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心理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登山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 童秋萍

〔摘要〕 中职学校心理课堂在实践中显现出“专业结合不明显、需求导向不明确、有心动少行动”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其实效性。心理课要从现实问题及需求出发,构建润泽课堂,通过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面对困惑、表达经验、达成感悟,从而激发个体改善自己、提升自我的行为。这个过程恰如佐藤学所提出的“登山型”学习。本文结合课例“转过冲突遇见爱”,具体阐述了“登山型”教学法的理念依据;教学流程即课前主题凝炼、前置准备,课中探寻表现、梳理经验,课后评价反思、以知促行;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最后对“登山型”教学法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 教学方法;心理课堂;课程设计;中职学校

一、问题提出

在中职学校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年来重视学生课堂体验,但在生活中却经常发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其认知合理,但行动欠妥,缺乏行动或者行动方式不合理。比如学生知道有很多应对情绪的方法,但情绪不好时,有部分学生不愿与人沟通,或者采取自残、自伤等有损身心健康的方式宣泄;人际交往中,他们在心理课上已经了解与感受到“主动”“真诚”“赞赏”的重要性,却较少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人际冲突时常可见。上述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个人行为习惯使然,也有环境推动,作为一名课堂实践者,要反思心理课堂的实效性,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从心动到行动”。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从以下原因进行分析。

(一)专业结合不明显

从教学对象上看,中职心理教师所教授的学生都是某一或某几个专业。专业不同,学情不同,教学内容或方式也相应地体现差异。但教师在教学目标、内容、素材选择、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选择上,尚存在职业特色不明显的缺憾。即心理课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结合不明显、缺乏职业特色,一堂常规心理课,有时未经任何改动就用到所有专业中去,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

观画,恋爱,动念头,修辞地说,都是一些“部分的”行为寻求能被人理解的“总体的”行为。环顾四周那些我们所习惯的、确定的和能被我们所信任的事物,都是因为它们能够保持其质地、颜色和属性不变。事物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也达不到和所预测的一模一样,因为我们的生活显而易见更模糊,更不确定。人是一种会承诺的动物,而承诺为了确保未来总是在各种内部回旋。

(二)需求导向不明确

从心理课的总体教学内容看,高中心理课堂涉及六大主题,包括自我调整、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和求职心理等。每个主题都有相应要求,但这些主题都是统而概之,每堂课所要上的具体课题,一般由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来确定。比如:自我调整主题,学生在高一最迫切的是提高自己的自信,还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亲子关系主题,学生的需求是与父母沟通的方法,还是如何激发与父母沟通的意愿。不同班级有不同需求,需要进行班级学情调查,明确学生需求。以往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关于每一主题的具体需求把握尚待加强。

(三)有心动少行动

从教学效果来看,心理课堂重视学生的体验,也重视方法的总结与引导,但缺乏实际行动检验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课堂作业有布置缺跟踪。中职生常常行动不足,有长久习惯因素使然,也可能因为在心理课上体验不深刻,触动不足,难以激起行动欲望。

通过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与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使得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得以强化。同时,学生也能够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充分认识到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如果在学习方面出现一定的分歧,同学之间会采用更加友好的态度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友好。

课堂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达成格局视野的变化。课堂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其实冲突也是沟通,总比不沟通好,表达不当,爱成冲突,表达有法,爱意浓浓”。

表1 心理课堂常用教学法

二、“登山型”教学法的理念依据及教学流程

2.专业结合中寻素材、创情境

“我感到很惭愧,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我不过是一只领头羊,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诸多殊荣,使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当红颜谢尽风华,青丝染尽秋霜,她仍然没有停下跋涉的脚步,不变的心情是永远年轻的风景……

图1 “登山型”教学流程图

“登山型”教学法的提出,一方面基于“登山型”课程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基于心理课堂实践与登山体验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目标达成的自主性。登山体验,目标是登至顶峰,但登山者会依据自我的精力或兴趣选择是否完成这目标。与此类似,心理课课堂目标的实现会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能力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不能全部完成目标,也是被允许和认可的。

2.格局视野的变化性。登山有一步一景、移步移景的体验,学生心理的变化与此类似,他会根据探究程度、同伴表达分享程度、教师的引导程度而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与看法。

3.路径选择的多样化。登山有多条路径,有人选择陡峭但风景胜出一筹的路线,有人选择路途轻松但风景平平或是更消耗时间的路线。心理课不强求学生采用哪种学习方法、学习风格,能有效达成目标的皆可。

4.成就体验的相似性。登山给人战胜感、成就感,恰似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后的豁然与轻松。

