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具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悖论_学术搜索引擎论文

网络工具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悖论_学术搜索引擎论文

网络工具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网络工具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网络工具的特殊作用

当今互联网以开放、共享、多向、交互为特点,向全球各个角落以几何级数扩张,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重塑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形态。① 与此相应,网络资源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不光是那些用于商业、娱乐、新闻用途的资源,而且包括学术界使用的专业资源也纷纷放在了网上,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学术研究。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术作品下面嵌上了网址作为注解,这一方面表明网络学术资源在网络上已经逐渐开始普及,另一方面则表明运用网络学术资源已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并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来源之一。

中国学术界虽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参考了大量网络学术资源,并广泛使用因特网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但是专门论述网络工具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利与好、罪与罚”的文章却几乎没有。一方面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充分认识和广泛使用因特网工具,另一方面对相关的因特网工具的方法和理论的探讨却没有发展起来,成为一块亟需补充的空白。换言之,我们对于因特网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没有做充分的、一分为二的分析,也没有对其更为专业的用途做一广泛的探讨与宣传。而在西方学术界,情况正好相反。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在《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杂志上,一些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网络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并作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他们认为因特网工具是二十一世纪学术界的重大革新,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理论上的探究。② 又比如在历史学研究领域,借助网络研究历史几乎成为一门显学,在西方学术界已引起很大反响。③ 至于他们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更为专业的问题的探讨则是更加的多样化和富有内容。

网络工具之所以受到青睐,除了它方便、易得、不受地域限制外,最重要的是它的数字化的特点:异常方便,拣选、整合、排序、归类等以前需要很长时间完成的复杂繁琐的过程,现在是弹指间即可完成。而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整理,或者在整理前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在整理后又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开始解决问题。我们暂且不说对一个问题有疑问只要求助搜索引擎工具,就可能知道远远超过我们预期的资源,就是运用光盘检索工具来进行研究时,也会在很多时候发现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我们手工集卡片、整信息时很难发现的。④

在国外,对网络资源运用于各种学科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在国外学者看来,当今时代的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应该掌握一系列使用软硬件的技能,并具备驾驭、利用相关媒体资源的能力。⑤ 就像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员必须学会在实验室熟练操作使用各种仪器一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学会使用一种基本的仪器——电脑。无论中国学术界还是外国学术界,在对待科研问题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想法是一致的。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大家提供必要的信息来顺利掌握一些把网络运用于科研的方法。但我必须指出的是,把软件、硬件使用方法等所有手段都介绍进来显然是不现实的,我只能拣选其中一部分介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这对于一个生手和老手而言都是肯定愿意学习和探讨的。

二 网络工具研究社会科学的一般流程

那么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呢?这种探讨国内还没有专门涉及,当然,国外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有不少。在此笔者经过思考和整理,充分参考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些研究方法,并结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拟出了一个适合中国学者研究的方法流程,与研究者们共享。该流程参见下表。

