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村小学是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_小学教育论文

面向农村小学是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_小学教育论文

面向农村小学是中师办学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师论文,方向论文,农村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首先要端正办学的方向。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方向,是面向城市还是面向农村,是面向中学还是面向小学,这是办学指导思想中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本文拟对此问题在90年代深化师范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地思考与分析,以商同仁。

1

中师的办学方向,即学校前进的指导方针和培养人才的出发点,是解决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中师的办学方向,是由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学校自身的性质以及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大而言之,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小而言之,它的任务就是为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根据我国11亿多人口,9亿以上农民的国情,不论从一个省还是一个地区看,绝大部分小学分布在乡镇和农村,“普及初等教育的关键在农村”。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对于普及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加快我国四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师的办学方向应当是面向农村小学,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以适应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师能不能面向农村小学,培养农村小学所需要的合格师资,是衡量中师办学方向是否端正,教育思想是否对头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不仅在认识上要确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观念,坚持面向农村小学的办学方向,而且在具体措施上要经常研究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按照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扎扎实实地搞好中师教育改革,为广大农村小学输送合格的师资。

近些年来,农村形势确实发展很快,正处在从农业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之中。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纷纷兴起,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渴望各种人才;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的实行,农民对子女的教育特别关心。这种形势不仅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向中师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为农村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教师。

为了能从农村的巨变中进一步明确中师的办学方向,我们曾先后多次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对农村现状和我校毕业生的调查,我们深感:目前,农村小学,尤其村以下小学,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育任务重,教育经费困难,教学质量偏低。要深化改革,首要的是应明确培养农村小学合格教师在思想坚韧性、工作综合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要比城市小学教师的要求还要高一些,并须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一要有扎根农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献身小学教育的思想觉悟和一心“向农”的意识,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适应农村环境的意志。具有较强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以及自力更生、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等。二要具有全面合理的文化科学知识结构。对史地、理化以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法律等知识,虽不要求深,但要知道得多一些;对语文、数学等,不仅知识面要广而且要学得扎实,对乡土知识要有所了解。三要掌握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思想。能自觉识别和抵制错误办学思想,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转轨”需要的骨干力量。四要具有独立生活、组织管理、社会交往、处理社会公共关系、多学科教学(含复式教学)、组织指导小学和适于农村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实际能力;掌握一、二项建设家乡、帮助农民致富、为农民服务的劳动技术,并能在教学中自觉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对当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有较强参与意识;有良好的读书、自学以及关心农村生产、生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有适应未来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只有这样,中师教育才有活力,学校才有生气,社会才会欢迎。

2

然而,从当前中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办学方向并没有完全转到面向农村小学,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轨道上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和方法脱离小学教育实际

笔者曾对中师毕业生进行过追踪调查,在“中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里?”的问卷中,有40%的毕业生谈到:在师范,老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小学图景,似乎毕业后照书上讲的那样去做就行了。但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接触的小学既不是规范化的,也不是桃园似的,毕业后有一阵子感到说不出的迷惘。他们举出这样一些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教材空而平淡,不切合农村小学实际,缺乏针对性。体音美不重基础理论的修养,不重技能训练,等同于一般中学的体音美课。语、数、理、化、生等科也是照搬中学教材,不顾中师生的特殊需要(除了开拓自己的视野,毕业后还要组织与辅导第二课堂的教学)。目前小学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中师的第二课堂却非常沉闷,时断时停,活动的内容只考虑中师生本身的课外生活和学习兴趣,对中师与小学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考虑,缺少理论武装。因此,中师生毕业实习或踏上教育岗位,对开展小学生的活动常常一愁莫展。

2.思想政治工作不力,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

中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水过鸭背不透毛”的现象,一些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德育是务虚的,只有智育才是实的。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许多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不愿当教师。笔者对中师生所作的抽样调查表明:决心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不到40%,属于教师动员、父母逼迫、解决户口问题,当中学教师,毕业后争取机会改行等共占60%以上。在追踪调查中发现,新分配的中师生普遍存在“三怕”的思想。即一怕下村办小学,想方设法要留在县城、集镇;二怕到外乡、外村,想方设法留在家乡;三怕个人婚姻大事难成,想方设法筹集财物谈对象建立家庭。教育行政部门在分配中师毕业生的问题上,虽然搞“土政策”“一刀切”向农村,但是这些新教师仍不安心于农村教育,一心想跳出“农”门。这与中师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以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师德教育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教育不无关系。

3.培养规格及程序不能体现师范性和应用性

中师办学要克服“中学化”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在一些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对这个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过于强调文化知识基础,忽视技能的培养;专业课教学安排人力不足,或因人力短缺,而削弱或砍掉。如,对于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往往是个薄弱环节。一方面由于这类学科内容本身存在不少问题,再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另一方面也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没有真正花大气力去从事教育理论学科的教学研究,师范学校还没有真正把教育理论学科作为带头学科来建设。

此外,各校对师范生的规格标准,从认识到实践上并不统一。近年来,对师范生能力的要求与培养,虽然引起重视,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实施。往往喊突出师范的特点,要重视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但又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活本领”。

3

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对于坚持中师的办学方向,提高中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加速中师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甚大。要想克服办学方向上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在了解和熟悉农村小学,认真研究和掌握办好农村小学的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师的现状作出卓有成效的配套改革。

1.改革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体现“向农性”