5.实践应用的成长性。登山是一段锻炼身心的旅程,也是一段丰富视野的经历,个体的成长可能发生在登山过程中,也可能在登山回顾中,也可能在登山之后不经意的一次回想中。总之,成长犹如登山,一步一脚印,一步一收获。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心理课堂的“登山型”教学法,认为课前应该根据学生需求提炼出课堂主题(登什么山),学生随后进行前置学习或活动开展,积累相应知识、情感经验;课中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在活动中进行探寻表现,梳理反思已有经验,提升强化新经验,从而形成打动心扉的感悟(如何登山);课后,学生进行反思评价,以知促行(登山收获)。在“登山型”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主题—探寻—表现”三大核心要素,展开一系列延伸课堂内外的活动。

三、“登山型”教学实践——以“转过冲突遇见爱”为例

探寻困惑解决方法有多种途径,课中可采用如下方法:导学单探讨、前置活动再思考、情景模拟、作品完成等。本课中的第一个探寻活动让学生对亲子冲突的原因有了理解,对父母的感受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父母的感受,课堂进行第二个探寻活动,即对前置活动进行再思考,即“品读爱的心声”。学生通过探寻父母真实的感受与爱,增进对父母的理解,这也是减少亲子冲突的重要方法。

1.启程

(一)登山准备——提炼主题、前置学习

1.访谈调查中探学情、明需求

心理课的教学参考书主题列举明确,但结合学校实际,课堂主题要符合学情,要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

针对登记簿中房屋所有人与土地所有人不同的情况下,要在土地使用权人协商同意的基础上,就房屋的转让共同提交不动产转移登记申请。如果房屋所有人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人的同意下进行了房屋所有权的转移,那么登记机构可以在法院的协助下,通过执行通知书为申请人办理转移登记业务。

本课教学缘起:发现学生很多困惑来源于家庭,而亲子冲突又是其中的最大困扰。中职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反抗性+情绪化,遇上父母的掌控性+焦虑化,双方因此容易发生冲突,冲突的迷雾往往掩盖了父母的爱,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为了探明学情,我对多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亲子关系情况。学生反馈“我妈妈太会管我了”“没法和我父母沟通,简直说不了话”等。随后,对全班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亲子冲突的频率、内容、解决方法。根据调查,我设计了两份前置任务,一是让学生找一张亲子合照,借此回顾以往的美好,二是完成“父母之声”采集单,从中了解到三大信息:一是哪些学生的亲子关系不是特别和谐,比如孩子不给父母填写或者父母拒写,这部分学生是重点关注对象;二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大部分父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孩子的爱,这是能触动孩子的地方;三是亲子间相互不太理解,大部分父母进行说教,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结合学情及调查,我从“亲子关系”这一大主题中提炼出课题“转过冲突遇见爱”,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缺少与父母沟通的意愿,沟而不通反而痛”的问题。

丁小慧眼见着许诺从一个爱冲动的小伙子,一点点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好男人,有他在身边,她就感到心安。原本,丁小慧以为,许诺能对她好,她就很满足了,后来,他越来越无可挑剔,她却越来越贪心。

图2 “转过冲突遇见爱”课堂教学总体思路图

前置作业帮助教师确立了课堂主题,虽然看起来繁琐复杂,但依此定下的主题符合学情,真正做到从学生需求出发。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好课像登山,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登山包括登什么山,路径由谁选择,怎么上山。孙老师认为,学习要登知识、思维、情感三座山,路径由学生选择,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1]。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要求把课程的单元放在“主题—探求—表现”的模式中加以设计,在教室中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2]

在“登山型”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合学生探究并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材料非常重要,即学生要采用适合自己的路径登山。路径选择要符合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感观体验,二是能引发学生兴趣,三是能促使经验的产生。

本课例进行了前后两次课堂尝试。第一次采用的是电影中一对父女冲突的片段,该片段是基于孩子恋爱而引发的矛盾,情节生动,但学生探讨不深入。经反思,恋爱可能不是学生亲子冲突的普遍问题,我又找来学生,询问学生最常见的冲突情境以及发生过程。学生描述完之后,我决定让学生拍摄所描述的情境,这恰好能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视频拍摄制作与专业紧密结合,于是一段关于孩子玩游戏而引发母子言语冲突的情境短片《周六的傍晚》诞生了。

(二)登山过程——探寻表现、经验梳理

课中实践环节,围绕“探究—经验—表现”核心要素,采用“启程—领略—回顾”之形象的登山环节,完成“登山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课例选自第五单元“家庭社会中的我”中“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一课,本课学情把握及学以致用非常重要,所以适合采用“登山型”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启程即好的导入。采用“亲子合影猜一猜”有效激发课堂兴趣,结合青春期现实,提出心理冲突,从而引出课堂主题。

