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市场波动特征分析_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我国商品市场波动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市场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市场波动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分支,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商 品市场波动毕竟不同于经济波动,能够相对独立,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卖方市场”迅速向“买方市场 ”过渡,商品市场出现了很多新特征。为系统阐述我国商品市场波动情况,以下将从消 费品市场波动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商品市场波动与投资波动、商品市场波动与货币供 应量变化、商品市场波动与经济波动的互动关系四个方面来描述商品市场的波动特征。

一、消费品市场波动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

(一)消费品市场波动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划分

按照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从一个波 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是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或者按照周期中同样状态(波峰 、低潮、或整个周期)一些年的平均值到另一些年的平均值来衡量。按照“谷—谷”法 划分,1953~2002的50年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共呈现出9个周期,其具体的划 分情况见表1。

表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周期划分

波序 周期年份周期长度

1

1953~1957 5

2

1958~1961 4

3

1962~1968 7

4

1969~1976 8

5

1977~1982 6

6

1983~1986 4

7

1987~1990 4

8

1991~1999 9

9

2000~2002 3

资料来源:同图1。

图1显示,在1953~1965年的13年中,消费品零售价格水平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升降,消 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出现了一次高耸的峰和深陷的谷。1958~1961年的4年中,消 费品零售价格持续上涨,于1961年达到波峰,涨幅为17.3%,1962年价格开始下跌,196 3年跌至-6.4%的波谷,峰谷落差达23.7个百分点。而在1966~1976年长达11年的时期内 ,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基本上凝固不动,并未出现明显的波动特征。因此,不宜将改革 之前的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进行周期划分。而按照“谷—谷”法划分,改革以来19 77~2002年的26年中,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共呈现出4个周期:(1)1977~1983年 ,历时7年;(2)1984~1986年,历时3年;(3)1987~1990年,历时4年(4)1991~2002年 ,历时12年。

资料来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数据1953~1977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87) 》第558页;1978~1987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88)》第48页;1988~1992年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616页数据计算;1993~2002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 第618页数据计算。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数据1953~1977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1)》第231页;1978~1993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4)》第232页;1994~2002年 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313页。[1]其中1994~2002年增长率为商品零售价格指 数增长率。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相关性分析。

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吻合程度或同步程度的指标是相关系数。表2显示,1953~1976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31,呈负相关 ;1977~2002年,二者的相关系数迅速上升到0.69,显著相关。这说明了改革之前的计 划经济体制使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并不同步,消费品 的价格并不反映消费品的价值,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市场机制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还 不存在;改革之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二者的相关程度迅速提高,消费品零售价格指 数波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表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相关性分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

1953~1976(R)

-0.31

1977~2002(R)0.69

1953~2002(R)0.50

资料来源:同图1。

注:表中R为相关系数,R = cov(x,y)/(σ[,x]·σ[,y]),R是刻画x与y线性相关程度的一个数字特征,R越大,说明x与y的相关程度越高。

(二)生产资料市场波动

1.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波动的周期划分

按照“谷—谷”法划分,1953~2002年的50年中,生产资料购进额波动呈现出8个周期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呈现出9个周期、生产资料库存额波动呈现出8个周期,其中生产 资料库存额波动的第8个周期目前尚未完成,其具体的周期划分情况见表3。值得注意的 是,如果周期的长度只有两年或是与相邻周期的特征相似,则与相邻的周期合并。

2.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波动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表4显示,改革之前生产资料购进额波动与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的相关性最高,其相关 系数为0.85,而生产资料库存额波动与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和生产资料购进额波动与生 产资料库存额波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77;改革之后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 库存额波动相互之间的相关程度进一步提高,均达到了0.98以上。这说明了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波动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很高。

表4 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波动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953~19761977~20021953~2002

生产资料购进额 0.85

0.99 0.98

与生产资料销售额

生产资料库存额 0.66

0.98 0.95

与生产资料销售额

生产资料购进额 0.77

0.99 0.97

与生产资料库存额

资料来源:同图2。

资料来源: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增长率数据1953~1989年引自《中国统 计出版社(1990)》第615页;1990~1992年、1993~1997年分别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 993年版~1998年版;1998~2002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626页。[1]

注:1994年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58.4%、257.6%、4 80.8%,与其余年份的增长率相差悬殊,致使曲线图的波动态势不明显,故在描绘生产 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增长率的波动曲线时,将1994年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 、库存额的增长率均取0值。

3.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划分

图3显示,1953~1976年的24年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 波动特征并不明显。而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1953~1965年(共13年)和1966~ 1976年(共11年)。前13年,虽然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 指数增长率出现了小幅的波动,但是并没有导致恶性波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 率位于-4.7%~8.0%的范围内,其区间长度为12.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 长率位于-4.3%~11.5%的范围内,其区间长度为15.8个百分点;后11年间,生产资料价 格指数的变动幅度极小,几乎是一条斜率为0的水平直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 率位于-3.7%~0.2%范围内,其区间长变为3.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位于 -1.7%~1.1%的范围内,其区间长度为1.8个百点。因此,对改革之前的生产资料价格指 数波动不宜进行周期划分。按照“谷—谷”法划分,改革之后1977~2002年的26年中, 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均呈现出3个周期,其具体的周期划分见表5。

