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础教育的危机与新生_基础教育论文

日本基础教育的危机与新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新生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基础教育水平的国际比较

日本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之高是世界公认的,其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一直接近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等后期中等教育机构的比例达90%以上(2001年为96.9%,含函授制课程);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比例1997年超过40%(2001年达45.1%,如果再加上在专修学校等就学的,达72%)[1]。这个比例在世界上属于一流水平。表1和表2显示出日本的高中入学率和大学入学率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属于先进水平[2]。

表1 主要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后升入中等教育的比例 (单位:%)

表2 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单位:%)

日本基础教育的质量之高也是世界闻名的,这可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IEA)进行的国际数学·理科(科学)教育调查(TIMSSR)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学生学习成就调查(PISA)中得到有力的证明。首先,在IEA的国际数学教育调查中,日本小学生的成绩,1995年在26个国家中居第三位;初中生的成绩,1964年在12个国家中居第二位,1981年在20个国家中居第一位,1995年在39个国家中居第三位,1999年在38个国家中居第五位。在IEA的国际理科(科学)教育调查中,日本小学生的成绩,1970年在16个国家中居第一位,1983年在19个国家中居第一位,1995年在26个国家中居第二位;初中生的成绩,1970年在18个国家中居第一位,1981年在26个国家中居第二位,1995年在41个国家中居第三位,1999年在38个国家中居第四位[3]。其次,在OECD于2000年初次进行的有31个国家参加、以15岁学生(日本为高一学生)为对象的正式PISA调查中,日本学生在“综合读解能力”方面居第二位,在数学技能方面居第一位,在科学技能方面居第一位[4]。日本在国际性的学习成就调查中成绩优异,说明其中小学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高的。应当指出,在国际数学和理科(科学)教育调查中发现,日本中小学生在“喜欢”这些学科、认识到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上不及国际平均水平,可见日本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日本基础教育中蕴含的危机

日本基础教育的质量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说明其中没有瑕疵。在世纪交替时刻,日本教育界正在进行反思,认为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战后日本教育在实现机会均等理念,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出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日本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在其报告中指出:“现今日本的教育正处于巨大的歧路”,“濒临难以自持的危机"[5]。日本基础教育的危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学校正面临着学生有欺侮、不上学、校内暴力等严重问题,小学的班级崩溃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青少年学生的严重犯罪屡屡发生。这被称作教育荒废或教育病理。据统计,2001年发生的欺侮事件小学9462件,初中19383件,高中2391件;同年不上学的小学、初中学生共有134282人,其中小学生26372人,初中生107910人;1999年发生的校内暴力事件共有31055件,其中小学1509件,初中24246件,高中5300件;2000年因行为不良而被逮捕的青少年有127647人[6][7]。对于这些问题,日本有关方面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但至今仍然没有根绝。

(2)青少年缺乏与社会、家庭成员和同伴的交往,生活在“孤独的世界”之中,因而社会性缺乏,规范意识淡薄。他们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尊重,但忽视“公共”的存在。

(3)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因奉行理想化、绝对化的平等主义所导致的划一性、僵硬性弊端和偏重知识灌输的做法,那种适应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还没有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4)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向国际化、信息化、少子化、高龄化方向演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展和深入,对包括初等、中等教育在内的整个学校教育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的学校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总之,日本的基础教育无论是内部机制上还是外部环境上,都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和不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面。

三、日本基础教育的新生

日本内阁于2000年3月成立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在同年12月22日发表的最终报告中,提出了17条教育改革设想。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制定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又称为“长虹计划”),而且把2001年定为“教育新生元年”。这两个文件为21世纪初叶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今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和目标

通观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的报告和文部科学省的教育新生计划,我们可以认为,今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是:(1)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2)发展每个人的才能,培养富有创造性的日本人;(3)推进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学校建设。其根本目标是,为了使日本在21世纪得以新生,谋求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获得新生,重建受到国民信赖、满足国民期望的学校教育。

2.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

为了贯彻上述教育改革方针,实现基础教育的新生,日本提出了如下改革策略:

(1)进行易懂、有效的授课,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其丰富的创造性。要求教师授课要从学生出发,做到易懂、有效,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改变教育教学上的划一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严选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基础性的东西,充实个别指导,重视体验性、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创设综合学习时间,扩大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幅度是日本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学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

改革学校制度和班级教学是提高基础学力、培养创造性的关键环节。对此,今后日本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继续推进初高中一贯制教育,完善跳级制度,取消大学的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小班化教学,按学科需要实行每班20名学额;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进行教学,推进补充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小师生比例,1999年度实现小学1:19.3,初中1:16.7,到2005年度实现小学1:18.6,初中1:14.6;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多媒体教学,使所有中小学都接通因特网,所有班级的所有授课都能利用计算机,使计算机拥有率由每13名学生1台(2000年3月)增至每5.4名学生1台(2005年)。

(2)通过多样性的服务活动和体验活动等培养心灵丰富的日本人。加强道德教育是解决教育荒废、教育病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日本道德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促使其自立,培养丰富的心灵。所谓“丰富的心灵”主要是指“同情、体谅他人之心”,“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存在”,“社会参与意识”等。今后日本改善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在小学设置“道德”科,在初中设置“人间科”,在高中设置“人生科”;充实言语教育,通过创设“儿童理想基金”促进读书活动;充实学校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充实其自然体验和职业体验等体验性学习;制作并分发“心灵笔记”,让小学、初中学生通过写笔记来丰富自己的心灵。

(3)创造愉快、安全的学习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充实学习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对发生问题的学生采取恰当的对策,如明确勒令停学的条件,对停学的学生采取援助措施;充实对有害环境的研究,规范媒体上的有害信息,不让学生接触有害信息。

(4)建设受到家长和社区信赖的学校。具体措施包括:确立各学校的自我评价体系;导入学校评议员制度,促进学校的开放化;灵活运用小学、初中的通学区域制度,改善公立高中的通学区域规定;扩大校长在人事、预算等方面的权限,改善教导主任的编制,扩充学校生活顾问(school counseller)和心理教室咨询员的配置;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委员会,积极推进教育委员会的信息公开。

(5)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适当评价教师的努力状况,对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并特别加薪;对指导能力不足、不适合当教师的,使其退出教师职业;研究教师许可更新制;推进教师录用的多样化;扩大特别临时教师;大幅度扩充教师的社会体验研修,培养教师的社会性;实行国家级教师研修的一元化;鼓励、支持教师的自主、主动的研修活动。

(6)确立与新世纪相符的教育理念,整顿教育基础。这关系到修改教育基本法和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2001年11月26日,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向新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制定”和“关于与新时代相符的教育基本法的应有状态”的咨询。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政策措施、投资方式以及国家和地方的作用。修改教育基本法是为了在迎来21世纪的今天,面向未来,明确新时代教育的基本形态,并谋求切实实现之。其修改包括重新研究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教育主体应起的作用以及国家和地方在教育行政上的职责[8]。

日本21世纪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将更加激烈,国民的教育要求和学习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实现终身学习社会将是大势所趋,因此21世纪的日本基础教育仍将是任重而道远。

标签:;  ;  

日本基础教育的危机与新生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