2.领略

(1)识困惑、析原因

导入后,播放视频《周六的傍晚》,呈现母子言语冲突。课堂内的探寻活动借助导学单工具来实现。导学单的三个问题围绕探究亲子冲突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及父母的内心感受与需求。完成学习单时,一定要享受“安静”。我让学生仔细思考学习单上的问题,写下关键词后再分享,由于问题思考留有时间,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我来总结下刚刚几位同学所说的”,该生将同学的回答串成了一条线,在课堂上展现了自我分析与概括的水平。

师:这些解决办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考虑了哪些因素?

(2)呈表现、找方法

教学法是为辅导理念服务的,并非所有的心理课都适合采用“登山型”教学法。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为例,每一主题可采用的主要教学法如下,具体到每一课因地制宜。

课堂的第三个探寻活动是情景模拟,学生先小组分享已有经验,随后自主扮演父母与儿女。在对话中模拟解决冲突,从而获取更多有效经验。学生兴趣浓厚,但也存在问题,即学生会按照他们既有的模式去扮演,无法将父母的感受带入。所以教师要发挥登山过程中的“导游”作用,引导学生角色模拟时带入父母的感受与需求。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也不要强求,“登山”到哪一步,由学生自主决定。

在该人行天桥各个钢桁架梁的两端位置,在桁架支座节点的下方,均需要设置一个支座结。每片主桁两端设球型钢支座,全桥共设固定支座【QZ2500GD】1个,横桥向活动支座【QZ2500DX】1个,顺桥向活动支座【QZ2500DX】1个,双向活动支座【QZ2500SX】1个。

(3)获新知、明行动

探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得以呈现,二是通过对话反思激发新经验。犹如登山,一方面运用已有经验完成挑战,另一方面从再一次的登山经历中获取新的成长经验。课堂根据学生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对亲子冲突解决的态度、解决策略(道歉、顺其自然、改正自己的行为等)进行梳理。

应以水源涵养为中心,加大农村污水、垃圾等污染源治理力度,清理地下水源涵养区周边生活及建筑垃圾排放点,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力度;封闭现有渗沟、渗井、渗坑、裂隙等地下排污口;处理养殖业污水,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加强化肥与农药管理,强化农业面源防治。以低耗水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强化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功能。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高地表径流调蓄入渗能力,有效补给地下水。

图3 父母之声采集单

师:刚刚所展现的亲子冲突解决的办法中,有哪些是可以互相参考的?

生1:顺其自然就好了。

生2:答应父母少玩游戏。

这些都是学生的原有经验,需要引导其认识到经验中所包含的策略,以及策略的可修正之处。

导学单是“登山型”教学的探究工具,如同登山工具。要考虑几个问题:①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②“享受”学习单,学生在学习单上的探究需要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享受安静,这是登山型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表现,要给予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与机会;③对话学习,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要引导学生安静倾听,随时补充,适时融入教学设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生1:换位思考。

生2:体谅父母,考虑了父母的感受。

师:这的确是值得肯定的地方,能让父母感到欣慰,那下次这种类似冲突还会出现吗?

制定《黄委施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所需的制度体系、指标准体系、执行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肯定会”,很多学生喊道。“为什么?”这下学生陷入了沉思,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冲突解决办法中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表达自我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通过师生对话,学生梳理了原有的经验,也知道了改善之处。随后学习微课《非暴力沟通》,了解“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沟通四步骤,获取新经验。

3.回顾

利用专业优势,打造专业技能型学生“品牌”社团。此类社团活动是鼓励第二专业学习的良好平台,社团指导教师可利用社团活动平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公选课,开展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在社团内学习、活动,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从而拓宽知识面。老师可通过此平台,打破专业进行选拔,物色更多优秀的技能竞赛潜在选手,并能够促进同专业间学生、老师的交流。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应走出校园,立足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及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服务社会、服务社区,解决当地社区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区校和谐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心理课堂需进一步融于专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同时要在学习准备、情境创设等各方面激发起学生更深刻的体验,促使其走向行动、指导生活,实现有价值的学习。从课堂设计来看,心理课要从现实问题及心理需求出发,建设润泽课堂,通过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面对困惑、表达经验、达成感悟,从而激发个体改善自己、提升自我的行为;同时,教法策略的选择应注重“以人为本,遵循个体发展”原则,致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完满人格。因此,基于佐藤学教授的“登山型”理念提出的“登山型”教学,是对心理课堂教学的精心探索。

