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兵式汉语”的使用状态研究论文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兵式汉语”的使用状态研究论文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兵式汉语”的 使用状态研究

张守祥1,于湘泳2

(1.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州 广东 510006;2.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 从清末甲午战争到1945年的半个世纪日本侵华时间里,日语作为强势语言随日本军民的侵华步骤逐步渗透到中国北方地区(以东北及华北为主),各地次第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日语语言接触,其结果是导致了汉日语要素杂糅的“协和语”现象的形成。侵华日军是“协和语”的重要使用者和传播者。本稿根据清末以来的日军史料,针对不同层次侵华日军个体的汉语使用状态及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 “协和语”; “日本兵式汉语”; 随军翻译; 借用词汇; 重复使用

一、引言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最初短时间染指中国东北地区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而真正有机会取得立足点则始于日俄战争时期。战后日本夺取了“关东州”的租借权及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的所有权益(1) 根据1905年9月日俄之间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沙俄将大连至长春宽城子间铁路及其支线(安奉线)合计1100公里)的所有权益让渡给日本,该条约的后续补充条款还规定了日本享有满铁沿线每公里驻军15人的权益。 ,日军驻“关东州”及满铁沿线兵力常年保持在万人以上规模(2) 清水国治(1924:34p)介绍,驻关东州日军有旅顺要塞师团及重炮兵大队,关东军宪兵队,陆军仓库,驻南满铁道沿线有四个独立守备大队) 支那在留本邦人及外国人人口統計表.第24回(1931年12月末)外務省亜細亜局。 ,满铁沿线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日本移民(包括朝鲜人)逐年稳定增加,到1931年底,东北地区日本移民(含朝鲜人)达86.4万人(3) 《支那在留本邦人及外国人人口統計表.第24回》(1931年12月末)外務省亜細亜局。 ,具备了发生汉日语言接触所需的人口数量条件。“协和语”的早期萌芽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到1945年日本战败时,分散于中国各地的日本侨民约200万人,日军约198万人(4) 東京新聞(2010.8.8)大図解系列《終戦の日を考える》 ,早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中日混合会话,“协和语”现象在日伪十四年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同日本移民一样,日本兵也是“协和语”的重要使用者与传播者。日本民间“为よ语”(5) 安藤彦太郎著,卞立强译(1991:88 p)《中国语与近代日本》。 ,我们认为它指代不明,没有折射出相应的历史信息,如改成“日本兵式汉语”或更符合原意。本稿聚焦日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述,对“协和语”的重要分支“日本兵式汉语”的使用状态及特点进行研究,这是细化“协和语”研究新的尝试。

按照优化的基本原理,密封端面出现的小锥度收敛间隙为机械密封的最佳情况。因为端面开口形状呈锥度,其大小不能为无限小,因此对锥度值要求很难满足。

二、先行研究概述

清末以来的汉日语混合会话“协和语”现象是中国百年屈辱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根据可信史料对“协和语”现象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多集中近十年内。龚雪(2015)对“协和语”现象进行研究后强调:出现在近代中日关系中的“协和语”,是一种伴随着殖民入侵而出现的民间语言现象。普通日军士兵在同中国人日常生活交流中,并不具备使用翻译的条件,只能靠自己想方设法完成,这是“协和语”产生的客观条件。该文主张“协和语”是日本以侵略为目的与中国人民语言交流的一种文化现实,是语言规律之外的一个怪胎,呈现出日本语与中国语混淆使用的基本面目。

我们认为,站在传统的语言学角度观察“协和语”,其在词汇借用及语音、语法等方面汉日杂糅,毋庸置疑是一种丑陋的语言现象,说其是怪胎并不过分。但从社会语言学及接触语言学观点来看,“协和语”绝非是游离于语言规律之外的孤立事物,它与西方列强殖民史上发生的各种皮钦语一样,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变异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使用特点。

笔者(2011a)以日军用明信片(漫画+汉日混合会话)资料作为研究素材,对侵华日军的“語彙借用(词汇借用)”及语法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后指出:该时期的汉日混合语言与传统的皮钦语相比,差异性与一致性并存。首先,来自汉语的词汇借用词涉及面广(普通名词,人称代词到动词及形容词、感叹词),且其发音(日语假名标记)日语化。

其次,常见的语法句式双语混合化及简单化倾向符合皮钦语定义,但由于数据的特殊性(漫画作者与创作日期多无明确标记,且具有政治宣传性),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当时语言接触的真实情况,学界尚存疑问。

动词短句:知(チー)道(タヲ)→不(ブ)知(チー)道(タヲ);懂(トン)得(ト)→不(ブ)懂(トン)得(ト);擱(コー)在(ツアイ)這(チョ)児(ル);送(ソン)給(ケイ)我(ワヲ);説(ショー)実話(シーホワ);拿(ナー)来(ライ)

地理類:满(マン)洲(チユ);東(トン)三省(サンシャン);盛(シン)京(チン);吉林(チーリン);黒龍江(ヘイロンチャン);世界(シーチエー);河(ホー);湖(ホー);山澗子(サンチヨウヱンツ);土(ツー)坡(ポー)子(ツ);

如上所述,先行研究对“协和语”的历时变化关注较多,虽有利于把握同一时代大背景下语言接触的整体面貌,但都忽略了从单一史料角度对个体使用情况的分析,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协和语”重要分支-“日本兵式汉语”的使用存在个体差异。