建立通向农村小学的招生分配工作系统,是优化中师办学的外部条件不可缺少的措施,是提高生源、确保毕业生分到农村小学的重要环节。中师要积极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提出建议,主动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招生分配工作;积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宏观控制机制。在招生和分配工作中应强调贯彻小学教师地方化的原则,逐步解决农村、山区、边远地区缺少小学教师的问题,适当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措施,以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为了确保中师生源质量,仅靠优先录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中师可以实行单独招生,时间放在统考之前,通过文化考试、面试与技能考查后提前录取。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偏僻乡村的落后教育面貌的质变还需要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来支授,光靠降分照顾是不行的,所以,定向招生还应在生源充足,教育发达地区,对有志于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学生,按第一志愿择优录取。毕业后,由人事部门在政策、待遇上实行优惠,使他们在偏僻乡村能安心工作。

2.改革教育教学结构体系,体现师范性

为农村培养大量合格的小学教师,这是中师办学中最大的师范性。中师从培养学生为农村小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出发,当前迫切要求建立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有效地为中师的办学方向服务,彻底改变中师“中化”的倾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中师“教学新方案”。必须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教育专业课和某些现代生产和生活应用学科内容,向学生传授在农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如:语文学科可以增加社会调查、写通讯报道、写农村应用文(包括写春联)等方面的常识和实践;数学学科可以补充测量、农业会计、珠算等知识和技能;物理学科可以增加教育制作、电教器材的装置、维修等内容;化学、生物等学科可以重视土壤改良、农药化肥、作物栽培、家禽及其防治技术等知识的教学;地理学科可以增加一些乡土教材内容,了解气象知识和一般旅游指导知识等,以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村小学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开设儿童文学、小学管理、图书检索、教育史、教育心理、复式教学、教研初步、美学常识、口语训练、琴法、舞蹈、少儿韵律操、电脑基础等选修课,以培养学生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的专业能力。

3.改革中师思想教育体系,体现专一性

改革中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师生愿意从事乡村小教事业的职业意识倾向性,切实搞好专业思想教育。首先,必须对中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一化的意义进行再认识。在当今中师毕业生绝大多数面向农村的大趋势下,中师应当把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看作比提高其学业水平更重要、更迫切。使每个学生认识到,如果师范生不热爱家乡教育,不愿意当乡村教师,那么即使业务水平再高,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教师。就是在分析目前教师实际地位不够高的原因时,除了探讨其宏观因素外,应该更多地反躬自问:我们自己热爱和尊重教师职业吗?我们的道德品质能够为人师表吗?我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无误地向学生“授业”、“解惑”吗?特别要重视中师生职业定向过程中的几个思想斗争比较集中的时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

其次,努力创设良好的中师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情境。一是注重学校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配合专业思想教育,体现专一性,使学生学习、生活在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处处、时时产生师范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并鼓舞和激励他们向既定的未来目标前进。二是注重把热爱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作为中师校风主要内容来进行教育和培养,尤其要注重学习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以此树立中师生献身农村教育的思想和信念,培养其热爱农村、立志乡村教育的情感。三是注重创设有利于职业思想专一化的心理情境。要特别珍视、爱护并发展学生中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思想和对未来职业的责任感,积极创造条件并通过各种活动来巩固和发展这一崇高情感,使之升华,达到职业思想专一性的目的。

再次,组成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影响的专业教育网络。必须想方设法把三支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一是依靠社会,拜师寻友,组织中师生与扎根在农村小学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通信,邀请他们来校宣讲其在农村创业、守业的经历,为中师生树立榜样;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和学生座谈,交流同辈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使学生从这些优秀教师的事迹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二是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窗口,互通信息。可以特邀有代表性的学生家长来校介绍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形势和任务、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情况,转达家乡父老对中师生的殷切期望。建立家访制度,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正面引导,发挥家教的作用,使双方配合默契,共同促进中师生的专业思想专一化。

4.改革中师专业技能训练现状,体现适应性

衡量一所师范学校的好坏,主要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适应未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而不是其他。改革中师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师范生专业训练意识不强,脱离实际的现状,以加强系统职业训练的实践环节,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和改进专业课教学基本功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帮助中师毕业生缩短“适应期”。

首先,坚持加强平时的职业训练。师范学校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天然实验室。在这里能够吸引中师生参加各式各样目的明确的活动。因此,根据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制定中师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标准,要求学生毕业时在写、说、弹、唱、跳、画、制作教具、做实验、组织班级第二课堂活动诸方面都能达标,这并非靠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而主要靠平时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职业实践的训练,并且把各种技能的考核同文化课考核一样列入教学计划。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者不予以毕业,以增强中师生及早适应未来职业的紧迫感。

其次,注重改革和加强教育见习与实习工作。中师的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对中师生进行职前综合专业训练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合格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必须迅速改变那种见实习时间太少和安排太迟的现行做法,使教育见习与实习多层次、多渠道、系列化。一年级是教育见习,以参观访问和教育调查为主要内容,组织中师生参观小学、访问小学教师、接触小学生,让他们在感情上靠近小学教育;调查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要求,调查农村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农村小学教育的感情。二年级是见习与单项实习相结合,定期让中师生深入农村小学,相间进行观摩见习和开展与小学挂钩的友谊班级的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小学提供的条件,帮助小学生开展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上一点文化课,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主。三年级是综合实习,将传统的一次实习改为两次。将以往的只在附小或城镇小学实习改为在附小和回服务县(市)的农村小学进行全面实习结合起来,将过去只在单式班进行教学实习改为组织学生到当地农村复式小学与单式班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实习,以及结合教学论、教育论和各科教学法知识进行详尽地评课、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专题小论文。让学生熟悉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使他们最终形成农村合格小学教师所必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增强中师生胜任来职业的信心,使学生献身农村小学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升华。

标签:;  ;  ;  ;  

面向农村小学是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_小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