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东扩研究

欧元区东扩研究

谭戈平[1]2002年在《欧元区东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洲各国经过几十年的共同的努力,建立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欧洲经济及货币联盟。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在1999年1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欧洲货币联盟已成功运行叁载多,欧元纸币今年已成功流入市面。欧元区今后的发展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流的观点支持欧元区应选择扩大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欧元区的东扩计划既得到理论界的支持,又符合欧盟有关当局的政治考虑,所以欧元区东扩早已摆上欧盟的议事日程,并有一些初步的动作。欧元区目前是否具备了东扩的条件呢?本文运用最佳货币区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欧元区12国及东欧待加入欧元区国家的经济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探讨欧元区东扩的可行性及欧元区急于东扩可能造成的后果。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对欧元区急于东扩计划持有疑议。东欧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欧国家的水平相距太远,急于东扩后的欧元区无法满足最佳货币区的要求,急于东扩的结果不仅是成本大于收益,还会影响到欧元区的长期稳定性。

丁凯[2]2009年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欧元区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国际金融学领域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自1961年由蒙代尔提出以来,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并在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运行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随着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货币合作的广泛展开,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关注均达到空前的程度。2009年欧元迎来了其10周岁生日。欧元区作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发展最为成熟的区域性货币联盟,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优货币区理论实证检验的最佳研究对象。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欧元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借鉴欧元区创立、运作与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对世界上其他地区开展货币合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以时间为脉络,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自问世以来各个阶段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论述,并比较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异同。接着,笔者介绍了用于分析共同货币成本与收益的GG-LL模型,并结合前文介绍的众多标准,分别对欧元区12国、扩大后的欧元区16国以及来自中东欧的欧元区候选国进行了“达标”情况的实证检验。通过内部贸易、经济周期趋同性、要素流动性等一系列标准的衡量,笔者得出结论:欧元区12国大致上符合最优货币区的特征;扩大后的欧元区16国距离最优货币区标准尚有一定距离;若现阶段急于将中东欧候选国吸纳入内,欧元区将更加远离最优货币区的目标。在最后一章,笔者通过借鉴欧洲货币合作的宝贵经验,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马红霞[3]2007年在《欧元区东扩的进程、问题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欧元区的扩大进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欧元区东扩,即欧盟10个新成员加入欧元区,将是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巨大挑战之一。2007~2010年间,欧盟的10个东欧新成员将分别加入欧元区,欧元区可能将由现在的12国扩大为22国。目前,10个新成员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加入欧元区,其中有5个国家已经达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本文认为,新成员是否应该加入欧元区,应权衡得失,从成本和收益方面综合考虑。理性的选择应是在合适的时间、收益高于成本的情况下加入欧元联盟;应该从经济、政治利益方面综合考虑作出决定,而不应该单纯从政治上考虑。欧元区东扩对新老成员的影响利大于弊。欧元的国际地位上升,但未来欧元汇率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货币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刘兴华[4]2008年在《欧元区东扩:基于中东欧国家视角的解析》文中认为在欧元区东扩进程中,《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是研判中东欧国家进入欧元区的门槛。欧盟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入盟协议,赋予成员在适当时候引入欧元的"制约性义务"。在先验"进入意愿"条件下,中东欧国家因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及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差异,分化出目标明确、层次鲜明的叁级梯队。"第一梯队"经济转轨时期的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诱发"结构性通货膨胀",引入欧元时间可能在2009—2010年间;"第二梯队"公共财政面临巨大压力,却有可能因财政标准软约束而提前进入欧元区;"第叁梯队"与达标要求相差甚大,将是新成员中最后引入欧元的国家。

周茂荣, 周念利[5]2005年在《论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进程:政策挑战与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欧元区东扩进程日益受到关注。在判断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的时机是否成熟时,可主要遵循两项标准:一是法律标准,基于《马约》框架下经济指标的趋同规定;二是理论标准,基于最适度货币区的组建条件。从法律标准判断,在规范欧元区东扩进程的制度框架下,欧盟新成员在实现经济变量名义趋同时会面临诸多障碍性因素。可以肯定地说,欧盟新成员在加入欧元区进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曲折,欧元区东扩道路并不平坦。