三、考察

(一) 随军翻译的作用

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富国强兵道路的日本,效法西方列强,很快就把侵略矛头指向积贫积弱、地大物博的中国。在日本政府的鼓动宣传下,日本民间也在为即将到来的侵华战争做了相应的准备,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汉语教材,培训储备了一批通晓汉语、熟悉中国各地情况的汉语人才,他们是近代日本随军翻译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一点与后来抗战期间日军中拥有大批汉奸翻译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在近代早期的侵华战争中,日本随军翻译们多因语言优势充当军事间谍。以日本第二军情况为例,甲午战争前夕,配属作战部队的随军翻译共有三十余名,其中部分人有在华南北游历经历,他们在战地所从事的工作除担任日常事务性翻译外,往往蓄辫易服后被派出深入清军后方侦查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因他们形迹神态可疑,再加上所操持的汉语语音语调迥异于东北方言,被我军民识破抓获的概率也是相当高的。如被日军吹捧为“烈士”的山崎羔三郎、钟崎三郎、猪田正吉、大熊鹏、藤崎秀、向野坚一、福原林平等随军翻译(6) 伏木誠(1895:189p)《征清軍人忠死列伝》 都是在清军后方侦查时就擒正法的。以山崎羔三郎为例,他在华活动多年,深谙汉语,还曾趁战乱潜入朝鲜牙山军营中,与清兵共同起卧生活达三日之久,因所携间谍工具暴露而逃走,后在旅顺地方侦察时再次暴露身份,为当地百姓抓捕处死。日本第一军随军翻译向野健一(7) 大和田建樹(1895:178p)《軍人亀鑑:日清戦争.上》 (参见《军人龟鉴上巻》)的日记内容生动地描写了侦查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最具代表意义。

(译文)十月二十四日(晴)(日军)午前十一时在花园口东部登陆占领数户人家,安顿好师团长、参谋长、兵站部等各部门宿舍后,翻译官们多奔走四方忙于征集粮食,其中,友人山崎美三郎氏在船中换上中国人服装 (有马褂无长褂,手持长烟斗肩背包裹皮。此服装为数日前被我军舰捕获的三名渔民着装),为进行军事侦查,登陆后立即向金州出发。十二时左右,钟崎三郎氏也登陆征发夜具及衣物等,由普兰店向复州、熊岳城、盖平出发……

形容词短句:不(ブ)好(ハヲ)看(カン);不(ブ)容(ヨン)易(イ);很(ヘン)便(ペン)宜(イ);不(ブ)贵(クイ);很(ヘン)近(チン);可(コ)笑(ショウ);错(ツヲー)了(ラ);真(チョヌ)不(ブ)错(ツヲー);胆(タン)子(ツ)

步行六七条街道后,又有士民三十余人追逐而来,叫住我,从头到脚都翻遍了,不停地逼我交出地图,余回答真没有,然士民们终不肯听,最后竟将我带回以前的村庄,命裸体接受检查。……士民中有解官话者曰,此非高丽人,乃中国人也,然而还是有六七个恶煞般的中国人说道:否,此乃不过是化装成清人的高丽人(不说日本人)他们或用棍棒打,或拳打脚踢,最后夺去行李和刀子,用一根麻绳缚住我,在士民三人监护下押往貔子窝……。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甲午战争期间,能够充当间谍的随军翻译应属于日军中汉语最为出类拔萃者,但其掌握的并非地道的东北方言。此时的中国东北民众对日本人与日语几无认知,但在日军大规模入侵的形势下并非麻木不仁,他们对活动在清军后方的外来人员极为警惕,尽管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民族国别,但往往根据来者不同于本地方言的语音语调、携带品、行动路线等就能大致判断出对方的间谍身份,抓捕后也不忘转交官府处理,这是东北民众在国家危亡时刻民族意识高涨的真实体现。

此外,我们也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语文不只是学习的工具,不只是工作的工具,不只是交际的工具,而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

(二) 普通随军翻译的汉语使用状态

1. 石塚猪男的《满洲语会话一个月毕业》

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政府侵华战略的逐步推进,日本国内出版的汉语教材也逐年增多。该类教材多属军用速成性质,且集中在几个重要历史大事件节点前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出版,这说明日本国内知识界对侵华战争中即将遇到的语言交流问题有着较清醒的认识,其中部分教材是随军翻译对以往自身语言运用情况的概括总结,如石塚猪男(1904)在其教材前言部分写道:

编者先前在日清战役中任随军翻译,曾往来遍历战地,多少有使用汉语的实践经验。此次恰逢该地区再成战场,满洲语又成为必需之语言,遂追思往昔经历收集相关语言连缀成书,名曰《満洲語会話一ケ月卒業》,因不能收集数万词汇,故此次只收录日常必需词入小册子中,诸士或许不免有隔靴挠痒之感,本书词汇发音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并使前后产生联系,编成简易会话,重要缜密之处因另有翻译官帮助解决,祈请读者见谅。

该书(合计80页,由1-3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常用词汇,零散词汇和短句,问答会话部分。作者并非遵循严格分类的原则编排内容,但由于其是对既往言语生活经历的回忆,日俄战争前仓促成书,且未见有汉语母语者修改过的痕迹,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再现了普通随军翻译的汉语使用状态。(在缺少历史音声史料的情况下,我们把该教材内容作为考察随军翻译汉语水平的第一手资料使用,从中管窥其汉语使用的基本特点。)

2. 常用词汇部分

该编主要为名词(约500个汉语单词,也掺杂部分常用短句),凡字形字义与日语完全相同者不做解释,而对不同者采用上下汉日对照方式说明。天文(日月星辰与时令类),地理与地名类、水火类、人物称呼类(清廷官衔、日军官阶、亲属、职业等)、身体五官类、果蔬类、家畜家禽及肉类、日用杂品及衣帽类、武器类、色彩及数词类等。

