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双向嵌入观_市场营销论文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双向嵌入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道国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双向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地方产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跨国公司出于其全球战略的考量,对东道国地方的本地嵌入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地方产业积极谋求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以实现产业的升级。那么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建立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关联,如何实现跨国公司的“链状经济”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的有效融合和对接,如何发挥跨国公司在地方产业集聚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文以嵌入性理论为指导,并将研究的视角从单向嵌入观转向双向嵌入观,力求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嵌入与嵌入效应

1.嵌入

“嵌入”(embeddedness)一词,最早由Polanyi在《大变革》一书中提出。他指出,个人的经济动机是嵌入在社会关系里的,经济行为属于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自此之后便有其他学者陆续提出相关的看法,“嵌入”概念在社会组织、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管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特别是Granovetter对嵌入概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Granovetter(1985)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学者提出的嵌入概念是:经济行为(个人或企业)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基于信任、文化、声誉等因素的持续的社会关系。在这里,“嵌入”的主体是“经济行为”,客体是“社会关系”,方式是“信任、文化、声誉”等作用机制。后来许多学者(如Marthinh.H,2004)在Granovetter等的基础上对“嵌入”内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其具有了某种“概念伞”的性质。其中新经济地理学对“嵌入”概念作出了很大的拓展,并将“嵌入”概念移植到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创立和发展了新产业空间理论、产业区位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它强调经济活动发生在并根植于特定制度文化建构的情境中,特别是地方化的制度文化情境中,其演化既是环境特定的,又是路径依赖的。

中外学者在跨国公司本地嵌入以及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如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如何实现本地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嵌入的对接,至今尚未有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对跨国公司本地嵌入效应以及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效应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此做一些探讨,这将是很有意义的。

2、跨国公司本地嵌入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跨国公司本地嵌入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跨国公司本地嵌入可以简单理解为跨国公司通过建立本地产业网络与地方发生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徐海洁、叶庄祥,2007)。本文主要借鉴安德森等人(2002)与我国学者赵蓓(2004)观点,把跨国公司本地嵌入划分为经济嵌入性、体制嵌入性、社会嵌入性和技术嵌入四个分析维度并据此展开的分析,跨国公司的本地嵌入对地方产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以下4个效应,即经济关联效应、社会资本效应、体制变革效应、技术溢出效应。

地方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效应。格里芬等人(Gereffi etal,2001)根据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将全球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模式,认为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我国学者张辉(2004)对生产者和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与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比较

项目

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 采购者驱动的价值链

动力根源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核心能力 研究与发展、生产能力设计、市场营销

进入障碍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产业分类 耐用消费品、中间商品、资本商品等非耐用消费品

典型产业部门 汽车、计算机、航空器等 服装、鞋、玩具等

制造企业的业主跨国企业,主要位于发达国家 地方企业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主要产业联系 以投资为主线以贸易为主线

主导产业结构 垂直一体化 水平一体化

辅助支撑体系 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软环境轻硬环境

典型案例 Intel、波音、丰田、海尔、格兰仕等

沃尔玛、国美、耐克、戴尔等

资料来源: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往往是以大型跨国生产者为中心,来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活动。这种价值链常常指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生物医药、飞机制造产业等。掌握关键技术和R&D能力的跨国集团在价值链中占支配地位,它们制定规则并监督其实施,获取了价值创造的绝大部分。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往往以大的零售商、市场批发商和品牌拥有者为中心,来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大多嵌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中。这种贸易指向的产业集群往往从事劳动密集型、消费型工业的生产制造,获取的价值量少而且容易流失。如服装、制鞋、玩具、陶瓷、消费类电器产业等。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地方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可获得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效应。

(1)嵌入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的升级效应。当地制造商如果进入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就可从全球购买者那里学到大量的生产知识,有助于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甚至功能升级。格里芬等人通过对服装产业GVC的研究发现,为美国采购商(包括大型零售商、营销商和品牌制造商)生产的东亚国家供应商都处于一个从OEM到ODM、甚至到OBM的升级过程(Polanyi,1994)。他们认为,进入GVC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造商,在生产方面有较好的升级前景,而且随后会进入到设计、营销和建立自有品牌的阶段。这也意味着进入购买者驱动型,不但可以实现流程和产品升级,也可以实现功能升级。格里芬把这种效果归功于干中学和组织演替。干中学是指在与采购商的互动中,制造商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而组织演替则是指制造商从满足低端市场购买者需求的生产,转向满足高端市场购买者需求的生产的过程,国外采购商的这种演替使制造商能力得到升级(Gereffi & Memdovic,2003)。

