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家庭教育论文_沈芬苹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论文_沈芬苹

陆良县中枢小学 云南 曲靖 655600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工作。人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所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都是由家长提供的。所以家庭教育作为最早期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物质生活充裕、人力资源充足的今天,尤其在农村,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道德上的成才教育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都在叹息:农村家庭教育实在令人堪忧。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1.留守儿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拼命赚钱,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孩子的衣食住行,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只是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但大多数老人对孩子只有溺爱和放纵。据统计,我所在的学校总共702个学生,留守儿童就有102个,而这些孩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懒惰”。老师布置的作业胡乱完成,做一半丢一半,甚至有的干脆不做。第二天早上偷懒说生病,让爷爷奶奶请假,或者干脆不来。午饭后还有爷爷奶奶亲自送来,并为孩子辩解说:“他们不识字,没法教孩子,所以就没做了。”在生活中,大部分留守儿童不会自己洗漱、洗衣服,他们似乎都是那样脏兮兮的,没人管教,自私、任性的缺点就都呈现出来了。

2.读书无用。

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家长认为读书考起了大学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无所谓。只要孩子在学校会识几个字,会算算术就可以了。这种观点近年来在农村一直“流行”,这就成了学校教育的难点,老师们的头疼事。这类孩子在小学大多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老师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也只能维持一两天。与家长沟通,家长也不以为然。

3.教育方式简单。

有的家长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宽严没有分寸,或对孩子百般溺爱,或对孩子粗暴蛮横。我们班上有几个孩子的家长,他们中间文化层次最高的就是初中毕业,有的只读了小学,有的根本不识字。有几次,孩子没完成作业,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他们的父母一来,不问青红皂白拉过来就是拳打脚踢。我劝住了他们的行为,并耐心给他们讲解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他们却说不打不成材。几天后,家长来给孩子请几天假,说是去喝喜酒,真是悲哀之极。

4.望子成龙心切。

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学有所成,以“弥补”自己曾经的失去。这类父母要么是曾经没钱读书的,要么是曾经不好好读书的。到子女这代,他们就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要孩子这样那样,必须按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每一个设计的模式。导致这些孩子变得自私、自负,甚至不愿参加班级所组织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缺乏亲情。

缺乏亲情的孩子在农村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父母多半是结婚早,对婚姻、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组合家庭,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创伤。这类孩子要么没人管,要么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特别的骄纵、散漫。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方法

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正如马可·连柯所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而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的因素很多,比如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在这些因素中,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孩子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常常效仿长辈、父母、兄弟姐妹的言行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著名思想家墨子说:“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比如,娇惯型的家庭、父母离异的家庭、采用粗暴的打骂方法进行教育的家庭都会影响孩子的言行。一些家长沉迷于经商或游玩享乐,对孩子不闻不问,关心流于表面的,把孩子交给老人管的,形成孩子“无人管教”、“无人问”的局面。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教育也就促使了青少年犯罪机率的增加。

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模仿能力极强,父母是他们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记忆力很强,感受过的事物经久不忘。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早期生活中就成了定局。《诗经》上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有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中的这种心情和感受,是热爱、敬重父母和听从父母教诲的感情基础。因此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越早越好,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取决于父亲与母亲在儿童面前时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还要和我们的家长做好沟通。这样,有家庭教育的扎实基础,我们的孩子才会朝着理想去奋斗。

以下是一些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1.提高家长自身素质。阅读一些好的教育子女的书籍,和孩子一起提高。2.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3.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耐心,还要有恒心。4.教孩子学做人学做事。5.大胆的让孩子去尝试,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6.对孩子的批评合理有度。多说服,以讲道理为主。

总之,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有的教育方式。为了孩子,应该努力的去寻找一些符合时代发展的好的教育方法,把培养孩子放在首要地位。

论文作者:沈芬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  ;  ;  ;  ;  ;  ;  ;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论文_沈芬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