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部地区论文,机遇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山西省委政研室、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于1996年11月27—29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与会代表围绕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广泛的讨论,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言。本刊这一期选登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钟,中国农经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刘志澄,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文学,山西省大同市委书记纪友伟在会上的讲话和发言,以飨广大读者。其他同志的发言材料,本刊拟再择优选登。

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重要的方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决定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帮助中西部地区优先安排一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和合作,增加财政支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力争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为下世纪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这些重大决策,解决了人们一直关注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当前的任务,就是把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变为现实。现在,我仅就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尽快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谈几点认识和意见。

一、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宣传教育,是同心同德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9.5%,耕地面积占68%,人口占63.1%,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占全国总量的72.3%,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的50%左右,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全国的70%。西部地区的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4%,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煤炭资源占全国的50%,有色金属储量占全国的90%。但中西部的经济总量,却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农村总产值只占全国的36%;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1995年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7.9%和69.6%,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0.1%和44%。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发展潜力很大。加速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仅是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国民经济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虽有较快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从国民生产总值看,以西部地区为100,1978年西、中、东之比为100∶185∶299;到1994年已扩大到100∶190∶403。也就是说在16年后,东部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是西部的4倍了。从农村社会总产值看,1980年西、中、东之比为100∶195∶288;到1992年已扩大到100∶200∶504。从乡镇企业的产值看,1993年全国农村人均占有乡镇企业产值西部是272元,中部是695元,东部是1967元,以西部为100,西、中、东之比为100∶256∶723。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的产值中,西部占5.5%,中部占38.5%,东部占56%。这种地区发展差距,由于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社会历史等差异,是历来就有的。这些年这种差距的急剧扩大,主要是政策导向上从过去的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战略转换为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利用特殊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以便与世界经济、世界市场接轨,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然后再梯度转移、依次发展,推动全国的经济繁荣。这种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注入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份额急剧壮大,外资大量增加。东部与中、西部固定资产的投资的比重,1978年东部为35%,1994年上升到65.7%,同期中、西部分别由43.6%和23.64%,下降为21.79%和12%。1992年仅广东一个省引进的外资就占全国引进总额的33.6%,比19个欠发达省、区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额还多。还是加快东部经济高速增长重要因素。这个发展势态,还要继续下去。但这个差距不能让它再继续扩大,要逐步缩小,掌握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江泽民总书记认为,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两极分化,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妥善加以解决。李鹏总理讲,我们要承认东、西部差距,还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这个差距。中央时刻关注这个问题,并作为大问题来抓,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承认地区发展差距,而又要缩小这种差距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 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东部占105个,中部占180个,西部占307个,中、西部合计起来共487个,占国扶贫困县的80.7%。1995年底全国未解决温饱的6500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的贫困人口约占85%,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贫困县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3.9元,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的52.2%;人均财政收入为74.5元,比全国人均财政收入低169.6元,绝大多数是财政赤字县,县均财政赤字为1200万元,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多数县都不能按时发给,财政十分困难。全国贫困县中有老区县107个,其中中西部占96个;有少数民族县257个,中西部占214个;有边境贫困县36个,中西部占31个。这些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极差、交通闭塞的地区,有300多万人,还要异地脱贫。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贫。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现象,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增强民族团结,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靠在国家和社会的扶持下,自力更生,加快经济的发展。

(四)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已成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要求 这些年来,在政府引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通过对口支援、干部交流、劳务输出、异地开发、中介搭桥、产品展销、“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等形式,逐步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封闭格局,加快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和流动。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输送了大批的剩余劳力,引进了上万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一些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1995年“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实施以来,又签订了合作协议1万多项,协议投资总额达300亿元,协议引资150亿元,结成了350对合作县、市,办成东西合作企业2100多个,培训中西部各类人才5万多人,建立合作示范区124个。我国中西部地区工农业资源丰富,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源、原材料成本较低,政策优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而发达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发展空间,利用潜在的市场,加强与中西部的联合和合作,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这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基础。

这些情况说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巩固和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也大有好处。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时机已经到来,潜力很大,希望很大。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讲清这个道理,同心协力,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奋斗。

二、认真落实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李鹏总理对《目标纲要》说明的报告,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布局和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为中西部地区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定位,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是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新动力。我认为,要把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还要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和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其中的贫困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特区。特在资金、人才短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后,甚至处于自给半自给的阶段,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损益关系。毫无疑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但在贫困地区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商品率不高,质量较低,本来短缺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还要向效益高的地区流动,出现“效益外溢”,在效率优先的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市场经济虽然对资源配置、要素流动、推动生产力发展能起重大的作用,但它本身并不具备分配公平的作用,也不具备平衡生产力和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在一定时期内还会自发地促进各地区经济差额的扩大。因此,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不能完全靠自发的市场力量,还要依靠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还要增加政府投入,给予优惠政策,增强其造血功能。这是国家制定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点,也是加大工作力度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那是不可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就要抓好兼顾公平。

