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在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周钰 王秀玲 张雪娟

周钰 王秀玲 张雪娟 (湘潭市中心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抢救;心脑血管病;效果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也为典型的危险性疾病,该疾病的产生因素有许多,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病,存在急促、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应给予重点关注,该疾病发病后,为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患者病情比较危急的情况下,优质的护理服务,能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应用价值极高,因此,如何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成为了关键所在,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1]。本文为探讨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2例(73.33%),女8例(26.67%),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为(53.24±1.2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14h,平均时间为(4.54±0.26)h,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8例(60.00%)、心血管疾病12例(40.00%),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20例(66.67%)、高中以下学历患者10例(33.33%);观察组患者男21例(70.00%),女9例(30.00%),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为(53.23±1.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3-14h,平均时间为(4.58±0.36)h,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7例(56.67%)、心血管疾病13例(43.33%),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21例(70.00%)、高中以下学历患者9例(30.00%)。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疾病类型、文化程度)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心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需要实施接诊、挂号、分诊等处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后,为患者实施气道开放、吸氧、静脉通道建立等处理,缴费,引导患者实施进一步的诊断,确诊后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实施专科治疗。

观察组为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针对需要抢救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依据《心脑血管急救流程》中的相关标准,制定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计划,内容为:①规范化接诊:医院急诊科在接到急诊电话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急救仪器、器材、相关药物等,同时相关科室的人员接诊待命,在救护车在回到医院10min前,在急诊门口等待,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医生给予患者急救处理,告知家属完成相关的入院手续。②规范化病情评估:对患者病情急性初步评估,实施早期的检查,检查完成后,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送入抢救室后,评估病情,掌握患者基本资料,吸痰、供氧、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标本等处理,在15min内为患者完成血生化、影像学等检测,再次评估病情,然后,在15min内,完成各项手术准备。③规范化病情监测:抢救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产生呼吸紊乱,立刻吸氧处理,确保呼吸畅通,实施针对性护理。④规范化救护流程:救护流程应用“四定”模式:定时、定人、定位、定责。⑤交接流程规范化:填写转运通知单,记录生命体征,协助患者过床,严格遵循搬运要求转运。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情况、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安全性、满意度评分情况。安全性评分依据问卷答题的方式对护理人员实施调查,调查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安全性越高,反之,表示安全性越低。满意度评分依据问卷答题的方式对护理人员实施调查,调查所得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反之,表示满意度越低[3]。

1.4统计分析

将数据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用(x±s)来表明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值<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情况

两组的致残率、死亡率分别为10.00%、3.33%和26.67%、13.33%,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安全性、满意度评分情况

两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安全性、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脑血管病为极为常见的疾病,也为典型的危险性疾病,一旦处理不善,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疾病的产生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我国,该疾病为高发疾病,我国每年因该疾病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300万,危害性极高,应给予重点关注。

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发现,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越高,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越好,生存率越高,在对该疾病患者早期的抢救过程中,为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能缩短抢救时间,避免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为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中,优质的护理服务非常的重要,能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目前,在我国多数的医院急诊科属于支援型的,缺少专业护士和医生,多为其他科室的护士和医生轮转值班,因此,医生和护士缺乏急救的专业知识,同时,护士和医生的轮班时间较短,开展专业的急救培训也难以实现,因此,当遇到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抢救时,遇到心脑血管方面经验丰富的医生时,抢救成功率较高,遇到其他专科知识的医生和护士时,抢救效果较低[4]。

针对这一现状,急诊规范化流程孕育而出,这样能有效的引导急救人员对患者开展工作,避免了因不知怎么操作,而导致的事故或差错,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包括了治疗前,抢救过程的全部流程,医生和护士只需按照流程实施操作,就能有效避免失误,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在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极高[5-6]。

综上所述,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值得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抢救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萧佩仪,张桂芬,何艳梅.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内科,2016,11(5):811-812.

[2]黄博婷,郑卓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脑动脉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8):47-48.

[3]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8-10.

[4]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1):13-15.

[5]苏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1(27):170-171.

[6]王美英,祁素珍.急性心脑血管昏迷患者的30例急诊护理[J].包头医学,2016,40(2):119-120.

论文作者:周钰 王秀玲 张雪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  ;  ;  ;  ;  ;  ;  ;  

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在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周钰 王秀玲 张雪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