1. 栋田博小说中的汉语借用词汇

笔者(2018b)通过多种史料考察了清末民初汉日语言接触的基本情况,强调指出日军与中国人交流时都会使用汉日混合形式会话,但双方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异。日军混合会话中的单词发音及语序多以日语为基础;日伪时期常见的“‘的’的扩大使用”、表示许可和提议的“日语动词基本型+ヨロシイ(ヨイ)”表示感叹的“日语形容词基本型+的哪”等少数句式在日本大规模侵华前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汉日混合会话也是汉日词汇杂糅,但句子成分排列基本依照汉语语序进行,且省略几乎所有的日语助词。

奉天(ホンテン);遼(リャン)陽(ヤン);蓋(カイ)平(ビン);復(フー)州(チユー);哈(ハ)拉(ラ)賓(ピン);土(ツー)城(チャン)子(ツ);莊(チョワン)河(ホ);珲(ホン)春(チョン)

称呼类:東家(トンチヤー);家父(チヤーフ);少(シヤヲ)爺(イエー);姑(グー)娘(ニヤン);爸(パー)々(パー);媽(マー);小(シヤウ)孩(ハイ)児(ル);朋(ポー)友(ユー);車夫(チヨーフー)

例17.(译文)我想好了该怎么做,就向那农民打招呼“你”,他说着什么瞥了我一眼,并无可疑之处。我继续招呼着“你”向其逼近。(中略)。我用毫无把握的汉语问道:你,宁晋,知(チ)道(タオ)不(ブー)知(チ)道(タオ)?”他抱紧篮子向后退去。我想绝不能让其跑掉,就进一步靠近他,大声说到:“我(ウオタ)日(イ)本(ベン)人(レン),我日本兵。”他语速很快地说着什么,尽管我听不懂,但还是反复说了“不(ブ)要(ヤオ)紧(チン)的,不要紧的。”(14) 原文:よし、と、わたしはとっさにはらをきめた。「你!」と、わたしは声をかけた。なにかをいい、ちらりとこっちを向いた。まだ、別にあやしんでいるふうもない。「你!」とまた呼びながら近づくと、はじめて立ち上がった。“你.宁晋知道不知道吗?(知っているか知らないか)と、わたしはおぼつかない支那語で言った。(中略)逃がしてはならぬ、と思ったわたしは、ぐっと一足近づき、「我日本人(ウオタイベンレン)。我日本兵」と大きな声で言ってきかせた。なにか、早口に相手が言い出した。なにかわからなかったが、とにかく「不要緊的、不要緊的」とわたしは繰り返した。(同上146p)

杂品类:茶碗(チャーワン);點(テン)心(シン);手(ショウ)巾(チン);枕(チン)頭(トウ);縄(シン)子(ツ);草(ツアヲ)縄(シン);鞋(シエア);千(チェヌ)里(リ)眼(ェヌ)

动物类:公(コン)牛(ニュウ);水牛(スイニュー);山(サン)牛(ヤン)(やぎ);狗(クー);猫(ミャヲ);騾(リー)子(ツ);驢(ロー)子(ツ);蜘蛛(チーチュー)

数词类:一(イ)個(コ);俩(リヤアー);三(サン);四(スー)啊(ア);五(ウウー)啊(ア);六(リユー)啊(ア);七(チー)個(コ);八(バー)個(コ);九(チュー)啊(ア);十(シ)個(コ)

我们知道汉日语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语音系统也有明显差异,该教材所列举的各类汉语词汇除忽略四声变化外,都是典型的日语发音特征(公(コン)鷄(チー) 母(ムー)鷄(チー)),且有时发音与汉字书写并不能保持一致,如动物类词汇中出现了“山(サン)牛(ヤン)”一词,根据其标音(サンヤン→shanyang),我们知道此处的它指代的是“山羊”。不仅如此,作者也知道东北地区家畜中“馿子”与“骡子”是有区别的,但为二者标记的发音却正误颠倒。更有甚者,其对汉语词汇“狗”(く→ku)与“猫”(みょう→miao)发音标记直接借用了日语汉字的“音读”。这说明日军中即使随军翻译这样高级别的汉语使用者也会认为日语汉字词汇的发音等同于中国本土汉语词汇发音,这对他们的学习和使用汉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3. 零星词汇及常用短句

该编由约200个零星词汇及常用短句组成,主要有人称代词,物指代词,场所及方位名词。常用短句中除了最基本的判断句,存在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内含常用动词(如:懂;来;去;拿;听;知道;明白;看见;动身;迷路;杀)及形容词(贵;便宜;好;可笑;快;慢;好看;辛苦;长;短;乏;累)的陈述句与否定句、祈使句、疑问句,字数多在2-6字之间,涉及到对事物的评价、个人命令与意志、购物场面用语、初次见面用语(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家乡)等等。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作文,使得小学生对于写作较为陌生,有的甚至非常讨厌写作,那么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就会面临着很大的难题,那么同样的,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写作业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在作文方面的成绩越来越差。

辨(ベン)嘴(ツイ);拿(ナー)針(チン)札(チャー)他(タ);拿(ナー)刀(タヲ)斫(カン)他(タ);走(ツヲー)出(チュー)鞄(パヲ)来(ライ)了(ラ);餓(ウヲー)的(テ)我(ウヲー)肚(ツー)子(ツ)都(ツー)瘪(ピェー)了(ラ)

渴(シェー)的(テ)我(ウヲ)跳(サン)子(ヅ)都(ツー)乾(ガン)了(ラ);我(ウヲー)托(トヲ)你(ニー)帯(タイ)道(トヲ)的(テー)行(シン)不(ブ)行(シン);慢(マン)一(イ)點(デン)児(ル)説(ショー)話(ホワ)我(ウヲー)難(ナン)聽(ヂン)