(2)嵌入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升级效应。此种情况下,升级效应的实现机制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与同在该链中主导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利用价值链治理产生的信息流动、知识溢出和动态学习效应,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创新,或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工艺升级向产品、功能升级的延伸,最终攀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以台湾IC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台湾分包商与主导厂商之间的关系从OEM到ODM(委托设计制造)、DMS(设计、制造、售后服务)再到EMS(工程、制造和服务),充分体现了分包商和零部件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台湾的宏基集团从PC的委托制造开始,通过垂直整合、建立自有品牌,并涉足零部件制造、营销渠道等领域,最终建立了从上游集成电路制造到下游PC销售的一体化企业,成为知名的国际品牌制造商,成功地实现了企业的能力升级和经营转型。我国学者文嫮和曾刚(2005)的研究表明,上海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在与全球的领先公司互动过程中,的确实现了一些“过程升级”(快速获取国际上成熟的制程技术),领先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推动地方产业网络实现不侵犯其核心权益的非关键性升级。

综合而言,无论是嵌入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或是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升级,而产业升级的本质就是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在地方产业生产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地方产业的经济社会技术联系进一步加强,相互信任增加,形成了地方产业和核心企业的共同成长与演化。

二、从单向嵌入到双向嵌入:跨国公司与地方产业的互动耦合机制探讨

“单向嵌入观”将跨国公司本地嵌入与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二者割裂开来,这与现实世界不符,于实践无益。例如,在我国不少开发区往往看到一些独立的大型外资企业的“堡垒式”建筑,它们往往只与海外母公司发生联系,而与本地企业联系很少,甚至是“两头(采购与市场)在外”,如珠三角出现的“三来一补”工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工厂型企业,也存在于一些研发中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跨国公司本地嵌入性不强,另一方面,当地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嵌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当然地方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注重引进跨国公司,而不重视相关产业关联;重外部联系,轻内部联系,以至于当地企业不能有效嵌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因此,从单向嵌入视角转变为双向嵌入,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必将大大拓展全球价值链与企业集群问题研究的视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现实的解决思路。

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地方产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二者存在着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嵌入、双向嵌入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跨国公司本地嵌入与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互动耦合机制

资料来源:本文总结整理。

首先,跨国公司本身往往是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或治理者,跨国公司本地嵌入也是其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不仅其本身有配套企业,而且其全球价值链配套企业也会跟进。在其本地嵌入过程中,跨国公司及其全球价值链伙伴要与地方产业网络发生经济、社会、制度、技术的联系;其次,跨国公司本地嵌入为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提供了契机与平台。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要挖掘区域的内部资源,强调内部联系,更要获取外部资源,注重外部联系。地方产业如能借助跨国公司本地嵌入的时机而一举融入全球价值链,这无疑是一条发展捷径;第三,二者具有互动耦合关系。一方面,跨国公司本地嵌入可以促进地方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当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也有利于促进跨国公司本地嵌入的深化,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佐证。改革开放之初,德国大众公司与我国几家企业合资,嵌入了我国汽车产业,从而使我国汽车产业搭上了全球产业链发展的快车,技术及管理水平得以迅速提高,之后国际上一些汽车巨头纷纷转向我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合作,甚至在我国建立高层次的研发机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嵌入程度不断加深,同时,推动了我国汽车工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2004年以来,一汽、上汽、长安、哈飞等国有企业相继推出了新一代自主品牌轿车,奇瑞、华晨等汽车企业相继签署了整车出口和海外建厂协议,先后打入国际市场。跨国公司通过FDI来实现全球价值链中生产环节的空间垂直转移,同时,我国渐进式的制度改革导致汽车生产中的FDI深深嵌入了我国的制度环境(聂鸣、周煜,2007)。可以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个跨国公司与地方企业双向嵌入、互动耦合的过程。总之,双向嵌入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融合的现实,反映了跨国公司与地方产业互动耦合的本质。“双向嵌入观”也为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是系统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发展问题的新视角。