1.寻找国内外有关借助网络研究的

个案参考:“如何用因特网进行历史研究和

方法的资料,了解相关要求,为以后 写作”,http://www2.austin.cc.tx.us/history/

借助网络研究打下基础。inres00title.html。

中文引擎

百度、雅虎中文

2.了解和掌握该选题的相关背景和

利用搜索引擎 外文引擎

Ask、google

信息,可利用搜索引擎和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

网。对于不清楚的词汇和语法,可以 百科全书网 不列颠百科全书网

使用词典网。 汉语词典网

词典网 汉英双语词典网

英语词典网

(1)各图书馆的OPAC

3.了解相关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状

(2)联合目录Worldcat

况或者获取相关的著作,利用网上(3)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门户Dportal

联机书目检索和书评网等。 (4)比较权威的在版书目网

(5)各种大型综合和专业网上书店

借 (6)各种新组建的专业虚拟图书馆

助 (7)各种权威的书评网

网 (1)中国期刊网论文库

络4.如若进一步进行了解和考察国内

(2)万方数字化期刊子系统

工外相关的动态和研究状况,可检索(3)金报兴图等各种报纸全文和索引

具各种专业数据库,主要是各大专院(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论文库

来校或研究机构的特殊数据库,进行(5)UMI论文库

研深入调查和收集资料。 (6)DIALOG等联机系统论文库

究 (7)OCLC论文库

一 (8)EBSCO论文库

个 (9)Justor论文库等

课 (1)CALIS会议论文库

题5.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与国内外学者 (2)万方会议论文库

的的互动与交流。并注意获取一些会(3)OCLC会议论文库

过议论文,查找会议论文引文索引。(4)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

程 (5)Forthcoming Conference等

和 (1)CALLS学位论文库

方6.搜集相关的学位论文库,尤其是未 (2)万方学位论文库

法出版的博士、硕士论文库,作为自己 (3)中国期刊网学位论文库

课题的进一步参照和补充。 (4)国内外各图书馆自行组建的特色论文库

(5)PQDD学位论文库

(1)与课题相关的各种国际组织网站

7.对于研究一个现实问题来说,还要 (2)美国、欧盟等国和地区的政府和官方网站

充分掌握其他公共资源,对自己的(3)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

课题不断更新和论证。 (4)各专业学会、协会网站

(5)各研究院、所网站

(6)各种个人主页资源等

8.在文章撰写和完成之际,还要获取 要跟踪和掌握一个新闻组难度很大,这就需

相关专业新闻组、年鉴,进行广泛的 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也要充分掌握好外

交流。另外,还要订阅新闻组文章和 语,以便于与外国学者进行交流。

邮递列表,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

当然,单纯参照上述流程很难把文章写好,因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如何成文,如何选取资料,如何论证,如何通过在线交流进行验收等等,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运用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同时,该图表没有提及一些需要扩展的功能,比如在OPAC(公共目录查询)上查到东西,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去借取;一些比较专业的学科还建有专业的网站;在专业课题研究上,还有很多专业数据库和数据统计等等,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总之,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必然有很多东西需要补充,但作为运用网络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和意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三 借助网络研究社会科学的精髓

上文介绍了借助网络工具研究一个课题的方法和流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会涉及很多技巧性的问题,需要大家随机应变。另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工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偏好,因此,对于借助网络进行研究在方法上不能强求一致,而是应该鼓励创新和发掘新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繁荣学术研究。下面总结的是笔者在网络工具运用方面的一些心得。首先,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寻找一切资料的最基本手段;收集整理一些专业数据库和专业网站则依赖于学者们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不断寻找和积累;运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则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需要学者们不断熟悉和适应。

(一)熟练使用搜索引擎

1.公共搜索引擎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搜索引擎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认识一个问题的窗口,或者说是我们的老师和咨询师。外国有一个著名的ask网站,如果你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用逻辑语言进行提问。比如你可输入:" I want to know how to study history by internet" ,它就会在检索结果中给你列举出一大串相关的答案。中国的百度搜索引擎可以进行实时性提问。关于百度的搜索功能已经有人出版了一本专著,专门论述有关百度的搜索技巧,⑥ 其功能已经大到出乎人预料的程度。而把国内外实时性提问结合得比较好的是Google和雅虎。

2.专业搜索引擎

公共搜索引擎并不是万能的,它们搜索的信息非常庞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重复率也过高,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出最专业和精确的答案,严重影响到对问题认识的深度,这时候就要借助一些专业网络搜索引擎来解决。

专业搜索引擎以其搜索结果精确、信息质量高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中国国内引进的高等教育文献保证系统(CALIS),就集合了强大的信息检索和信息提供的功能。在学术研究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社会科学信息网关,它是专门在网络上提供社会科学信息资源专业服务的英文网站。⑦ 该网站分类非常齐全,设有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律、教育等各个专业,并提供专业搜索。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专门辟有“欧洲研究”这个类目,类目下面又有各个欧洲国家和地区的详细分类,内容非常翔实。

(二)掌握一些对研究有用的专业数据库

学术研究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为,单纯从公共网上获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更专业的数据库资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建立专业数据库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方便了我们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期刊网,内容非常专业化,检索功能和结果排列也很科学化。国家图书馆的Dportal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样也很大,它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库进行灵活的信息获取服务。目前,专业数据库包括的门类比较多,视社会科学研究学科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对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下列数据库就值得推荐:(1)中国期刊网论文库;(2)读秀图书搜索;(3)金报兴图等各种报纸全文和索引库;(4)UMI论文库;(5)DIALOG等联机系统论文库;(6)OCLC论文库;(7)EBSCO论文库;(8)Jstor论文库等。另外还有更专业的数据统计库、年鉴库、图表库等等。不同的专业背景需要掌握不同的库别。

