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类中四个类的异构活动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对同一类中四个类的异构活动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四节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学期初晋江市举行了泉州市级教坛新秀的开课展示活动,活动要求教坛新秀异校借班上课,同时要求该校的一位老师与教坛新秀同上一节相同内容的课,以此来活跃晋江市的教研气氛,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晋江市的这种活动形式实际上是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我去年有幸也被评为泉州市级的教坛新秀,因此也参加了本次的同课异构活动。我被安排到我市的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上课,授课内容是高中新课程《政治生活》模块“我国的宗教政策”。该校的施老师也在其任教的班级开了此课。这次活动后,我又回到自己学校在不同班级上了两节相同内容但设计又有所不同的课。对于这四节课,我感触良多,特别是对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四节同课异构课的教学情况简介

1.施老师授课的教学情况。

施老师没有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他首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并且设计一条泉州市宗教朝圣一日游的旅游路线。而后,施老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让不同学生充当导游的角色,介绍泉州市宗教朝圣一日游的路线安排,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了有关宗教的12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由于问题多,讨论热烈,且讨论的问题偏离了既定的方向,施老师的课最后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2.我在异校借班授课的教学情况。

我在上课之前,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陈晓旭去世和有关梵蒂冈的视频、晋江市相关宗教图片以及前不久《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访谈文字记录,由此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且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形成认识——教师总结。创设的情境以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为主。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还从我的名字开始说起,引出宗教的相关问题。而后让他们从身边的宗教说起,试图通过贴近生活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后来进行了“小调查”“评一评”、“议一议”以及模拟“焦点访谈”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特别是在“焦点访谈”环节,我根据《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叶小文的问题,采取角色变换的策略,让学生当宗教事务局局长,通过讨论后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我把复印的采访记录分发给每个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在此环节上花了很多时间。结果由于授课知识容量多,加上借班上课,师生感情缺乏,课堂气氛不融洽,我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鼓励他们协作讨论和积极回答问题上,最后本节课也没有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我在本校授课的第一节课教学情况。

回到我自己的学校,我还是按照我之前的教学设计给我的一个班级上了同一内容的课。本节课最后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感觉上课时间方面还是比较紧张。不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比异校借班上课时有很大的提高,讨论问题也较为热烈。但是,学生课后反映讨论时间比较短,讨论还不是很充分,我就结束了讨论。另外,分发的《南方周末》访谈记录阅读量大,无法在短时间内细读。

4.我在本校授课的第二节课教学情况。

这次我在本校的另一个班上课,改变了教学设计,只发给他们关于《南方周末》对叶小文的访谈记录材料,放弃多媒体辅助教学,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和学习问题,充分利用这份访谈记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把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请进”课堂。这次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教学时间足,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也比较充裕,讨论也很热烈和到位,我自己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教学常态课。

二、对四节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

1.师生情感投入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由于本次活动中有异校借班上课,因此我对学生几乎无所了解,只知道学校大概的生源质量情况。虽然充满挑战,但是之前我还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设计充满信心,自信能够与学生配合好,上好整堂课。可惜的是,即使让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试图去拉近学生的距离,培养同学生之间的感情,最终还是失败。而施老师借东道主之优势,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良好,整堂课气氛与我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让我想到了师生情感在课堂教学的巨大作用,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也许我的情感投入在当时还是不足,毕竟陌生的学生对我来说还是隔着一堵墙。师生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堂课就能感情深厚的。然而当我回到本校用相同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师生之间互动有序而又不拘束。虽说从生源质量来说,我校的学生比较优秀,但根本上还是师生之间的那股情感在起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真诚待人。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而师生经常性的情感互动则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日久而弥坚,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也给课堂带来效益,正所谓:情感互动,教学相长。

2.讨论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滥用。

讨论是组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策略。自从新课程开始后,讨论似乎已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而,教师滥用讨论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四节课都有讨论,可是讨论的实效不是很高。施老师让学生自主提出12个讨论问题,并选择了其中的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发现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虽然热闹异常,但是教师并没有注意引导到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上,泛泛而谈,讨论偏离了轨道,教师发现此问题后,要及时收回来,已经来不及了。虽然现在强调课堂生成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生成的精彩不是放纵,而应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做到收放自如。我异校借班上课的那节课,也采用了讨论形式,但是由于师生情感投入问题直接影响了讨论的效果,即使是在本校采取相同教学设计的那堂课,也由于自己设计的讨论问题多,受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制约,讨论就像走过场一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是一种滥用。再者,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讨论的问题是否有效也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无效的问题讨论也是一种滥用行为。如共产党员能否信教,为什么?这类的讨论问题就是一种有效的讨论问题,它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而像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哪些问题?这类问题是封闭型的问题,不需要讨论,只需要了解,不能引起学生思维间的碰撞,调动不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3.丰富和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学实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过程要注意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因此在本次教坛新秀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和施老师都非常注意开发和利用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开发过程中,我和施老师都注重课程资源的本土化特色。泉州市存在着多种宗教,享有“宗教圣地”“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施老师课前便要求学生设计一条泉州宗教朝圣的旅游路线,让学生主动去搜集泉州相关的宗教文化信息。我则是把我的名字与宗教挂钩,把姓名当作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同时我也很重视本土特色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把位于晋江的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介绍给同学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另外,我还注意网络、报刊等其他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今年三月份,《南方周末》记者访问了我国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同志,访问的标题是《如何破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的难题》。访问的内容包括了我国在宗教方面的各种政策,而且叶小文的回答不是纯理论性的,而是结合实际,举了许多例子,有力地阐述了我国的宗教政策。看到这个材料,我异常兴奋,这不就是非常实用的课程资源吗?难道我们一个普通的中学政治教师,会比国家宗教事务局长对宗教政策的阐述更有说服力吗?我把这个访谈创设成“焦点访谈”的情景,并让学生当一回国家宗教事务局长来解答我国宗教政策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后来我干脆改变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在本校的另外一个班级进行授课。我以这份材料为主要依托,并且集中几个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效果非常不错。可见,丰富又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重视学生时政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所以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感觉了无兴趣,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课脱离了生活实际。其实经过调查,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他们普遍要求教师多介绍一些时政知识,并且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近几年高考中,以时政材料为背景,结合专业知识创设问题,也要求学生懂得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信息。在本校授课的第二节课中,我把《南方周末》的这份访谈记录印发给学生,里面涉及的宗教政策问题多,信息量大。如访谈涉及到了宗教存在的根源以及我国宗教的特点,西藏问题、梵蒂冈问题、美国干涉我国宗教问题以及宗教在和谐社会的作用等等。叶小文局长的回答层次分明,又注重事例分析。我便采取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这份材料,通过阅读,分析如何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有人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学生时政材料阅读能力低责任在于语文教师。实际上,每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材料可供学生阅读,都有义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妨多搜集一些时政材料给学生,也可让学生自己搜集,组织他们进行阅读、分析和交流各自观点,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以上反思只是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而课堂教学实际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我们教师整合课堂和课外的各个要素,以期达到教学实效的最大化。

标签:;  ;  ;  ;  

对同一类中四个类的异构活动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