周念利[6]2010年在《金融危机视角下欧元区东扩困境及应对思路》文中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尽管中东欧国家采纳欧元的紧迫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无论从经济趋同还是从欧盟政治和政策环境变化来看,欧元区东扩都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在如何推进欧元区东扩问题上,欧盟官方立场保守且态度强硬,而学术界的态度则相对开放与温和。多数学者主张从欧元区准入机制改革入手解决欧元区东扩困境,相关政策建议包括:(1)根据"动态解释方案"等途径对《马约》经济趋同标准进行弹性解释;(2)通过对经济趋同标准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准入标准中的数量要求更趋理性;(3)启动"单边欧元化"等采纳欧元的"快车道机制"。

谭戈平[7]2001年在《关注欧元区东扩》文中认为欧洲大市场的重要性不用赘言,尤其在今天美国经济明显放缓,中国出口厂商受到较大影响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欧洲市场。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欧元并没有停止它的脚步,欧元区的扩大早已列入欧盟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欧盟2000年东扩的时间表里,欧盟计划于2D05年吸纳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和爱沙尼亚加入,并展望于2010年接受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六国加盟。届时欧盟将发展成拥有超过25个成员国,人口超过5亿,横跨整个欧洲大陆的经济货币联盟。欧元区的扩大似乎是5年甚至10年后的事情,但这一拓展计划早已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中国出口企业面临东欧企业的竞争不容忽视。

张喜玉[8]2004年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证研究——欧洲经货联盟(EMU)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国际货币经济学领域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MU)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最典型的应用和验证者。长久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讨论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哪些国家或地区应该组成货币联盟(加入货币联盟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第二,货币联盟的边界在哪里(货币区是不是越大越好)?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和实证检验上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见解,也使得最优货币区理论日趋完善。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这两个突出问题运用于EMU的实践,主要体现:第一,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欧元区是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第二,欧元区的边界在哪里?2004年5月欧盟(EU)正式接纳中东欧十国为正式成员国,现在这个问题就突出表现在欧元区的东扩进程上。 本文将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EMU实践,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存在缺陷,现有欧元区大体上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虽然新入盟的东欧国家在加入欧元区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制度性的障碍,但欧元区的东扩还是应该审慎进行。 第一章依从理论的发展和EMU的实践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沿革划分为叁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贡献。早期阶段确立了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最优货币区的基本属性;复兴和发展阶段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多方面得到了完善;从90年代起,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各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实证检验。 第二章运用经济一体化方法、经济周期方法等多种分析工具论证了现行的欧元区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基本上满足了最优货币区的几个主要属性,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收益大于成本。本章分析指出,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区,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似,经济开放度较高,区内经济联系紧密,生产要素有一定的流动性。同时经济周期方法也表明欧元区12国的经济周期有较强的相关性。总而言之,虽然欧元区还存在缺陷,但它基本上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这一点也被其运行5年多来的表现所证实。 第叁章探讨了欧元区的东扩问题。新近加入欧盟的东欧十国加入欧元区现在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没有任何制度性障碍。本章分析了欧盟新成员国与欧盟的经济趋同情况以及它们加入EMU的可能路径。同时分析认为东欧国家与欧元区12国的经济差距较大,欧元区现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体系还不足以应付东扩的需要。过早实现与欧盟经济及货币一体化会给东欧地区的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同时也不符合欧元区的长远利益。 第四章给出了全文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东亚货币联盟提出了一些看法。

