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一)_幼儿心理论文

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一)_幼儿心理论文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题内涵

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这是当代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

有效的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有正确和适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幼儿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内容的呈现,不但要有利于“教”,而且要有利于“学”,要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幼儿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同时,要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而是艺术地捕捉各种偶然的、生长性的因素,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2)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线索分明。要围绕教学目标,拎起教学线索,教学思路逐步展开:或层层推进,或步步深入;或由具体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具体;或浅者深之,或深者浅之;轨迹清楚,轮廓分明,教学流程清晰。幼儿学起来心中明白,教学才能有效。(3)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要科学地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幼儿感到这个活动的话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4)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师生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既有教法,更重学法。要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生活材料和活动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以获得学习的发展。(5)师幼、幼幼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过程要体现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师与每个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6)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做好教学调控。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和评价,在开放系统中,做好教学调控。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条。要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与评析

一、幼儿已有经验与有效教学

场景1:小班幼儿对老母鸡的叫声非常熟悉,一说到母鸡,他们便会自发地叫出“咯嗒咯嗒,咯咯嗒”。可是,我们的教师却花一个课时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重点训练幼儿对母鸡叫声的掌握。

场景2:三四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有关“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的生活经验。可是,大班故事“甜鼠”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不引导幼儿说说自身对药——苦、醋——酸、辣椒——辣、糖——甜的体验,而是用教的方法,教给幼儿这方面的知识。

场景3:小中班的幼儿都知道怎样说“悄悄话”,可大班音乐活动“悄悄话”,教师却花了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多次反复地演练两个人说悄悄话的形态,结果幼儿不听指令,故意捣乱。

场景4:本班幼儿对玩球的各种技能已掌握得很好,在体育活动玩球课中,教师却从单手拍、双手拍、二人对拍、转身拍……等进行一个个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如何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唤醒、启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怎样做才能达到呢?其核心是“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否则将徒劳无益。

二、教学内涵的把握与有效教学

场景1:大班散文诗“画房子”,“用绿色的笔画一个碧水荡漾的池塘送给青蛙作房子,用蓝色的笔画一片蓝色的天空送给星星作房子……”有的教师只从表象的“用什么笔画什么送给谁作房子”去分析、理解原诗,而未能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即引导幼儿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思考、联想。于是仿编时,幼儿说的都是“我用绿色的笔画绿房子送给小羊”,“我用蓝色的笔画蓝房子送给小兔”……

场景2:中班童话“好朋友”: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之间不仅是经常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有的教师只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幼儿思维单一,不少幼儿答: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即“是什么的知识”,很少考虑教材自身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做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诀窍与技能。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

三、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有效教学

案例 画符号记录

中班科学“有趣的转动”,老师请幼儿参观玩具超市后,预测超市里摆放的玩具是否会转动:“请你把你认为会转的和不会转的玩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画在(指记录单)第一排有眼睛的格子里。”结果,幼儿画的记录符号五花八门:有用蝴蝶结表示会转,花儿表示不会转;有用花表示会转,小草表示不会转;有用树表示会转,月亮表示不会转;有的甚至画了太阳、白云、小鸟三种符号在记录单上;有一女孩先用“√”表示会转,用“×”表示不会转,但一看旁边的孩子都在画不同的符号,随即将“√”、“×”符号改为小草和花朵……由于孩子们热衷于画不同的符号,而忘记了活动的任务,当老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好多孩子画好后自己也说不清楚画中所表示的是会转还是不会转。

教师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并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种既方便而又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符号”。但是,由于该要求不贴近中班孩子的实际且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本来一二分钟就完成的预测,却花了十多分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验证预测结果时由于记录不一致幼儿难以比较说明自己原先的猜测与实际探究的结果是否一致。

像这样的“探索记录”——教师给予的不恰当任务,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价值,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四、活动的操作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 装饰面具