三、跨国公司与地方产业的双向嵌入:地方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地方产业集群(珍珠)是块状经济,全球价值链是链状经济。从单向嵌入到双向嵌入,其实质就是跨国公司与本地产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的有机融合过程。这种有机融合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的经济形态,本文将其称之为“新全球经济模式”,是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世界各国地方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集群已经不能在封闭和孤立中发展,而必须积极加强外部联系,在升级中求得发展,那种封闭式的块状经济——地方集群,或没有黏性节点的链状经济——全球价值链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这种有机融合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的新全球经济模式集全球价值链的开放性、地方产业集群的集聚经济性于一身,有助于克服跨国公司胶性不足问题,将地方经济与跨国公司紧紧粘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全球经济的美好图景。

实际上这种新全球经济模式已初现端倪。例如,美国硅谷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国台湾新竹的集成电路产业,英国伦敦及中国香港的金融产业、意大利的陶瓷产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等等。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的有机融合取得了十足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秘诀就在于较好地实现了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有机融合,例如我国天津开发区的手机产业、北京开发区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通信产业、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广东东莞的电脑产业、浙江传统产业集群等。从理论上总结其发展规律,可将其发展模式归纳为两种:以浙江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简称浙江模式),以广东为代表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简称广东模式)。浙江模式可概括为产业集群全球化,即:依据当地实际选取特定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外部联系,嵌入全球价值链(购买者价值链),由此形成新经济活跃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广东模式可概括为全球价值链本地集聚化,即:充分发挥区位与政策优势,大力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这些外向型企业一开始就嵌入全球价值链(生产者价值链),并逐步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由此形成新经济活跃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本文根据我国沿海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产业发展道路的考察研究,提出一个模型,如图2所示:横轴代表外向度,表示地方产业与全球价值链关联程度,有高低两个层次;纵轴代表集聚度,表示地方产业集聚程度,有高低两个层次。该模型指出了地方产业的两条发展路径:路径A,即Ⅰ→Ⅱ→Ⅳ,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企业嵌入当地,逐步实现地方产业集聚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典型代表是广东模式;路径B,即Ⅰ→Ⅲ→Ⅳ,率先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并逐步嵌入全球价值链,扩大其开放性,典型代表是浙江模式。虽然路径不同,但二者可以说殊途同归。不过,从双向嵌入的视角看,无论是跨国公司本地嵌入还是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在跨国公司与地方产业的互动融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图2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发展路径模型

资料来源:本文总结整理。

本文以英特尔大连投资以及大连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为例,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2007年3月,全球IT产业的领导者——英特尔公司宣布将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芯片工厂。该信息一经宣布,立即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英特尔巨资投在大连,对于正准备振兴的东北及大连而言,不仅是一份高质量的外资,而且为当地IT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当地政府也雄心勃勃,希望以英特尔投资为契机,推动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使大连成为中国、亚洲IT产业的中心,带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与复兴。但是,应如何实现这一美好蓝图?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努力促进英特尔及其全球价值链伙伴的深度嵌入,即促进英特尔及其伙伴公司在当地投资。实现初步产业集聚的基础上,与当地建立各种经济社会联系,融入到本地的经济社会网络,从而带动当地IT集聚发展,这是跨国公司对地方的嵌入;另一方面,要促进当地中小企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中小企业大力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主动嵌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搭上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的快车,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这是地方产业对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双向嵌入有助于迅速实现大连IT产业的集聚发展,是大连IT产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英特尔投资的大连IT产业发展路径

资料来源:本文总结。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地方产业联系越来越密切。跨国公司本地嵌入与地方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嵌入、互动耦合的关系。因此,研究视角有必要从单向嵌入观向双向嵌入观转变,而双向嵌入的实质就是地方产业与跨国公司及其全球价值链的有效融合,就是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有机融合,就是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的有机融合。双向嵌入观有助于在现实与理论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系统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发展问题的新视角。从我国情况看,同世界先进地区相比,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的有机融合程度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跨国公司本地嵌入程度低,二是地方产业嵌入的往往是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制造环节,价值创造有限。因此,我们要大力鼓励跨国公司的本地嵌入,同时积极引导当地企业或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及其全球价值链主动对接,将块状经济与链式经济有机融合,不断改善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地方产业在核心环节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升级,这将是未来我国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取向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标签:;  ;  ;  ;  ;  ;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双向嵌入观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