张洪梅[9]2008年在《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货币合作的广泛开展为选题背景,以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中的欧元模式为考察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一典型的单一货币联盟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理论界对于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形成机理、历史演进、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认识,从而增强欧元模式作为经典案例在货币史、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丰富这些理论的内容,同时也为正在行进中的东亚货币合作及其他地区的货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多种不同因素对欧元汇率走势的影响程度、市场一体化给欧元区不同成员国带来的非均衡效应、东扩对欧元区新老成员国的不同影响以及欧元模式与货币替代联盟模式及多重货币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了研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欧元区对最优货币区标准的满足程度、统一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共同财政纪律面临的困境以及欧盟东扩后新成员国主要经济指标的趋同情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博弈分析法对欧元模式均衡结构的形成机理及东亚货币合作中中日两国间将展开的博弈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欧元模式的形成是古往今来欧洲地区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货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历了数百年战火的欧洲人理性的选择,也是美国霸权下欧洲人无奈的选择;既是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众多有识之士不懈追求的结果。2.欧元问世9年来,对美元汇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因受经济、货币、政策、国际收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表现得起伏波动,其中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同时分析表明,欧元的诞生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中,美元始终起着主导作用。3.欧元模式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说明,欧元区国家经济基本面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趋同,但国别特征依然明显。我们在充分认识欧元模式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承认它的局限性。货币合作并不是包治欧洲百病的良丹妙药,相反,欧元的诞生不仅不能解决许多在国家货币层面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使得长久以来欧洲经济中所积存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欧元区面临的结构性改革压力和政策协调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4.欧元的国际化程度和欧元区的综合实力决定了现在的欧元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次强货币,但其要与美元分庭抗礼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决定了未来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元为主导转向欧元与美元平分秋色是历史的必然。5.东扩从总体上将有利于欧元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对新老成员均有好处,但东扩的效应在不同成员国间并不均衡,新成员国的收益要大于老成员国。同时东扩的进行也将给欧元区今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慢欧元区的发展进程,但欧元区长期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其前景是光明的。6.与其他货币合作模式相比,欧元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从经济合作起步遵循着渐进式的发展路径,从一国一种货币逐步走向了一个国际区域一种货币,最终在多个主权国家间建立了单一货币联盟。欧元作为新型国际区域货币,其价值决定的基础既不依赖于黄金亦不依赖于单一国家,而是主要取决于货币区整体的物价稳定程度。此外,欧元模式是通过多国间博弈而形成的均衡结构。