二十五日(晴)破晓前我已经出发,步行12公里渡过碧流河后,再前行八公里入一农家求食,主人给我拿来玉米面饼子和煮咸鱼吃,正在这时来了五六个农民对我说:你的语调听起来像高丽人,如果从皮口出发的中国兵在途中遇见你,恐怕要怀疑你的,你从这里向北走可避开,……行走32公里将过一村落时,有民众三四十人见到我后询问来自何处去往哪里,我反复答曰:余乃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府番船浦吴文卿也,今年六月为生计来大孤山港,然今因风闻倭兵来袭,故打算从皮口乘船赴芝罘经上海欲返乡,士民们不听解释,认为我是朝鲜国侦探,经对我携带行李进行仔细搜查,搜出磁石一块,更为惊诧,余受到更严格的审问,几乎难以回答,就欺骗他们说,因我在广货店工作,故常贩卖此类物件,这是卖剩下的。他们又命我拿出地图,余回答不可能有,好容易得以脱身。

小(ショウ);太(タイ)短(トワン);太(タイ)長(チャン);慢(マン)着(チョ);快(コワイ)着(チョ);很(ヘン)怒(ヌー)了(ラ);乏(フワ)了(ラ);価(チャ)钱(チェン)贵(クイ);少(シャヲ)算(ソワン)罷(バ)

本编中的汉语词汇及短句发音同样以日语假名标记,除少数词汇与汉语发音有一定的相似度外,大多数发音充满了违和感,当进一步把这些怪异的汉语词汇连缀成文时,如“餓(ウヲー)的(テ)我(ウヲー)肚(ツー)子(ツ)都(ツー)瘪(ピェー)了(ラ)”其与地道汉语的发音差异更加显著。这说明日本兵深受本民族语音系统的影响,要掌握正确的汉语发音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不仅如此,在短句会话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汉字误用,如:“走(ツヲー)出(チュー)鞄(パヲ)来(ライ)了(ラ)”→走出泡来了(箭头后为本稿标记)、“辨(ベン)嘴(ツイ)”→辩嘴、“札(チャー)他(タ)”→扎他、“斫(カン)他(タ)”→砍他、跳(サン)子(ヅ)→嗓子,“乾(ガン)”→幹。“難(ナン)聽(ヂン)”显然是日语「聴き難い」的直译,其真正要说的应是“很难听清”或“听不清”。现代汉语中数量繁多的近义词、同声词、形近词等对随军翻译层面的日本人来讲尚且是学习难关,他们的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能力并不是均衡发展的,由此推断普通日本兵的汉语应用或许会更加离谱。

孔守真一生都想进孔庙认祖归宗,但由于家谱失传,查无实据,认祖的事费了些周章,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但无论能不能认祖归宗,孔守真是铁心认定自己就是孔家血脉,所以如玉豆腐坊的壁上祭拜的就不是豆腐祖师爷刘安的画像,挂的却是孔夫子像。孔守真也不希望子孙子承父业,三个儿子志浩、志源,志新从小便送私塾念了学堂。对外,自己介绍孔姓宗源,也不再躲躲闪闪,大方以孔子嫡孙自居,后来,有好事者把孔守真的话传到孔庙当家人处,主持家庙的嫡孙笑笑,不否认也不承认,只淡淡说:“子日,为仁由己已,而由人乎哉?”

4.场面会话部分

该编由多种场面会话内容构成,其中包括日军盘问路人(姓名、年龄、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路上看见了什么情况,侦查打探(地理情况及敌军人数、兵种、军纪、大炮种类数量)、购买粮草、讨价还价、雇佣车马及劳力、命令或恫吓对方、嘲笑敌军纪等会话内容。从词汇及语法角度观察,书中涉及的中国人的会话内容同样漏洞百出,与规范汉语相距甚远,很难想象中国人运用本民族语言是这种状态,说其反映了该随军翻译的汉语认识水平或许更合乎情理。

纵观该编会话内容,存在着大量的词汇误用问题,如例1中以古汉语词汇“目下”代替了口语体的“现在”或“马上”;例2中还出现了更明显的汉日杂糅情况,作者以日语假名“?”直接替代汉语“個”字;而例3句中,是以“打算”与“一件”替代了其尚未掌握的动词“估算”及数量词“一间”;例4中更是多种误用交织在一起,“做出空房”说法显然是受到日语“空き部屋を作る”的负面迁移影响,而没有掌握相应的“倒出空房”,该句中还以古汉语词汇“悬心”直接代替了现代汉语口语词汇“担心”,在句子后半部,汉语中分别表示禁止之意的“别”与“不要”混淆合成了一种全新形式“别要”;不仅如此,例4要表达的是要求中国老人同时通知“村民们”倒出房子打扫干净等待日本兵的入住,但文中前后两处第三人称的使用显然是混淆了单数与复数区别;例5中更是直接将日语动词“連(つ)れる”的音读形式“連(レン)”充作汉语动词“带领”或“领”之义使用;例6的本意是日本兵叫房东快来“看着”狂吠的狗,但句中“拿着”则与该义相差甚远,句尾部分则是将古汉语专指人喧哗吵闹的“混嚷”错位用在狗身上。

例1.店東,我要雇五輌馬車,有没有?有,你目下要麽?(76p)

例2.我給店東的那?單子帯來了麽?帯來了,你看々。(78p)

例3.那麽你打算有多少屋子麽?