(三)利用网络从事学术交流是网络工具最值得称道的贡献⑧

这不仅是我的观点,西方学术界也是这样认为的。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无外乎通过下列几种途径实现:收发电子邮件、登陆网上论坛、预定邮递列表、新闻组等。一般来说,收发邮件和登陆论坛大家都比较熟悉,也是一种比较惯用的交流方式,运用起来也是十分的方便。但它们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收发电子邮件的前提是必须熟悉交往方,限制了学术交往范围的扩展。而论坛现在还极不规范,因此我特别建议预定邮递列表和新闻组,这是一种稳定和可靠的手段。

通过上述几种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所要经历的重要步骤几乎都可以在一台机器上、一个互联网接口上简单完成,这大大节省了时间与体力。而且其检索功能的完备、方法的先进是学术研究的巨大推动力量和革新力量,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与此同时,网络资源在学术研究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于是在“手段革命”和“学术障碍”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

四 学术资源的不稳定性是网络工具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挑战

在数据库平台上,数据库资源方便了我们的检索,资源比较稳定,但公共数据资源就不是这样了,它对我们构成的挑战远比数据库资源的源数据检索大得多,这主要是其不稳定性所造成的学术引文时效性的短暂和规范性的缺失。

对此笔者曾认真做了一个统计调查,把《欧洲研究》杂志的文章作了一个具体时段的统计。抽取的文章是从2003年第1期到2005年第4期,共188篇文章;⑨ 使用网络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章有73篇,约占39%。其中,2003年的6期中有130处引文用网址作注;2004年的6期中共157处引文用网址作注;2005年的4期杂志中有43处引文用网址作注。这些注解中的引文有的可以通过点击作者提供的网址直接查到;有些注解提供了资料来源的门户网站,而没有给出更详细的链接,从而一开始就变成了难以寻找的链接。但笔者为他们做了后续工作,利用Google在原作者提供的门户网站中作了进一步搜索,采取的方法是:进入Google搜索引擎,采用下列格式:搜索题目site:网址。⑩ 如果没有搜到原引文证明信息已经丢失;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提供的链接根本无法链接上,是一个坏链接或错误链接。总体统计结果如下:

2003年(130个注):地址找不到的有77个(59.2%);地址不明确,但可以找到的有38个(29.2%);地址可直接找到,提供的注解有效的只有15个(11.5%)。

2004年(157个注):地址找不到的有57个(36.3%);地址不明确,但可以找到的有40个(25.4%),地址可以直接找到的有60个(38.2%)。

2005年(43个注):地址找不到的有10个(23.2%);地址不明确,但可以找到的有3个(7.0%);地址可以直接找到的有30个(69.8%)。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这些网络引文离我们的时间越近,可以找到的有效链接就越多。反之,年代越久远,网络资源的可得率就越低,有效注解就越少,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随着时间的延长网络资源越来越不稳定。(11)

实际上,网络资源讲求的是更新率,而学术研究强调的则是稳定性和前瞻性,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悖论。也许对那些研究现实问题或前瞻性问题的学者来说(比如说当前的国际问题)会非常有用,但过多使用网络最新信息就会引发对其学术严谨性的质疑,两者的矛盾似难以解决。虽然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庞大的数字化发展计划,中国的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也作了很多的努力,但这些工作的完成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这些媒介也存在着缺页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运用网络问题上,学术手段和学术严谨性的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存在。

西方学术界对这种情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笔者在与法国学者达罗兹(J.P.Daloz)交流时,他就表示从来不以网络资源作为引文的注脚,许多西方学者也坚持这种原则。目前关于网络引文问题还没有形成严格的规范和框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都没有制定统一的引文标准,都没有对引用的资源和网站进行规范性说明。比如说,在使用网络资源作为引文时,什么样的网址格式是规范和准确的,什么样的网址由于资源信息质量问题而不宜(如官方和民间网站的差别)引用,什么类型的文章不宜出现在网络引文上等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规范。笔者认为最好能够有权威机构专门列出某一领域的权威网站供专业学者参考引用,形成共识。对于此问题,中国学术界曾产生过相当大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和令人满意的结论。(12)

但笔者认为,有一点是可以充分借取的,即充分重视网络资源的工具性作用,虽然以网络资源作注不可靠,但可以把它作为寻找资源的起点,或者说作为寻找的最初手段,应进一步查实,然后在最终的源头下苦功夫。对于网络工具,千万不能一刀切。作为一种工具,它是一种巨大的革新,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引入了新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新方法带来的新的学术规范的混乱还需认真对待。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把工具和求学精神本末倒置,丧失基本的学术精神。

