券投资组合管理,摒弃短期、投机性的思想,通过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严谨分析,构建期限、结构、收益之间合理的投资组合。

2.努力做到资产负债期限的匹配

一般来说,银行可以运用三种技术管理利率风险:一是表内方法,如资产负债期限匹配;二是表外方法,即利用衍生工具对冲风险;三是把风险从表内转移到表外,如资产证券化。在既没有对冲工具也没有风险转移手段的中国债券市场,唯一可用的手段也只有资产负债期限匹配这一种。

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储蓄存款是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储蓄存款的最长期限为5年,且超过1年之上的储蓄存款数量比较少;而在目前债券一级市场上主要发行的是5年之上的债券,自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以来,累计债券发行量约5.1万亿元人民币,而5年之上的债券发行量约2.5万亿元人民币,占比接近50%。如果剔除自2003年4月份以来中央银行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发行的央行票据数量约1.3万亿元人民币,则占比超过65%。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券投资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问题。

因此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该注重资产和负债期限的匹配,努力使得两者的期限相接近,在必须要投资长期限债券的时候,则应该要求较高的风险补偿。

标签:;  ;  ;  ;  ;  ;  ;  ;  ;  ;  

关于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业务管理的思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