是,一件房子大約有二間屋子所以有一百個屋子了。(61p)

例4.你老,一齊関照這個事情呌他做出空房,掃々乾净等他們來罷,吃的什麽的都不要懸心他們都带来,别要翻腾東西。(64p)

例5.你(ニー)連(レン)他(タ)們(メン)來(ライ)罷(バ),你(ニー)要(ヤオ)留(リュー)心(シン)哪(ナ)叫(チヤオ)他(タ)們(メン)帯(タイ)晌(シヤン)飯(フアン)來(ライ)的(テ)事(ジー)。(75p)

例6.東(トン)家(チャ)快(コワイ)来(ライ),先(シエン)拿(ナー)着(チョ)這(チョ)狗(クー)啊(ア)他(タ)麽(マ)混(ホーン)嚷(ヲオ)哪(ナ)。(66p)

语法层面出现的问题多是照搬日语语序,如例7中“還别人家有草麽?”的副词“還”属语序过于前置;例8句中的“住”及例9 后部的“去”属谓语语序过度后移;例句11后半部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相当数量的会话句中都存在着“‘的’的过度使用”,如例10、11,这说明语序混乱等问题并非只是普通日本人(军民)的学习使用汉语过程中的孤立现象,即便在那些有对汉语有相当自信的随军翻译也会出现类似问题,而他们编写的漏洞百出的速成汉语教材更是对“日本兵式汉语”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否认,上述多种汉日语要素杂糅组合会话确实会中国人感到滑稽可笑,但在频繁的接触过程中,一旦熟悉其基本特点,要理解使用它们也并非难事。

陶氏大中华区总裁林育麟表示:“作为陶氏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大中华区在陶氏的业务拓展版图中具有战略意义。在中国投资建设有机硅树脂工厂的决策是陶氏对中国市场长期规划和承诺的重要体现。有机硅材料因其卓越性能,在创造更好的生活品质方面具有无限的潜力,大力发展有机硅产业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度具有积极的作用。陶氏此次的投资决策将对中国的有机硅产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我们对此满怀信心与期待。”

基于以上述评,本文希望在以下方面寻求拓展:第一,在已有的文本分析及效果评价研究之间,探索针对政策文本的效力评估,以建立政策文本与政策效果间的对话机制。第二,在现有国家层面上、宏观和中观政策领域研究基础上,着力进行地方层面上、机动车污染防治这一具体政策的效力评估,这也与机动车污染防治及其政策的地方性特征有关。第三,与已有截面数据为主的研究相比,文本选取2013-2017年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进行历时性分析,并进一步考察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历时性变化轨迹背后的情境因素。

例7.我交给你三塊洋銭,好々児的算々看,還别人家有草麽?(52p)

来稿请发送E-mail:NJKJ@263.net或邮寄贵州省贵阳市沙冲中路58号酿酒科技杂志社(收),邮编:550007;联系电话:0851-85796163,85772798;传真:0851-85776394

例8.你老是什麽人?我是姓宋的這房子裡住。(63p)

例9.大人是要上那里去呢?我们要龍門湯去。(46p)

例10.我托你老,屯裡的别人家的房蓋也各有一二間的屋子要借用。(64p)

例11.你老,我們日本兵今児個下半天來這村莊裡過一夜,你的屋子的二三間也要借用

好麽?(63p)

(三) 栋田博小说中的日本兵式汉语

栋田博(1908-1988)日本冈山县人,早稲田大学文学部国文科中途退学,陆军伍长军衔,日本著名军旅作家,自1937年加入陆军配属冈山师团后前往中国战线(华北和华东)各地参战,次年负伤回国,太平洋战争期间又作为陆军报道员随军转战南方各地。栋田根据自身战场经历先后创作了《分隊長の手記》等多部战争小说(8) 棟田博兵隊小説文庫(1974):《分隊長の手記》;《続分隊長の手記》;《台児荘》;《鬼参謀》;《地と影》;《拝啓天皇陛下様》;《サイパンから来た列車》;《兵隊三国志》;《生と死の間に》 ,逼真而生动地描写了普通日本兵眼中战争的残酷程度,各地战场情况及普通中国百姓在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中的生活状态,有相当内容涉及到了当时广泛发生的汉日混合语言使用情况。

天文类:太(タイ)陽(ヤン);月(ユエ)亮(リヤン);星(シン)象(シヤン);天(テン)氣(チー);雲(イユン)彩(ツアイ);颳(コワ)風(フン);下(シヤー)雨(ユイー);下(シャー)雪(シユー);下(シャー)雹(パヲ)子(ツ);打(ダー)雷(リー)

窗体底端

名词类:小孩児(ショーハイ);姑(クー)娘(ニヤン);媳(シー)妇(フ);老頭児(ロートル);老(ロー)婆(ポ)儿(ル);太(タイ)太(タイ);掌櫃(チャングイ);先生;荘(チョア)家(チ)人(レン);苦(ク)力(リ);

朋友(ポンユウ);農(ノン)人(レン);洋(ヤン)車(チョ);火(ホオ)車(チヨウ)站(チャン);開(カイ)水(スイ);老酒(ラオチユ);餃子(チャオズ);焼餠(シヤルピン);老饅頭(ロウマントウ);猪(ツー)肉(ロー);茉(マ)莉(リ)花(ファ);

糖(タン);牛(ニウ)奶(タイ)糖(タン);正門(チェユメン);山(サン)坡(ポ);旗(チー)袍(ポオ);你(ニイ);你(ニ)公(ニウ);你(ニ)们(メン)的(デ);我(オ)们(メン)的(デ);太(タイ)太(タイ);大人(タイジン);シーサ

基于不确定测度的电力系统抗差状态估计:(二)模型方法//陈艳波,谢瀚阳,王鹏,王金丽,刘进,王若兰//(2):26

ン(先生);那(ナー)边(ベン);鞋(シエ)子(ツ);一塊钱的(イクワイチエンデー);里程(リテイ);招(パ)牌(イ);池(チ)塘(タン);金(チン)票(ビヤオ);小(シャス)盗(トウ)児(ル)