(三)登山收获——评价反思、以知促行

本课前后两次试课,分别有专家、同行及学生做了评价。第一次教学,专家认为情境教学及提问教学符合学生实情,能引发兴趣,但提问割裂,课堂无法达成行云流水;同行认为课堂对每一位学生都做到了尊重,但课堂操作的情境表演部分,没有将探索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导致课堂后半部分有些混乱。第二次课堂将上述问题进行改进,专家及同行评价课堂流畅、充分尊重学情,学生通过QQ留言、生命教育信息化平台、“成长脚印”纸质记录反馈课堂收获。

学生评价一:这节心理课让我受益匪浅,家庭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这节课教会我若是不想发生冲突,就一定要理解对方,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心平气和地交流。

学生评价二:我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从小时候到现在,其实都没有太多,更多的交流都是在争吵中完成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交流,我想我的爸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和我交流,和他们的每次对话,都不会超过五分钟,我想是我的方式有问题吧。今天的课真的让我感受很深,我明白了该怎么和父母沟通,也明白了要多和父母交流,多关心他们的感受。

简化代表库通过选择经酶切处理后的一些片段,完成对基因组的简化处理.当前不同个体保留的酶切片段存在差异,然而将全部个体保留的片段结合在一起,即可完成对基因组的覆盖,在此基础上完成测序,同时对分子标记进行开发.目前,主要有简化代表库测序(reduced-representation libraries,RRLs)和简化多态序列复杂度测序(complexity reduction of polymorphic sequences,CRoPS).

学生实践反馈一:上周心理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如何与父母沟通,有更好的聊天方法。双休日尝试了一次,果然好用,很感谢童老师的这个课,让我与父母之间的间隔变小了。

分娩后产妇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孩子的安全和喂养方面,听到孩子哭声,看到婴儿正常的生理改变,都可能引起产妇精神紧张、焦虑。有些产妇因生女孩而情绪不安、伤心,从而导致产后出血;有些产妇分娩后由于精神过度兴奋而不眠。总体来讲,孕产妇心理特征综合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怀疑、烦躁不安、依赖无主、诸者兼备。

在现今的教学当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也应该及时适应自身的身份转变,做好引导者的任务。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放心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教师不应该在讲授的过程中将知识分析的过于透彻,而是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开始的引导与结束时的总结上,中间的过程部分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成长。而且教师讲授的过于透彻会助长学生的惰性,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依赖性,渐渐的便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来可以说教师间接性的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放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走向错误的方向时及时予以矫正便可以了。

学生实践反馈二:童老师的课让我的生活改变受益,也让我的形象有所变化。在童老师的课上,有以前上课较少呈现的实践,这让我对上课的兴趣有所变化,这堂课我听得津津有味。

心理课的价值在于通过认知、情感的转变最终促成有效行动。学生感悟体现了本课的价值,但有效改变都贵在持续的行动。课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采用非暴力沟通模式与父母沟通,强化了经验。

图4 导学单

可见,课堂延伸至课后,将心动转换为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心育课堂的价值。

四、“登山型”教学法的思考与展望

与以往课堂中采用的其他教学法相比,“登山型”教学法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主题确定科学化

主题的确定遵循路线:困惑—需求—凝练,具体而言,从教学辅导实践中、访谈中、心理测试或者问卷调查中了解学生的困惑,探明学生的需求,随后凝练出课堂主题。

(二)探寻路径融专业

参考本课例,紧密结合数媒专业学生的特色,活动手段数字媒体化。比如,素材准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由学生进行拍摄;前置活动采用专业课使用的方式,由学生将亲子照片美化;课堂学习以专业学生感兴趣的微课方式呈现。

(三)表现方式行动化

学生通过延伸课内外的一系列探究,以作品制作、情境表演、汇报展示等各种方式来表现成果、实现成长,其中最好的表现方式是行动中见实效,有效实践促进心理课实现“心动到行动”。

(四)经验学习明朗化

经验的学习过程:探寻—反思—梳理—获取—强化。课前,学生通过主题准备,储备相应的知识情感经验;课中通过对话反思原有经验,通过探寻活动梳理相关经验,通过信息化学习获取新经验,课后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新经验。

“登山型”教学法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还没有找到比较统一的课堂操作模式,探究活动的种类不够丰富,学生表现形式也有待拓展。这些将会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尝试得到进一步提升。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是组织高效率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大、工期长、工序复杂、任务重、参与单位多等,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X):4-7.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屠琰.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6):17-19.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5-0031-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杭州,31002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标签:;  ;  ;  ;  ;  

“登山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心理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