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整复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书兰 朱咏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科;山东青岛266001)

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对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治疗进行全面分析。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牙冠修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行牙周整复术,并对比不同方案的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14%,与此同时,在牙龈萎缩的比例分析上,观察组占比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1%,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为74.28%,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在临床治疗上效果显著,能够解决牙龈高度不协调,牙齿被动萌出不全的问题,从而改善患者牙周的美观性,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牙龈萎缩问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牙周整复手术;口腔修复;临床

口腔修复属于口腔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主要是通过符合口腔生理和生物力学的方式对口腔内及颌面的创伤、残缺进行全面修复。与此同时,口腔修复可改善牙错位、牙槽峭形态改变等问题,并为患者提供较为美观的牙周治疗,减少牙龈萎缩。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口腔修复要求不仅局限于咀嚼功能的恢复,逐渐对美观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口腔修复效果,采用牙周整复术,对牙龈、牙槽嵴进行修复,从而实现牙周修复、改善外观等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年龄在2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10.3)岁,其中,存在个别前牙牙错位51例,牙槽嵴缺损导致牙龈颈缘不协调19例。与此同时,排除了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以及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复杂等情况,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口腔环境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术前的常规询问和检查,具体包括既往病史的询问以及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检查。

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修复术,即牙冠修复术。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修复口腔前行牙周整复术。如果患者牙颈缘偏低,则实施牙周修复术时,还要修整牙槽嵴和牙龈。在治疗期间,先把待切除的牙龈形态和长度予以标记,然后将标记的牙龈用高频电刀切除,随后对牙颈缘和牙槽嵴后,用涡轮钻加以调整,并制作临时冠。确保金属烤瓷间距在修整期间保持3mm左右,然后将相应的牙槽嵴用涡轮钻去除,平整和修复牙龈根面。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刮除牙周膜纤维,然后冲洗患者口腔患处。缝合和复位牙龈,然后给予牙周塞治剂,7d后拆线。在此过程中,嘱咐患者实施口腔含漱液漱口,3次/d,确保口腔保持清洁状态。拆线后4~6周,予以患者行冠修复术,而且还要调整牙颈缘部,这样可使患牙外观得到改变。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14%,与此同时,在牙龈萎缩的比例分析上,观察组占比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1%,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在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为74.28%,两组差异显著,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对比分析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临床口腔修复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功能性修复、治疗性修复和美学修复,其中,功能性修复主要指对牙列确实、损伤进行改善;治疗性修复则是对牙周疾病的矫正;美学修复则是对畸形牙的调整。而口腔修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继而会导致临床治疗效果的下降,特别是个别牙错位、牙槽嵴缺损问题,在口腔修复后期常出现牙龈萎缩等并发症,对患者而言,严重影响其牙周美观,甚至需要二次修复,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度和经济压力,治疗满意度下降。因此,在口腔修复前,通常需要进行牙周整复手术,从而促使口腔的美观,改善牙龋形态。据相关资料表明,在修复前存在不同牙周疾病的患者,术后修复理想度较低,且主要表现为外观缺乏美观性、修复光洁度低,占比高达80%以上,解决牙周病对口腔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牙周整复术需要采用高频电刀进行牙龋切除,在治疗上具有形态美观、创伤小、疼痛度低、出血少的优势。与此同时,在手术过程中,以修整牙槽嵴和牙颈缘作为临时冠时,需要特别注意牙槽嵴的高度和距离,即需要与修复冠边缘保持3mm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距离能够有效的保证生物学宽度的需要,并有助于控制牙周炎,促使牙龋退缩程度减少,并保持龈缘与相邻龈缘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修复后的冠边缘在长期状态下可保持稳定的形态,且在牙周整复术后的5周左右进行口腔修复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采用口腔修复牙周整复术在临床治疗上效果显著,能够解决牙龈高度不协调,牙齿被动萌出不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牙周的美观性,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牙龈萎缩问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瑞莉. 牙周整复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实践,2016,25(03):181-182.

[2] 晏勇,罗琨,廖国文. 牙周整复术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6,22(09):89-90.

论文作者:陈书兰 朱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  ;  ;  ;  ;  ;  ;  ;  

牙周整复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书兰 朱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