形容词及副词类:慢々的(マンマンデー);快々的(カイカイデー);好々的(ホウホウデー);多々的(タタデー);小心的(ショーシンデ);辛苦辛苦的(しんくしんくでー);テンホウ

(頂好);都(トン)々(トン);统统的;不辛苦(フシンク);不要緊(ブヨウチン)で;ボコベン(不够本);不(ブ)行(シン);不遠的(ブーイワンデ)

动词及短句类:睡(スイ)覚(ジヨウ);逗留;再見(ツアイチエン);完了(ワンラ);死了(スーラ);要(ヤオ);要(ヤオ)不要(フヤオ);來(ライ)來(ライ);走(ツオ)罷(バ);等(トン)一(イ)等(トン);薬進上(シンジョウ);谢(シャ)谢(シャ);回来(ホイラ);明白(ミンバイ);有(ヨウ);没(メイ)有(ユウ);有(ユウ)没(メイ)有(ユウ);没法子(メイフアーズ);不明白(ブーミンバイ);看(カン)看(カン)的(デ);叫(チャオ)来(ライ);

其它类: 甚(シ)麽(モ);谁呀;多少里程(タショウリテイ)

栋田(12部)小说中汉语借用词汇及短语合计不足100个,其中,名词类量最大(人际称谓和饮食类名词为主),动词及短语、形容词及副词类相对较少,但在会话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名词类。作者为强调借用词汇的汉语属性,多以日语假名在词汇上方标记发音,但有时也会省略汉字直接以假名形式代替,如“顶好顶好→テンハオテンハオ”。借用词汇的绝大多数来源于北方方言,但也有个别词汇来自其它方言,如“先生(シーサン→xishan”是吴方言,而“你公(ニコウ)则是闽方言的二人称。在征战杀伐的过程中,日本兵的汉语借用词汇显然受到了各地方言影响。不仅如此,少数借用词汇还经他们的肆意改造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 例12中的“你公(ニーコウ)”被转用为“中国”的代名词使用;而例13中的“老頭児”表示“老兵”,例14中“老(ロー)頭(ト)児(ル)”的发音标在“老(ロー)馬(トル)”上方,说明栋田将二词的发音上划了等号。此外,常用短句“有没有”在日本兵蹩脚的汉语会话中(参见例15),除表示确认是否存在外,还被转用于针对对方身份的确认,即代替了“是不是”功能。本稿为方便对比考证,在以下正文中只列译文,日语原文附在脚注中。

例12.(译文)我们面对无比辽阔且又缺乏变化的“你公(指中国)”风景,内心中生出一种茫然厌倦的情绪,不由的想说这是“没法子”的。(9) 原文:われわれは、もうこのとりとめもなく、ただ広いばかりで曲のない你公(ニーコウ)の風景には、たいがい いや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これでは没法子(メイフアーズ)と思わず言ってしまいたくなる。(続分隊長の手記:46p)

例13.(译文)黑暗中,我们慌乱地穿戴装具,带好钢盔和防毒面具了吗,赤泽“老头儿”一等兵提醒着我们。(10) 原文:暗い中で、僕らは慌てながら装具を着ける。鉄兜持ったか、防毒面はーと赤沢老(ロー)頭(ト)児(ル)一等兵が、注意する。(同上:31p)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出自2005年到2009年,恐怖事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2009年达到了顶峰,发生了2 586起,此后总体呈下降态势,2013年又有一定的回升。死亡人数分别在2007年和2009年出现了两个高峰(3 448人和3 021人),总体是先上升后降的状态。受伤人数在2009年和2013年也是达到了最高,这与2009恐怖事件发生的高峰期和2013年恐怖事件回升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总体上自2013年以来,巴基斯坦国内的恐怖主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呈现好转的迹象。

例14.(译文)副官战死后,原本为“老馬(原文为“老馬”,标音为“老頭児”)”且有些跛足的有春号由乘马降为驮马,在该小队运输行李或驮运伤病员。(11) 原文:副官の戦死後、友春号は乗馬から駄馬に格下げされて、この小隊で荷を運んだり、傷病兵を乗せたりしていた。もともとが老馬(ロートル)で、それに少しびっこでもあった。(台児荘:243p)

例15.(译文)我们对六人进行了搜身检查,发现了三颗手榴弹。片山讯问到:“他的,中国兵的有没有?其中一人浑身颤抖着摇着头说:“我,不知道。”(12) 原文:われわれは六人のからだを検査した。手榴弾が三つでてきた。「他的、中国兵で有没有」と片山が訊問したが、ひとりがふるえながら、首をふって、我、不知道、と答えただけであった。(同上:112p)

2. 栋田的汉语会话能力

主人公栋田虽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但似乎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汉语,因此他对自己的汉语会话能力颇不自信。当日军占领某地后,栋田往往会找来当地会日语者帮忙,而外出执行任务时或有翻译同行或不得不自力解决语言交流问题。例16是作者对自身汉语能力的基本评价;例17则描述了单独外出的栋田抓住了一个中国农民强迫其带路的过程。栋田自始至终也不明白对方到底讲了什么,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意图,采取了同一说法反复说再配以肢体动作的策略,其所讲汉语都是简单句子,且多有停顿,发音标记与所用的汉字并不能保持一致,如 “我(ウオタ)日(イ)本(ベン)人(レン)”中没有出现汉字“的”,但在发音标记中却出现了,这是栋田有时也会把“的”视为一人称(我)一部分的有力佐证。

陈校长不假思索地说:“此次校庆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许多领导、校友,兄弟学校的代表以及同学家长,纷纷表示校庆活动既隆重又简朴,师生节目呈现出本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才华。这意味着学校为此次校庆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令人十分感动!”