(二)要把国家提出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政策具体化、时限化、定量化 如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应大体有个指标性的速度和时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实行投资倾斜,增加外资投入,提高资源价格,到底怎样加大,何时倾斜,如何提价,都应有个定时定量的安排;实行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的优惠政策,除《目标纲要》和李鹏总理已经提到的那六个方面、五项重大政策以外,还需要增加什么,修正什么?当前在市场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超过群众承受能力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非常具体而至关重要的事情。政策和策略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目标纲要》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的战略决策,目标明确,意向性、原则性很强,但在操作和落实上的弹性也很大。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区应本着地区优势互补、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努力缩小地区差距、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现象等几个总体目标,各尽其责作出实施的计划,报请中央审定,根据需要和可能着眼于尽快地或逐步地落到实处。切忌空谈,要实干兴邦。

(三)要以经济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快联合和合作 中西部省、区除了国家规定的共享政策以外,还应因地制宜制定一些有吸引力的地方优惠政策,以鼓励国内、国外各方面参与本地区经济开发。同时还要认真总结现有合作的成功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不断充实和完善共同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西南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西北五省区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一年一度的乌交会、西交会、兰交会,已经拉开了区域内经济“大合唱”的序幕,办成了很多实事,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

(四)要加大利用外资的份额 《目标纲要》提出,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国际金融组织和我国政府贷款60%以上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世界银行、农发组织、粮农组织也是这个意向。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拓外资渠道,在得到的份额内向中西部重点倾斜是十分必要的。沿海地区吸引外资多,主要靠三条:一是地理优势和人缘优势;二是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三是投资效益高,信誉好。中西部地区也要创造更多的有利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外资。中西部地区边境线长2万多公里,与几十个国家接壤,地处东亚、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接合部,有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存在互有需求和同族、同胞的关系,以及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作用,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要创造条件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

(五)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自己的优势,抓住机遇,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省、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看,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位次变化是很大的。地、县两级的变化更大。这种差异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思想解放的程度,发展道路的选择,工作力度的强弱,也是形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要知己知彼,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趋利避害,奋发图强,搞好“两个转变”,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中西部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温饱的关系,把解决群众温饱放在首要位置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自然条件很差,交通闭塞的乡、村,有些地方不仅食不果腹,甚至饮水都很困难。本世纪末基本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工作艰巨,时间紧迫,投资不足,任务非常繁重。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既已昭示天下,就没有什么退路。如果到2000年,建国50年了,还不能基本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国家“九五”计划都再次强调要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为了加快扶贫攻坚的进程,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6年9月又专门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负责同志,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为了加强这项工作,除继续执行原定的扶贫方针、政策之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措施,如: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从1997年起到本世纪末,中央每年再增加财政扶贫投入15亿元,扶贫贷款30亿元,地方扶贫资金的投入要达到中央投入的30%到50%;中央扶贫资金按年度一次分配到省,由省、区政府统一安排使用,与解决温饱的进度直接挂钩,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在集中联片的重点地区安排一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维护基金标准,专门用于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加强9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的10个省、区,广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扶贫开发的援助和支持等等,大大增强了扶贫攻坚的强度。为加快解决农村群众温饱问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说,要靠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但这有个资源变量的过程,要有更多的投入才能实现。当前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即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也不是所有乡村都穷,富县中也有个别的贫困乡村和少量的贫困农户。贫穷的乡、村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大多数贫困乡村的落后状态已经基本改变,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背景下,只能分散决策,殊途而归。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可以对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起到一定的覆盖和辐射作用,但不能尽快地、全面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还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个解决。因此,在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必须与群众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即使是国家在这些地区新上的经济建设项目也要赋予它扶贫的含义,要把尽快解决群众温饱的任务,作为一个突出问题和贫困地、县的中心任务去做。

(一)要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按期解决群众温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深入下去,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自觉摆正扶贫工作的位置,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加快解决群众温饱的进程。

(二)要大力增加扶贫投入 中央增加了投入,地方也要按规定增加,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切实做好省、区之间的对口帮扶工作,努力争取国际组织的援助,把外界的扶持与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加大扶贫投入的强度。

(三)扶贫工作的重点,要对准现在的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 切实纠正一些地方扶贫资金使用分散,重工轻农,富县与富民争利和穷富一起扶的现象。只能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中央提出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要认真落到实处。各种扶贫资金要搞好配套使用,切实加强管理,真正用出效益。对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问题,一律从严追究。

(四)认真抓好科技扶贫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把扶贫开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治本之策。

(五)要建立鼓励脱贫的机制,造成你追我赶的脱贫氛围 切实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变苦熬为苦干,这是改变贫困面貌的关键。

(六)加强贫困地区县乡干部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县乡领导班子建设,主要是充实加强、保持稳定,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是抓好后进村的整顿,落实“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担起领导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同时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增强服务功能,减轻群众负担。

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有利条件也很多。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必胜的信心,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发扬穷切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带领群众奋发进取,实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还是大有希望的。

标签:;  ;  ;  ;  ;  ;  ;  ;  

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