卢海燕[10]2011年在《东扩对欧盟经济政策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04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加入欧盟,欧盟实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东扩欧盟的东扩与欧盟的历次扩大都有所不同,一是入盟的新成员国数量较多,以前的扩大都是一次加入一、两个国家,最多时加入叁个国家,而2004年的扩大一次就加入十个国家;二是新成员国发展水平较低,以前新入盟的国家也有欠发达国家,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均与欧盟原有成员国接近,但东扩所涉及的成员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叁是新成员国的经济体制与原有成员国的经济体制有较大差距,新成员国大多为转轨国家,欧盟原有成员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些“异质”成员国的入盟必将给欧盟带来全面的影响。在诸多的影响中,本文选取了欧盟经济政策作为对象,研究东扩对这些经济政策的影响。欧盟经济政策是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化,关系着欧盟的深化与发展。在既有的研究中,不乏对具体经济政策的研究,但缺少对经济政策的整体性研究,而对经济政策的整体研究,需要进行理论的综合,并建立相应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在综合相关研究范式和理论流派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在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展开对经济政策的系统分析。围绕论文主题,本文重点进行了如下研究:(1)分析欧盟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在梳理各种理论的基础上,确立研究范式,建立分析框架;(2)具体分析东扩给欧盟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及造成影响的深层原因;(3)研究东扩后欧盟经济政策的变动与调整,总结政策演进的规律。本文由绪论和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探讨欧盟经济政策的主题和理论范式。欧盟经济政策内容丰富,在明确本文研究的核心政策后,本章从经济政策的制定目的入手,得出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两方面动机:效率提高和利益配置,进一步梳理各种理论工具,确定了分析政策效率的理论工具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体化理论,分析利益配置的理论工具为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政治经济学理论,最后确立本文的效率—利益分析框架。经济学注重效率分析,而政治经济学注重利益分析,因而研究范式也应是二元的,即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第叁章欧盟经济政策的形成与东扩的影响,本章首先回顾了欧盟经济一体化过程和经济政策的演进,然后分析了欧盟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最后阐述了欧盟东扩的进程,概括分析了东扩对欧盟经济政策的影响。从第四章到第六章开始展开分析东扩对欧盟几大主要经济政策的影响。第四章探讨欧盟东扩对共同市场政策及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欧盟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建立了共同市场,对内消除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了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欧盟的条约明确规定了货物、人员、服务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内容,新成员国入盟后必须遵守这些政策规定,取消各种关税壁垒,加强海关合作,加入欧盟标准体系。因为这些政策具有效率功能,政策的实施可以实现资源的区域配置和福利提高。欧盟新老成员国的目标函数一致,在政策安排上并无歧义,只对个别商品和服务设置过渡期。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欧盟东扩意味着世界上第一大关税同盟的规则自动延伸到新成员国,欧盟贸易政策的重心向东转移,贸易政策要内化新成员国的利益诉求,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第五章研究东扩对欧元和欧盟货币政策的影响。共同货币和货币政策是欧盟不同于其他一体化组织的主要特征,欧元的走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系到一体化组织的深化。12个新成员国的入盟,必然对欧元及货币政策造成影响。为了保证欧元的稳定,欧盟规定新成员国不能马上加入欧元区,必须满足欧盟的标准后才能采用欧元。这样的政策安排,有利于欧盟的经济稳定。此外,新成员国的加入还影响到欧盟的单一货币政策,不仅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主体,而且由于新成员国的经济较为落后,使单一货币政策存在局部的失效,货币政策与成员国的财政政策的协调也面临困境。第六章探讨东扩对欧盟财政预算政策的影响。欧盟通过一体化所获得的经济福利不一定被每个成员国和成员国的每个地区均等的分享,为了实现欧盟的整体增长,缩小经济差距,欧盟要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利益分配与调整。欧盟的财政预算政策、共同农业政策和结构政策的利益分配效果都比较明显,在东扩前,这些政策已经内化了原有成员国的利益诉求,东扩后,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需要重新安排以整合新成员国的利益诉求,由于新成员国的利益诉求与原有成员国并不一致,新老成员国之间出现较多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因此,这些政策整体变动较大。本章首先研究东扩对财政预算收入的影响,然后以共同农业政策和结构政策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东扩对财政预算支出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造成财政预算政策调整的深层原因。第叁部分即第七章主要探讨东扩对经济政策决策机制的影响。欧盟经济政策的决策机制最初是为六个成员国制定的,东扩后,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欧盟的决策机构越来越臃肿,政策的决策越来越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欧盟进行机构改革和机制改进。本章首先介绍了欧盟经济政策决策机构的组织设置、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因东扩引致的机构调整与变动,并分析决策机构变动给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其次,本章介绍了欧盟的原有的表决机制以及东扩造成的政策表决困境,探讨了欧盟为走出困境而进行的表决机制改革,并进一步分析了由此带来政策决策效率的提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经济政策涉及效率提高和利益配置两方面,对经济政策分析应是效率分析和利益分析的结合。效率增进的经济政策,在一体化组织的扩大中变化不大,因为新老成员国的目标函数一致;而利益分配效果明显的经济政策,因为成员国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新成员国的加入对政策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欧元区东扩研究[D]. 谭戈平. 暨南大学. 2002

[2].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欧元区的案例分析[D]. 丁凯. 复旦大学. 2009

[3]. 欧元区东扩的进程、问题及其影响[J]. 马红霞. 世界经济研究. 2007

[4]. 欧元区东扩:基于中东欧国家视角的解析[J]. 刘兴华. 国际论坛. 2008

[5]. 论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进程:政策挑战与前景展望[J]. 周茂荣, 周念利.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6]. 金融危机视角下欧元区东扩困境及应对思路[J]. 周念利. 欧洲研究. 2010

[7]. 关注欧元区东扩[J]. 谭戈平. 大经贸. 2001

[8].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证研究——欧洲经货联盟(EMU)案例分析[D]. 张喜玉. 武汉大学. 2004

[9].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D]. 张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 东扩对欧盟经济政策影响研究[D]. 卢海燕. 辽宁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欧元区东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