例16.(译文)我们的汉语本来前后矛盾糟糕透顶,根本无法说出内容复杂的话。当地有个中国人日语很好,因此凡事都会通过他去办理。(13) 原文: 僕らの支那語はどだいとんちんかんで、まったくこみいった話には役にたたないものであったものであったが、この地にたったひとりだけ、たいそう日本語のわかる奴がいたので、万事はそ奴を通じてあたらしていたのである。(続分隊長の手記7p)

提升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及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确保交易真实的条件下,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土方运输及租赁费,可由国家税务机关代开发票;其次要加强对发票的认证管理,及时对发票上的项目进行归档处理。避免使用过与未使用的发票发生混合,相互抵扣的。此外在发票认证之前,检查发票、合同、单位是否真实、匹配。若存在供应商故意弄虚作假的行为,同时因建立诚信机制,建立黑名单,对于进入黑名单的供应商一律拒绝;最后加强对增值税资金源头的管理,做到确定对方已经付款后,才可开具发票。

饮食类:米(ミー);麺(メン);白(バイ)糖(タン);红(ホー)糖(タン);羅(ロー)葡(ブー);酱(チャン)油(ユー);甜(テン)瓜(コワ);黄(ホワン)瓜(コワ);公(コン)鷄(チー);母(ムー)鷄(チー);小(シヤウ)小(シヤウ)鷄(チー)子(ツ)

ICAO组织针对标称失真提出了2-OS模型,失真模型可分为三类:数字失真、模拟失真和混合失真.数字失真发生在有效载荷基带信号产生单元的数字部分,发生数字失真时伪码信号中正码片和负码片的时间宽度不再相等.模拟失真是描述导航卫星有效载荷通道特性的模型,它包含两个衰减因子σ和振荡频率fd参数,模型的s域表达式为:

例18描述的则是日本兵集体外出时,由主人公出面联系人力车夫的场面,双方所采用的都是汉日杂糅参半的语言方式。对话中出现的“都(トン)都(トン)”并非汉语副词,但根据日语标音可知其所指的是“统统”二字。不仅如此,中国人针对日本兵的恭维称呼“大(タイ)人(ジン)→taijin”及表示数量的“多(タ)多(タ)的(デ)→tatade”与中国社会记忆中的“太君→taijun”,“大大的→dadade”发音接近,但使用的汉字并不一致,它说明战争环境下的日本兵受其母语语音影响,对自身操持的所谓汉语会话中的词汇只求语音近似相通,而中国人也往往会根据发音将其错位附会成自我认定的汉语词汇。上述做法无疑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但尽管如此,多数情况下并不至于对双方交流效果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例18.(译文)洋车来到身边向我们打招呼:“大(タイ)人(ジン)(太君),クルマ(車),要不要?”。我和大家商量坐车去如何?他们都同意了。于是,我十分得意地说到:“要,要,多多的(大大的)大(タイ)人(ジン)(太君)的(デ),都(トン)々(トン)的(デ)要(ヤオ),十(し)個(が)クルマ(車)叫(チャオ)来(ライ)。”(15) 原文:洋車がそばへきて、「大人(タイジン)。クルマ、要(ヤオ)不要(ブヤオ)?」と呼びかけた。どうだ、いっちょう洋車でゆくか、と言い、それがええということになり、「要(ヤオ)。要(ヤオ)。多(タ)々(タ)タ(デ)要(ヤオ)じゃ、大人(タイジン)的(デ)、都(トン)々(トン)的(デ)要(ヤオ)、十(シ)個(ガ)クルマ叫(チヤオ)来(ライ)。」(続分隊長の手記:19p)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也在日渐扩大,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机制的支持下,国有企业的在建设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上来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从现在国有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来看,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必须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综合考虑。从企业的内部建立监察机制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外部上则是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实现的,只有将内部和外部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综合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和监察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财务监察部门的作用,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的实施效率。

另一方面,小说中完全以中文形式使用且内容复杂的长句并不多见,通过它们可以进一步把握日本兵们的汉语使用状态。例18描述了日军占领泰山附近某地后,包括栋田在内的日本兵们为博得当地人的好感,走在街上无论遇见谁都会主动用一种极其荒诞的汉语与对方套近乎,这和当代中国社会记忆中的日本兵式会话风格并无二致。

例19.(译文)我们(在街上)无论遇见谁都会采用一种猜字谜似的临时拼凑语言

边反复说着“蒋(チャン)介(シャ)石(シイ)的(デ)中(ツオン)国(ゴオ)兵(ビン)的(デ)都(トン)々(トン)的(デ)死(スー)了(ラ)死(スー)了(ラ)你(ニー)们(メン)的(デ)我(ウオ)们(メン)的(de)好(ハウ)好(ハウ)的(デ)朋(ポン)友(ユウ)朋(ポン)友(ユウ)”,

拍打着他们脏乎乎的棉袄肩部。(16) 原文:蒋(チャン)介(シャ)石(シイ)的(デ)中(ツオン)国(ゴオ)兵(ビン)的(デ) 都(トン)々(トン)的(デ)死(スー)了(ラ)死(スー)了(ラ) 你(ニー)们(メン)的(デ)我(ウオ)们(メン)的(de)好(ハウ)好(ハウ)的(デ)朋(ポン)友(ユウ)朋(ポン)友(ユウ)となにやら判じものみたいな寄せ集めのことばで、われわれは、だれにでもなんべんでも、これを繰り返し、きたない綿入れの肩をたたいてやった。(同上:9p)