资料来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1953~1977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 91)》第233页;1978~1989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4)》第234页;1990~1992 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3~2002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 第329页。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1953~1989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 )》第233页;1990~2002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332页;其中,1953~1 989年为燃料类价格指数增长率,1990~2002年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增 长率。[1]

表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周期划分

波序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周期划分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周期划分

周期年份

周期长度周期年份周期长度

1

1977~1986 101977~1987 11

2

1987~1991

51988~1990 3

3

1992~2001 101991~1999 9

资料来源:同图3。

4.生产资料销售额与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相关性分析

表6显示,改革之前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系数为负数, 其中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03,与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 的相关系数为-0.19;改革之后相关程度上升,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系 数上升为0.48,与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系数上升为0.27,但是属于不显著 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两个不同时期,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农业 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相关程度要高于与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相关程度。这说明 了生产资料在销售过程中,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受其价格波动的影响更大。

表6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相关性分析

1953~1976 1977~20021953~2002

生产资料销售额与农业生产资 -0.03 0.48 0.43

料价格指数

生产资料销售额与工业生产资 -0.19 0.27 0.25

料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同图2和图3。

(三)消费品市场波动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消费品市场与生产资料市场的相关程度,主要是为了考察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 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程度。表7显示,改革之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 动与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波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84、0.42,二者 属于显著相关;改革之后这一组数据下降为0.41、0.43、0.34,二者属于不显著相关。 这说明,改革之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波动的 相互影响作用下降了。对于价格指数的波动而言,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消费品零售价格 指数与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均属于显著相关,改革之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 、0.64,改革之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84。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各种价格指数波动仍然呈现出强相关性,且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波 动与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性略微下降了,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的 相关性略微上升了,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生产资料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波 动呈现出弱相关性,表明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价值规律在调节商品价格方面表现出活 力。

表7 消费品市场波动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相关性分析

1953~19761977~20021953~2002

生产资料购进额与 0.68

0.41 0.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生产资料销售额与 0.84

0.43 0.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生产资料库存额与 0.42

0.34 0.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消费品零0.64

0.84 0.83

售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消费品零

0.83

0.76 0.79

售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同图1、图2和图3。

二、商品市场波动与投资波动

由于我国关于投资的统计资料不够完整(仅有1981年后的数据),因此,用时间序列数 据齐全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资的考察指标,而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选 用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额作为考察指标。

(一)消费品市场波动与投资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图4绘制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曲线。

资料来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数据同图1。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数据 1953~1979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323页数据计算;1980~1984年引自《中 国统计年鉴(2000)》第168页;1985~2002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186页。[1 ]

根据表8提供的数据,1953~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 资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46,属于不显著相关;1953~1976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1, 相关程度显著;1977~2002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下降为0.54,仍然属于显著相关。另外 ,图4也显示,在所考察的50年时间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 投资波动有18年的时间变动趋势不一致,其中改革之前有8年,改革之后有10年。而198 1~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69。这 说明了改革之前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的影响程度大, 改革之后这种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 动的影响程度更大些。

表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相关性分析

1953~1976 1977~20021953~20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

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 0.71 0.54

0.46

波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波动

-0.69-

资料来源:同图4。

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为1981~2002年相关系数。

改革之前,由于我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消费品市场波 动的影响大;改革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消费品市场波动的影响作用下降。

(二)生产资料市场波动与投资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图5绘制了生产资料销售额增长率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曲线。

资料来源:生产资料销售额增长率数据同图3;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数据同图 4。

注:1994年生产资料销售增长率的实际值为257.6%,为便于观察在绘图时取0值。

根据表9提供的数据,1953~2002年,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 动的相关系数为0.23,其相关程度不显著;1953~1976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9,属 于高度相关;1977~2002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下降为0.06,几乎是不相关。另外,图5 也显示,在所考察的50年时间中,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有 18年的时间变动趋势不一致,其中1953~1965年这一时期完全同步;1966~1976年有5 年时间、1977~1986年有3年时间不同步;而1987~2002年这一时期高达10年时间不同 步,尤其是1997年以后连续5年的时间二者的波动趋势不同步。这表明,改革之前国有 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的影响很大,改革之后这种影响作用显著 下降。这种变化的出现,是由于改革之前我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 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 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所占比例亦很小;改革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单一的 公有制经济局面迅速被打破,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国有经济 比例迅速下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股减持,国 有经济的份额进一步下降,我国经济的转型,导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生产资 料销售额波动的影响作用下降。表9还显示,1981~2002年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13,这表明了改革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对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的 影响。

表9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相关分析

1953~19761977~2002

1953~2002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国

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 0.79

0.06 0.23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 0.13 -

资料来源:同图5。

注: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为1981~2002年的相关系数。

综合上述分析,改革之前,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波动性要大于消费品市场波 动和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对消费品市场波动的影响要小于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影响, 但对二者的影响作用都很大;改革之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稳定性要小于消 费品市场波动而大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对消费品市场波动的影响作用下降,但仍然有 较大作用,而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影响作用已微乎其微了。另外,改革以来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波动对消费品市场波动和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 投资波动。

