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开发的框架构想_课程论文

普通高中课程编制的框架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高中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怎样认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一)进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已初步获得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表现为:

1.初步学会了做人,具有初步的文明行为习惯和爱国家、爱集体、爱长辈的意识;

2.学会了学习,具有阅读、写作、听说、计算、使用计算机等基础学力(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态度);

3.学会了健身的技能;

4.学会了某项艺术的技能。

(二)高中阶段教育是塑造全人的关键阶段,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是学生个性特长逐渐凸现的阶段。

1.从适应社会发展来说,学生能否在21世纪具有竞争能力,并立于不败之地,在高中阶段已建立起雏形(我们反对用不变的“3 岁看到老”的观点看学生,但到高中阶段确已能看出学生的发展趋势)。促使学生从量变到质变,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

2.从适应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来说,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已日趋显现出个性特点,并且较为完整化了,这就为升学后的学习和就业后的学习打下了自我发展的基础。高中阶段教育要引导学生建立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体系。

3.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初步形成,促使他们形成一系列为社会公认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忠于国家、有志向、有责任心、自立精神、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明辨是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合作)。高中阶段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阶段。

4.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加速时期,学生既有共同特点也有个别差异,每个学生发展成功的要素组合及时间表是不同的。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因而,高中阶段教育应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体系。

二、高中阶段培养目标应反映学生行为七个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具有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良好基础

(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具有自觉的公民意识,远大的抱负和对国家、对学校、对个人的责任心。

(二)品行端正,并有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有效与人沟通、交往。

(三)具有国际意识,能理解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并能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

(四)具有不怕挫折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能以平和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发展自己。

(五)具有扎实的基础、开阔的视野、立体的思维方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吸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和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现代文明习惯。

(七)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处理闲暇时间的能力。

三、高中课程编制的要求

(一)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应坚持高举“三个面向”的旗帜,做到更加现代化、更加开放、更加社会化、更加个性化。

(二)高中课程编制要注意“三个关系”的协调,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是打好共同基础并着力发展学生个人特长,使两者互相促进。

二是构建核心课程和发展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做到优化配置。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保证接受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确立。

四、高中课程设置

(一)思路

1.以核心课程和发展课程一体化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思路来构建新课程结构。

2.以“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为出发点,采取基础分流与拓宽相结合的方法设置课程。

3.不同类型课程的安排注意与相应的学习方式相对应。

通过对不同类型课程进行整合,呈现出纵向的系统知识结构与横向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互补;必修课与选修课互补;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互补;接受式学习方式与探索式学习方式互补的新格局。

(二)课程安排

1.高中一、二年级设四类课程。

第一类:核心类课程

此类课程以分科课程的形式设置,注重学科纵向的知识系统性结构和学科的逻辑性,给学生打下纵向的、扎实的、系统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它包括:语言类课程(中文和英文)、数学课程、科学课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科学课程。

此类课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讲解、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领会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方法。

第二类:发展类课程

此类课程注重跨学科的、横向的知识结构,注重新内容的及时补充,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学习经验的获得为重点,组成多种模式的发展课程。它包括:学科深化类课程、方法技能类课程、主题式跨学科计划类课程、自学研究活动类课程(包括长作业类自学式课程)。

第三类:修身健体类课程

包括德育类、艺术类和体育类课程,注重学生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

第四类:课外活动

在课外活动中体现“三个为主”:以兴趣为主;以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为主;以增进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体验为主。它包括:兴趣类的社团活动,社会考察和自然考察,以及校、班、团等活动。

课外活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现开放性、社会化和个性化,应有要求但无需统一大纲。

2.在高三年级,发展类课程部分应增加不同类别的组合式课程。这种形式课程体现了适应基础分流、个性特长的需要,偏重文科和偏重理科的学生可学习有所侧重的组合式课程,但又避免考什么学什么,导致知识面过窄的做法。偏重文科的学生在文科的知识面上要拓宽,偏重理科的学生在理科的知识面上也要拓宽。而方法类的课程更应是文理二类组合式课程中必须包括的。

我认为,以上课程结构的方式从三个角度都能做到有机结合: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分科课程体现的纵向知识结构和发展课程体现的横向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间接的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直接经验体验式的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修养熏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看,接受式学习方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因为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知识为基本任务,强调认识活动的高效率,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探究式的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有了发展的可能,最终推动创造能力的形成。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吸取、改组和运用,而且表现为对新问题的敏感性,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出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应变能力。学生只有具备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应变能力,他们一生的生存质量才会是较高的,对社会的贡献才会是较大的。

五、课程结构

标签:;  ;  

高中课程开发的框架构想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