总之,网络数字化使我们研究视野大大扩展,检索时间大为减少,资料愈益丰富,但这些毕竟只是手段的革命,社会科学作为一门规律性的理论研究,最终还要靠人脑的分析和升华。况且,目前已经数字化的图书毕竟是少数,因此“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刻苦研究精神仍然是必须提倡的。

五 新趋势与新悖论

如果对因特网工具和社会科学研究关系的讨论就此中止,那么我们就太轻视科技发展的速度了。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界来说,Google的新发展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悖论。

Google的一个激动人心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公共信息搜索向更广泛的数据库化搜索、专业化搜索迈进,这是网络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也符合学术发展对资料的需要。

2004年,著名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启动" Google Print" 项目。Google这样介绍print计划:“Google的使命是将世界上所有信息都组织起来,但很多信息并不存在于网络上。Google Print的目标是将那些存在于书本上的内容,让你以最容易的方式看到——也就是出现在Google搜索结果中。”该项目的目标是将目前不存在于互联网上的图书资料,都放到Google的搜索页面中。

目前Google Print的BETA版已经投入使用。它将图书分成三类:公共领域的图书(已经无版权限制的书籍)、出版商提供的图书,以及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图书馆的图书。对于公共领域的图书,Google Print提供全文,以及全文的关键词检索,并给出收藏该图书的地方图书馆;对于出版商提供的图书,Google Print提供全文搜索,提供含有检索关键词的那一页和该页的下几页,而并不提供全文,同时提供书的引文信息,该书的在线购买链接,以及出版商信息;对于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图书馆的图书(未被出版商授权提供的),除提供全文的搜索外,只能提供一些含有关键词的片段,而不显示全页,此外还提供了收藏该图书的地方图书馆和其他相关信息。

Google的这个图书馆计划确实够宏伟,在Google Print里,现在已可以搜索到相当多的书了,而且在每页书中,你所搜索的关键字会被加亮显示,这既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和物力,而且方便了我们的阅读和检索,使得网络工具的作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或者用网友的话说,网络工具朝“搜集整理全世界的信息”的使命迈进了一步。

不光如此,Google称它的新服务就是要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新的Google Scholar又补充它本已十分强大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专门在学术文献(包括参考资料、毕业论文、图书、预印件、材料和科技报告等)大范围内搜索。也就是说使用Google Scholar,就可以在海量的学术出版物、专业协会、预印件资料库和各大学的收藏甚至单独的学术文集中查找您所需要的文章了。搜索的范围除了普通的网页之外,还包括了大量书籍以及独立的论文和文章。搜索结果中可以列出文章的不同版本以及被其他文章所引用的次数。Google Scholar可以过滤掉普通搜索结果中的大量垃圾信息,还可以通过引用链接方便地找到与搜索结果关联的其他相关学术资料,对于学生、学者以及其他需要经常查阅学术文章的人来说,它是再实用不过的工具了。

如果Google这种专业化程度一再得到提升,一方面解决了信息的不稳定性问题,因为最终我们参考的信息都是专业数据库,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治学思维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到底要不要去图书馆。我们的信息检索功能已经足够强大,传统图书馆只能在特色信息整合方面发挥它们的威力了,除非图书馆能够垄断更多的资源,否则开放性的资源将越来越多地被Google帝国征服,Google就将成为天下的大图书馆了,而且功能将大大超越所有的分散在各地的图书馆。

但是,Google在迈向学术资源“世界大同”的道路上,还要经过一个重要的“鬼门关”——版权问题。

Google Print包含两个子项目:Publisher Program(出版商计划)和Library Project(图书馆计划)。2004上半年Google向出版商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参与Google Print。2004年末,Google又在Google Print中增加了图书馆计划(Library Project),并宣布已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牛津大学图书馆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五大图书馆合作,将这些图书馆的全部或部分馆藏图书扫描,制成电子版供全球读者通过Google在网上阅读。但Google现在面临最为棘手的问题是,自图书馆计划宣布以来,该计划一直遭到美国内外的广泛质疑和反对,反对的焦点集中在版权问题上。2005年5月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es,AUPP)的主任皮特·吉沃勒致信Google,认为Google Print的图书馆计划侵犯了著作权法。于是,Google在2005年8月宣布暂停进行中的图书馆计划的图书扫描工作,同时要求出版商在2005年11月之前给出不可以制作电子版图书的书籍的清单,或者给出允许制作电子版图书的清单。此举引起了出版商们的更多不满,纷纷指责Google违背版权法。另外,google scholar也面临着同样的版权问题。

