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方法研究论文_杨利

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方法研究论文_杨利

临沂滨河景区涑河管理所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茶的开展,结合我市近年来大力倡导与创新实践海绵城市理论,我市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开始学习并利用雨洪控制技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方法,及多层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应用途径,为我市今后节约型园林建设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更为前沿的实践方法,以供同仁参考交流。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方法

一、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的作用

1.1很大程度改善城市的水循环

新型雨洪控制为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带来的便利,体现在以下方面:降低出现城市内涝灾害的几率、降低河道侵蚀问题发生的几率、缓解水污染等。无论是建立水循环系统,还是提高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具有的作用都十分明显。

1.2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求高度契合

新型雨洪控制技术是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在传统雨洪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先进思想和技术所提出的,因此,与传统雨洪控制技术相比,新型雨洪控制技术最明显的不同,是该项技术将传统观念中单纯的洪涝治理向雨水利用转化,通过实践不难看出,这样做不仅规避了发生洪涝灾害时,城市景观和人们生活所受到的部分不利影响,还可以通过转化雨水的方式,使其成为城市风景园林的一部分,并由此实现了生态持续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具有的优势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项技术的应用,所投入资金数额与传统雨洪控制技术相对较少;其次,应用该项技术不需要大量改造环境。由此可以看出,新型雨洪控制技术与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要求高度契合,也就是说,科学结合其与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能够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提升风景园林的魅力

随着大量的实践和反思能够看出,合理应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风景园林应当具备的排水功能与其整体的生态美观性之间的契合度,以不破坏环境整体性为前提,规避包括洪涝在内的诸多常见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现阶段,被广泛应用在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建设过程中的雨水湿地和花园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雨水湿地和花园的建设,不仅没有导致城市固有生态具有的美观性遭到破坏,还完整呈现了风景园林在生态保护、美化环境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当然,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内容外,对于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来说,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具有的作用还包括为人们的日常娱乐及休息提供场所,使人们在学习或工作生活告一段落后,能够置身于充满独特魅力的自然景色中,身心自然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城市风景园林存在的意义,也就由此体现了出来。

二、风景园林洪涝的形成原因

2.1 地表径流遭到破坏,导水能力大打折扣

为提高风景园林的美观性,便于人们游览参观,园林设计单位会根据实际情况与要求对园林的总体布局与走向进行规划,借助人工的方法改变原有的地表形态,虽然这样可以使设计成果更加美观、协调,但这会对地表径流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其导水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洪涝,雨水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排泄,导致雨水大规模蓄积,加重了洪涝灾害对园林的影响和破坏。

2.2排水规划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功能欠缺

在对风景园林进行建造的过程中,出于排洪方面的考虑,都会对必要的排水系统进行设计, 以此保证顺利排泄蓄积的雨水。 然而,在规划阶段中,由于偷工减料等行为的屡禁不止,导致关于排水方面的设计与实际要求大相径庭, 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运行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方法

3.1建筑物雨水系统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多通过设置雨水花园的方式实现。利用植被的滞留水作用,能够实现雨水渗透。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土壤特性与植物特点等,合理选择植物,使用灌木或者花木等,实现雨水渗透,控制雨水径流量。利用砂层和砾石层,通过设计穿孔管,实现雨水收集。利用排水管,能够排出积水,实现雨水回收再利用。

3.2园林道路设计

(1)道路渗透沟。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道路渗透沟时,要结合所在位置与功能场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绿地雨水过滤情况来设置。若路面较硬,渗透沟距离要控制在 20m 左右。对于停车场区域,可选择植草砖停车区域,设置沥青车道和穿孔管,实现集水,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2)渗透性铺装。为解决地下水回灌难题,可利用渗透性铺装的滞留与渗透功能,有效的控制。此措施的应用,能够实现年径流量控制的作用,可控制在 85% 左右,增强土壤的保水性。

3.3人工湿地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采取设置人工湿地的方式,借助各类基础设施,比如净化池、清水池等,能够实现雨水收集以及利用。通常情况下,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包括净化槽、净化池等,实现雨水收集和排放,净化土壤入渗雨水,减少雨水污染。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低影响开发LID 理念的应用,针对暴雨造成的径流与污染,提出采取分散措施,比如可渗透路面和生态植草沟等,来控制雨洪规模。在人工湿地设计时,运用此理念,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合理选择湿地位置,减少了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3.4多层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应用途径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树立全新的建设理念,根据海绵城市的特殊性质,统筹好雨水排放工作。构建多层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城市雨洪基础设施规划不仅要实现排泄多余雨水的目的,同时还要重视雨水储存的工作,实现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首先,对源头类的汇水单位进行雨洪基础设施规划时,应采用改变土地下垫面材质的手段,以达到促渗、滞留雨水的目的,同时可以减轻四周低洼区域的排水压力。比如可以采用透水铺装、冠层截留或者是下凹式绿地等技术手段,加强源头类汇水单位的雨水下渗能力。然后对路径类汇水单位进行雨洪基础设施规划时,应充分的发挥雨洪基础设施调蓄和净化水资源的功能,通常情况下会采用先将雨水进行储存,然后再利用生物滞留净化技术将雨水储存和净化,有效的环节雨水径流污染的问题。比如可以采用生态沟、雨水花园以及多功能调蓄池等雨洪基础设施来实现调蓄、净化水资源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统筹好城市雨洪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排水管网以及城市防洪规划之间的关系,将各个汇水单位的城市排水管网分析纳入到城市雨洪基础设施规划中来,及时掌握不同雨期的城市雨水设施排放能力,并借助相关计算方法,计算出各个汇水单位需滞留的雨水量,从而确定各个汇水单位所需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的类型及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雨洪基础设计排洪、蓄水的强大功能,确保城市在雨水多发期的安全性,保障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城市后续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城市洪涝灾害多发,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未对环境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环境破坏问题逐渐恶化,进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威胁。 因此,城市不仅要快速发展,还要对自然环境进行足够的保护,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力求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 对于城市治理而言,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化实施、雨洪控制与利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对推动城市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所以,人们对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应用程度、雨洪利用与控制的程度,是影响风景园林设计建设的关键,更是城市发展的象征和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李硕,徐兴根,刘佳林.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术体系研究[D].载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7).

【2】王媛媛,白伟岚,王莹.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空间雨水景观工程设计方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02).

【3】车伍,马震,王思思,张琼,王建龙.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中国给水排水,2013(02).

论文作者:杨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1

标签:;  ;  ;  ;  ;  ;  ;  ;  

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方法研究论文_杨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