大班美工——用各种材料装饰面具。提供人手纸袋一个,各种废旧材料若干(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皱纸等)。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绍了制作的材料,简单交代一下操作要求,便以“做得不一样”请幼儿用桌子上的材料制作面具。可能是教师想让幼儿自己作主,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所以对如材料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独特构图等的要求,一概没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快的,装饰的材料多一些,慢的则少一些。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随意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在边思考边操作。

主动学习意为积极主动而又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样只动手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无疑是无助的。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却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它们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少,一个教学活动下来老师非常辛苦,而幼儿在操作老师花大量时间准备的材料时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却值得怀疑。

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或让幼儿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不适当地强调幼儿的自主将会使教育失去有效性。

五、真实的兴趣与有效教学

案例1 猜一猜

场景1: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老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可是,当老师揭开谜底(打开礼物)时,随着一声长叹“唉……”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变得没精打采了。

场景2:大班语言“小兔的鞋子”,活动一开始,老师便出示一个漂亮的盒子:“猜猜,这里面会是什么呢?”幼儿胡乱瞎猜:娃娃、水果、巧克力、玩具、奥特曼……最后,在幼儿充满探询的目光下,老师从盒子里拿出一双红皮鞋,提示课题。

讲述中,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幼儿猜猜:“谁在哭?”幼儿:树宝宝、大灰狼、小鸟、气球、太阳、小草……,结果,老师出示卡片“蚂蚁”,告诉幼儿“是蚂蚁在哭”。

场景3:中班语言“微笑”,导入课题:“今天,有一些好朋友要到我们班来看望小朋友,你们高兴吗?那你猜猜会是哪些朋友来看望我们?”

场景4:大班语言“小兔的鞋子”,活动一开始,老师边哼音乐边出示卡片“小兔”一蹦一跳的:“猜一猜,小兔为什么会这样开心?”幼儿:“采了一个大蘑菇”、“要去参加舞会表演”、“今天过生日”、“帮助别人做了好事”……

场景5:大班语言“点子公司”,老师:“小刺猬做了许多鞋子,可是没人来买,仓库里的鞋子越积越多,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喜爱他的鞋来买他的鞋子呢?小狐狸微微一笑,马上就想出个好办法。你们猜猜,小狐狸可能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幼儿:“叫卖”、“发广告纸”、“挂牌子做广告”、“买鞋子送礼物”、“买一送一”、“在鞋子上装上花,使它漂亮些”、“在电视上做广告”、“服务态度好一点,坏了可以换新的”……

类似场景1、2、3中的情形“猜一猜”,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像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无需动脑的猜测,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是时间的隐性浪费。而场景4、5中的“猜一猜”,是让幼儿依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如“小兔——高兴”、“鞋子积压——推销出去”,围绕主题(问题)展开。这样,给幼儿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的猜测,不仅能调动或支持幼儿的已有经验参与学习,有效地促进幼儿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了有效的铺垫,这才能激发幼儿真实的活动兴趣。

案例2 海底世界

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

场景1:丁丁三下五除二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弄弄。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丁丁就画了三五条线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于是,老师说:“丁丁,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丁丁却没听见似的就是不再作画。

场景2:冬冬只画了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看见了:“冬冬,把鱼妈妈也画上吧。”冬冬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直至活动结束,丁丁和冬冬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绘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激发幼儿再创作的兴趣,充分唤醒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渗透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教师在发现幼儿绘画中存在的问题时,要注意用得当的启发性语言,随时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运用已有的相关技能,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要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操作活动中遇到的技能障碍。

如场景1,假如老师这样指点:“丁丁,你(丁丁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图案可真好看呀,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一定会游得更开心的。”利用具体的凭借物,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一时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意识。

如场景2,假如老师这样引导:“冬冬,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冬冬可在小鱼中间叠画一条大鱼,同时,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用粗黑线,或用颜色)。这样,画面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也可粗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种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有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相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率。

标签:;  

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一)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