三、商品市场波动和货币供应量变化

在货币银行学中,存在着三种货币供应量:第一种是流通中的现金,包括纸币和金属 硬币,用M[,1]表示;第二种是M[,0]加支票存款及转账信用卡存款,用M[,1]表示,其 基本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力;第三种是M[,1]加所有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用M[,2] 表示,其不仅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由于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 银行严格控制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商品市场波动的影响主要是单向的。以下主要通 过分析M[,0]、M[,1]、M[,2]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额的相关性,来阐 述货币供应量变化与消费品市场波动和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关系。

从表10可知,1953~1978年,我国M[,0]的供应量一直增长缓慢,有7年的时间出现了 负增长,最高增长率为43.3个百分点,最低增长率为-15.6个百分点;1979年后,我国 的M[,0]的供应量增长率加快,没有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其增长率基本上都在10个百分 点以上。1986年以后,M[,1]和M[,2]的供应量增长很快,其增长率均超过了11个百分点 (M[,1]1989年的增长率为6.6%)。

资料来源:M[,0]增长率数据1953~1979年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0)》第50~53页数 据计算,1980~1985年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88)》第62页,1986~1990年引自《中国 金融年鉴(1991)》第38页,1991~2001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647页数 据计算。M[,1]增长率数据1986~1990年均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1)》第38页,1991 ~2002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647页数据计算。M[,2]增长率数据1986~1990 年均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1)》第38页,1991~2002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 第647页数据计算。[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数据同图1。生产资料销售额增长率 数据同图3。

注:在我国的统计资料中,1953~1985年的M[,1]、M[,2]的统计数据缺失。

(一)消费品市场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11可知,1953~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M[,0]的相关系数为0.57,其 中,1953~1976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3,1977~2002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0,即改 革之前二者的相关程度不显著,改革之后二者的相关程度上升,属于显著相关。1986~ 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M[,1]和M[,2]的相关系数为0.52和0.67,均属于显 著相关,而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M[,2]的相关程度最高。

表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1953~1976

1977~2002

1953~2002

社会消费品零售 0.43 0.60 0.57

总额波动与M[,0]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波动与M[,1] -

0.52 -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波动与M[,2] -

0.67 -

资料来源:根据表10计算。

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M[,1]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与M[,2]为1986~200 2年的相关系数。

以上分析可知,M[,0]、M[,1]、M[,2]供应量的增长对消费品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作用 大,尤其是M[,2]对消费品市场波动的影响作用最大,而且改革之前至改革之后这种影 响作用增大了。这表明了现实的购买力对消费品市场波动产生影响,而且潜在的购买力 对消费品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更大。

(二)生产资料市场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12可知,1953~2002年,生产资料市场波动与M[,0]的相关系数仅为0.18,其中19 53~1976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34,1977~2002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下降为0.12,二者的 相关程度不显著,且改革之前至改革之后二者的相关程度下降了。1986~2002年,生产 资料市场波动与M[,1]和M[,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和0.38,其相关程度仍然不显著。 然而,生产资料市场波动与M[,2]的相关程度仍然是最高的。

表12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1953~19761977~2002

1953~2002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

M[,0]

0.34

0.12 0.18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

M[,1]- 0.18

-

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

M[,2]- 0.38

-

资料来源:根据表10计算。

注: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M[,1]和生产资料销售额波动与M[,2]为1986~2002年的相 关系数。

以上分析可知,M[,0]、M[,1]、M[,2]供应量的增长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作 用小,其中M[,2]的增长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影响作用相对更大些,而且改革之前和 改革之后这种影响作用下降了。这与消费品市场波动的情形相反。这表明了现实的购买 力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产生影响作用小,然而仍然不能忽视潜在的购买力对生产资料市 场波动产生的影响。

四、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改革以来消费品市场波动的稳定性减弱了,消费品市场波动与投 资波动的相关性下降,仍然属于显著相关,与货币供应量变化以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上 升,属于显著相关;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稳定性略微下降了,生产资料市场波动与投资 波动、货币供应量变化以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下降,属于不显著相关,消费品市场波动 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相关性下降,呈不显著相关。另外,投资波动、货币供应量变化 以及经济波动对消费品市场波动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的影响作用。这 个重要发现说明了消费品市场波动要比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灵敏。

总体而言,改革以来我国商品市场波动幅度上升,稳定性减弱,每个周期持续的时间 有所缩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进一步发育成 熟,耐用消费品的进一步普及,以及在高档消费品消费上国家政策的放开,加入WTO后 市场开放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商品市场波动幅度进一步增大,稳定性进一步减弱是完 全可能的。今后随着我国经济波动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国家各项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层次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商品市场波动幅度会逐步减小,稳定性会逐步增强,而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的过 渡阶段。

标签:;  ;  ;  ;  ;  ;  ;  ;  ;  

中国商品市场波动特征分析_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