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引入CI的六大误区_ci论文

我国企业引入CI的六大误区_ci论文

中国企业导入CI的六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误区论文,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与国内外竞争的加剧,CI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关注,中国企业对于CI战略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及从事CI战略策划和实施人员的偏向性,目前中国企业导入CI过程中存在诸多认识与行动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导入动机模糊

CI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由于其无所不包的丰富内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人事、财务、公关以及人的行为等方面管理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就经营管理效用的意义来说,它能提高管理层次,提升企业品位,升华企业形象,优化经营业绩,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效地增强企业应变能力,使企业长盛不衰。

但是,有些企业并没有从“现代经营管理策略和手段”的角度来认识CI,对导入CI动机存在着模糊认识。一是由于CI策划费普遍高昂,一些大企业把CI变为炫耀自身财力的工具,他们并没有在导入CI之前就对企业“为什么要导入CI”进行探讨并对企业导入CI的意义取得共识,而只认为CI是一种时髦;二是仅把CI当作一种营销手段,一种宣传措施。带有这种片面认识的人,往往难以忍受策划完整的CI所必须经历的长时间,也往往急于等待CI导入后的经营效果,期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三是过份神化了CI的效果,把赌注押在CI上,忽视了CI的导入需要企业全员共同努力,从管理入手,脚踏实地地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误区之二:缺乏三位一体化

CI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对MI(理念识别)、BI (行为识别)、 VI(视觉识别)三个部分的统一策划设计,使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整体。尤其是作为企业是灵魂、具有深层内涵的MI。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上具有指导作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MI的指导下,我们确立BI—企业的一整套管理和行为规范,将MI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成为维系企业凝聚力的坚固纽带、树立企业形象的行为语言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MI的指导下,我们设计VI,它包括商标、标准色、标准字体及其一系列的应用系统。只有这样导入CI,企业形象才更为丰满、鲜明和完整。

然而,许多企业却只片面地认为CI只是一种外表的装饰,他们或委托一设计者,一家广告公司设计,或是向社会公开征集一个企业标志,然后确定标准色、标准字体,最后在信封、信纸、名片上演绎一下“CI”,把导入CI变成改善和更损企业标识、装饰企业外貌的同义词。不难想象,如此单靠VI树立起的企业形象,无论VI本身是如何的优秀,都经不起推敲,更不会长久。倘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要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必须建立完整的CI体系。

误区之三:忽略企业家精神

日本京都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上原一庆博士曾说:“中国的企业要成功,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批企业家。”企业家的培养在于形成一种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有助于树立企业的市场竞争和风险经营观念,善于将企业资源转变为经营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应变能力,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下,把握开拓市场的主动权。而培养这种精神落脚点在于使企业家形成以CI为主导的经营理念。

当前有的企业将CI等同于一般性的广告策划,没有形成企业高层领导亲自参与的作风,大多数企业家还不具备或只具备朦胧的CI概念,阻碍了企业CI的完善和进步,导致CI失败。所以,企业家在CI的应用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营造企业家与CI紧密结合的氛围,不仅能为企业选择和考核领导、确认企业家提供根据,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家提供方向和内容,而且可以为现有企业领导加强素质提供努力的目标和途径。这种相互依存、难以割舍的关系,还深远地体现为:CI需要企业家来领导和实行,CI的发育、成长离不开企业家。因此,只有企业家身体力行,CI策划人员的培养以企业家精神为支撑点,才能规划出成功的CI战略。

误区之四:脱离企业群众基础

CI作为完整的操作系统,必须自上而下地运行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要求企业全体员工从思想认识上、精神面貌上、行为规范上都有统一而又鲜明的形象识别,只有通过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完整的企业形象。大凡片面认识CI而将其作为个别部门营销活动的企业,其CI的导入必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乏基础,难以实施,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有的企业决策层并没有意识到CI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程,而将这一关系到企业发展命运的整体运作交由企业个别部门具体实施,自身也没有真正地介入。这些企业没有建立统一而权威的CI执行委员会,企业决策层很少涉及具体的导入工作,实际操作往往是由企业某些部门去实施,很少顾及到企业职工意见。无论从力度,还是从深度、广度;无论从职权,还是人力、物力方面,都无法确保CI彻底、全面的实施,CI的导入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缺乏权威性,也没有群众基础,这如何能达到“全体员工共同建立完整企业形象”的目的呢?

误区之五:缺乏个性创新

从本质上说,CI是塑造企业个性,表现企业与众不同的差别。没有差别便没有识别可言,企业形象设计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但很多企业在导入CI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理念、行为识别不强,视觉识别雷同的现象,象“团结、求实、创新”、“立足全国、走向世界”、“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等大而空的口号,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教。CI毫无个性可言,这势必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完全可以按照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建立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按照自己的服务对象和管理特色塑造企业与众不同的形象,在视觉识别物的设计上更应强调独创性,切忌简单引进,盲目模仿别人成功的牌子。

误区之六:追求短期效用

CI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企业导入CI是企业的第二次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属于企业长期经营战略的内容,不是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立竿见影”,其功效只有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才能显现出来。但是,在某些大众传媒的宣传中,常见这样一种说法,一次性的商标设计、广告宣传战役、公关策划与运作就给企业带来了经济绩效的提升。这完全是一种误导。一个日本CI专家曾说,CI并非是经营本身的问题,它是针对经营基础而准备的,并非是起死回生的特效药。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经营素质才是CI的起初含义。因此,CI与追求短期效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格格不入的。

标签:;  ;  

我国企业引入CI的六大误区_c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