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如何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论文_冯远莉

血管内超声如何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论文_冯远莉

攀钢西昌医院影像科 冯远莉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显示血管横断面的有效诊断方式,可对血管腔内径和横截面积进行有效测量,针对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血管内超声可对斑块学特征进行有效分析,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介入治疗以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血管内超声成像原理以及颈动脉特点

血管内超声由多种影像学设备共同组成,主要包括导管步进器,图像处理系统,超声探头,超声导管。超声导管是成像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根据把血管来选择相应的导管,选择依据为血管外径和长度,目前导管的大小通常为2.6~3.5F之间。传感器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探头主要分为两种,机械单晶探头、电子多晶体相控制探头,图像的成像清晰程度与探头设置的频率存在密切联系,常用的探头频率大约在20~32MHz之间,也就是说图像的横向分辨率大约在200~250μm,纵向分辨率大约在80~150μm,探测深度通常在8~16mm之间。导管步进器两端通常与导管和主机相连,当速度达到0.5~1mm/s时,可对血管的长度和斑块体积进行测量,并且能够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判断。图像处理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控制,可完成图像的处理和采集等相关工作,可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相应部位的信息。血管内超声成像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对血管的截面进行成像,颈总动脉通常显示为单层结构,颈内动脉或者颈外动脉超声显示为3层结构,内层由内膜和内弹力膜共同组成,在检查过程中,主要以回声亮环为主要表现,中层主要由血管中膜构成,经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暗区。外层由弹力膜构成,经超声检查表现为强回声。虚拟组织成像是一种新型的血管,超声处理技术主要是对反向散射的超声射频信号加以利用,并通过功率频谱进行对比分析,可对斑块的成分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对斑块的组织学构成进行模拟,纤维斑块采用绿色表示,纤维脂质斑块采用黄色表示,坏死核心采用红色表示钙化,斑块采用白色表示。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是具有独特成像方法的一种模式,利于对血管腔的边界、轮廓、斑块形态进行评价,可有效确定狭窄的部位和相关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血管内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中的应用

管腔狭窄程度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初期,血管的外弹力膜会发生相应改变,使血管发生重构现象,并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该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并且分为正性重构、负性重构,正性重构主要是为粥样硬化进展过程,外弹力膜面积不断增加,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因过度增长出现过度代偿现象,使血管腔径出现增加现象。负性重构主要是在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过程中,外弹力膜出现面积减少的现象,会导致外弹力膜出现皱缩,并导致血管狭窄和发生。经过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管腔、斑块的横断面积,并明确血管是否发生重复现象。

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诊断,若斑块有发展成为血栓的倾向或斑块纤维帽极为不稳定易出现破裂现象的斑块,在临床中被称为易损斑块,易损斑块经过血管内超声检查具有以下特征,斑块内低回声区域面积将超过1cm2。斑块内低回声区域占斑块总面积超过28%,纤维帽的厚度小于0.7mm。斑块存在偏心性斑块,内部存在回声。

指导支架置入,在患者治疗前期应根据病变的特点对患者血管腔狭窄程度、直径等相关数据进行评估,从而判断血管是否存在置入支架的支撑,同时要根据检测结果帮助患者选择适合的支架以及球囊。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发现血管内超声可对狭窄处斑块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相关测量,可补充传统血管造影检查的不足,并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支架型号和大小。

评估支架置入效果,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可对血管造影检查不能够发现的支架不合理之处进行有效显示,例如,支架大小选择是否合适,是否完全覆盖病变部位等。理想的支架置入手术后,血管内超声诊断标准为,支架完全贴壁,且与血管壁之间不存在腔隙,对称性较好,支架对称,开展性相对较好。

血管内超声诊断视频传输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一项诊断技术,以往临床中常应用经皮颈动脉超声进行诊断,经皮颈动脉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重复操作的特点,但由于受到空间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颈动脉颅内段病变部位诊断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鉴别血管狭窄程度,并且存在人为测量误差。而血管内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针对性,对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确诊并能够判断狭窄部位以及狭窄程度。

论文作者:冯远莉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  ;  ;  ;  ;  ;  ;  ;  

血管内超声如何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论文_冯远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