这又构成了互联网工具发展史上最大的悖论,如果版权和学术信息的便捷获取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那么,社会科学界只能面对这种困境各寻出路了。看来中外学术界既拥有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网络工具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悖论在较长时期内还将存在下去。

注释:

①张力、白洁:“互联网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1期。

②Charles S.White," Technology and Soci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 ,Social Education,Vol.61,1997; Todd Oppenheimer," The Computer Delusion" ,Atlantic Monthly,July 1997.中译本有(美)D·罗德里格斯和R·罗德里格斯:《怎样利用Internet写论文》,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③Andre McMichael,Michael O' Malley and Roy Rosenzweig," Historians and the Web:A Guide" ," Using a Web Browser" and " Creating Your Own Web Page" ,Perspectives,January 1996; Clayton Miles Lehmann," The House the West Built:A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by Student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s,February 1997; Charles A.D' Aniello ed.,Teaching Bibliographic Skills in History:A Sourcebook for Historians and Librarians,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3.Mr.D' Auiello还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网站:" In Search of History:An Internet Sampler" ,见http://ublib.buffalo.edu/libraries/units/Iml/Collections/histinter.html。另有一本出色的畅销书为美国历史学家所宠爱:Dennis A.Trinkle & Scott A.Merriman,The History Highway 2000:A Guide to Internet Resources,New York,M.E.Sharpe,2000。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已经多次再版。

④对于网络工具的作用,中国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针对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运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很有借鉴意义。对此我们无法作出全面的统计,仅就历史学科而言,就包括:杨天石:“走进网络时代的历史科学:网络和近现代史研究”,《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杨世文:“党史研究的现代化方法举隅”,《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陈东林:“网络数字时代的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刘作奎:“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刘作奎:“网上历史研究资源的特点和趋势考察”,《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刘作奎:“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探研——借助网络研究历史指南”,胡越主编:《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等。

⑤Anne Permaloff & Carl Grafton," 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Online Services for the New User"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27,No.2,June 1994.

⑥毕胜:《巧用百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版。

⑦http://sosig.ac.uk/.

⑧Micheal W.Giles," From Gutenburg to Gigabytes: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Cyberspac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58,No.3,Aug 1996.

⑨之所以选择《欧洲研究》杂志,是因为笔者对这一领域相对熟悉。而选择这一时间段,则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工作量相对较小,时间跨度不大,便于操作,易于以小见大;二是经过笔者探查,发现这一时间段的网络引文相对比较集中,是《欧洲研究》杂志创刊以来网络引文运用最频繁的时段,颇具样本价值。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样本统计只针对网络上的公共资源,而不包括专业数据库;

⑩比如,曾经有这样一个注:Andrea Pinna,Drafting a Civil Code for Europe:Aims and Methods,May 4,2001,SSN02,p.5,http://palissy.humana.univ-nantes.fr.输入作者提供的网址,已经检索不到这篇文章。我们通过google搜索,采取下列格式:Drafting a Civil Code for Europe site:palissy.humana.univ-nantes.fr。如可以查到,得知此文章在原网址中已保留下来,如果查不到,则可知这篇文章在此网址中已不存在。

(11)朱天慧也作了相关的实验,其考察的时间段要比笔者的长,样本选择也要比笔者丰富,但结论是一致的:网络信息资源是极不稳定和不可靠的。见朱天慧:“URLs引文:尚不可靠的网络资源”,《情报杂志》2002年第4期。

(12)对于此问题,毛寿龙曾提出这样的疑问,见毛寿龙:“网络学术资源认可问题的制度分析——学者没有共识,政府没有规定,怎么办?”,《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第12期;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卢宏:“参考文献中引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5期;丁岭:“关于参考文献中网络信息的引用”,《科技与出版》2003年第5期;李洪梅、孙绍俊:“小议网络文献作为引文”,《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4期;苏雪梅:“论网络资源成为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王恺荣:“刍论网络引文文献对评价核心期刊的影响”,《情报科学》2003年第3期;董小英、张本波、陶锦、冯安命:“中国学术界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利用及其评价”,《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10期;邓宏炎、叶娟丽:“网络参考文献初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等。

标签:;  ;  ;  ;  ;  

网络工具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悖论_学术搜索引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