3. 部分词汇的重复使用倾向

在栋田小说各种场面的汉日混合会话中,日本兵为了克服自身语言表达困难,除了常用“‘的’的扩大使用”形式外,更多地采用了一种重复化语用策略,即在同一句子中,反复使用自己已掌握的少数词汇或短语,(形容词和副词为主,包括少数日语名词与动词)(17) 如:慢慢的、快快的、好好的、多多的、小心的、辛苦的、统统的、都(トン)々(トン)、不行、頂好、死了 。这一语用策略重在通过重复强调,以期达到唤起对方关注促进理解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词汇在这一用法下突破了原有意义。如例19中“死了死了”形式做及物动词“杀死”之意使用。再如表示授受关系的日语敬语动词“進上(シンジョウ)→進上(シンジョウ)進上(シンジョウ)(发音为‘新交新交’)”在日本兵式汉语中由单向对他人使用的扩大为对己对他人双向并用;此外,中国人广为熟知的具有日本兵会话风格的“开路开路”在小说中以“帰ろ→帰ろ帰ろ→kaerokaero”形式出现的,但已失去原有“归”之本义,扩展演化为“到”(出发)或“去”。不仅如此,日本兵还会使用另外一种特殊的重复方式,即同步使用日汉对应说法;中国人在与日本兵对话时也会采用重复化策略(参见例24),但更多是对日式风格会话的刻意模仿与迎合。

例20.(译文)偶尔也会发现留下的人,我们都会操持繁琐的汉语向对方讲一些治安方面的说法“不要担心。放心,放心,放心。死了死了,没有”(18) 原文:たまに、居残っている奴どもみつけると、「こらこら心配するな。放心(フアンシン)せい。放心(フアンシン)。放心(フアンシン)。死了死了(スーラスーラ)、没有(メイユウ)じゃ。と、ややこしい支那語をあやつり、治安のことばを投げあたえるのである。(台 児荘:184p)

例21.(译文:小孩儿,小孩儿,来来。诶诶。来来。发出非常欢快的的招呼声,快过来,新交,新交。这个新交。好吃呀,好吃呀,瞧瞧,新交。)(19) 原文:片山が、わかっとる。わかっとる、というふうに、鷹揚にうなずき、「明白、明白でわかっとる。心配はいらん、放心で、ついて行け。那辺へ来々」とまた言って聞かせた。(同上:188p)

例22.(译文)我大声喊道,多做点‘咪西咪西’哦,让小孩儿们也一起吃吧。(20) 原文:片山が、わかっとる。わかっとる、というふうに、鷹揚にうなずき、「明白、明白でわかっとる。心配はいらん、放心で、ついて行け。那辺へ来々」とまた言って聞かせた。(同上:188p)

例23.(译文)日本兵指着南方说到:“我说啊,叔叔们哪,怎么说好呢,已经定下要“开路开路的,那边,开路开路的”(21) 原文:(大人、「あのナァ、小父さんたちはな、その、なんだ、帰ろ帰ろ的になったんじゃ。那辺、帰ろ帰ろ的になった」と南を指して言って聞かせた。(同上:190p)

例24.(译文)“小孩儿,苦力的辛苦辛苦的”,伊贺上等兵刚说完,(小孩儿)嘿嘿笑着靠近说着“一块钱的不辛苦,太君多々的辛苦的,”一边伸出手要烟,“太君煙草(たばこ)進上々々(シンジョウシンジョウ)(新交新交)。”(22) 原文:小孩児、苦力的(クリーデー)辛苦(シンク)々々(シンク)的(デー)、と伊賀上等兵がねぎらうようにいうと、一塊钱的(イクワイチエンデー)不辛苦(フシンク)、と答え、へらへらと笑顔で近寄り、大人(タイジン)多々(タタ)的(デー)辛苦的(シンクデー)、とうまいことをいい、抜け目なくその口の下から、大人(タイジン)煙草(タバコ)進上々々(シンジョウシンジョウ)と手を差し伸べだした。(分隊長の手記:101p)

四、结语

通过对清末以来史料的考察,我们知道侵华日军的汉语使用并非均质平衡发展,不同层次的日军汉语使用既带有自身特点和局限性,又在不同的侧面交互拼接,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语言接触产物-日本兵式汉语。首先,随军翻译中的佼佼者常充当军事间谍执行侦查任务,尽管他们的汉语非常流利,但并非地道东北方言,其被识破抓捕的比率相当高;其次,普通随军翻译的汉语基本形态虽是汉语,但汉语词汇发音日语化;词汇方面书面语(包括古汉语)与口语词汇混淆;语法层面除了“‘的’的过度使用”外,还有照搬日语语序导致的语序混乱问题。再次,普通日本兵所掌握的汉语词汇非常有限,会话内容多是只言片语程度,且往往会对包括日语在内的极少数词汇或短句采用重复策略。上述使用特点与中国社会记忆中相当一致,这说明日本兵式汉语在中国社会的后续影响远高于前二者。

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我们将以文革前抗日题材影片中的台词为研究数据针对“协和语”在战后的影响问题进行考察。

A Study on the Use of Japanese Military Chinese in China ’s Modern History

ZHANG Shou-xiang1,YU Xiang-yong2

(1.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2.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 :The half century from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o 1945 was the period of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During dozens of years, Japanese as a dominant language, with the invasion of Japan,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northern China (mainly the regions of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where large-scale contacts of langua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have taken place continuously, which resulted in the appearance of Kyowa-go, the mixtur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Japanese invaders were important users and communicators of Kyowa-go.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army’s historical data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tuations and features about the use of Chinese by individuals of Japanese invaders at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 :Kyowa-go;Japanese military Chinese;military interpreter;loanwords;reuse

[中图分类号] H0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292( 2019) 05-0109-09

[收稿日期] 2019-05-15

[基金项目]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日伪时期中日语言接触及影响研究”(14BYY155)

[作者简介] 张守祥,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日本语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日本语教育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 于湘泳,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薄 刚]

标签:;  ;  ;  ;  ;  ;  ;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兵式汉语”的使用状态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