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

赵秋,于敏章,冯鸿,岳云华

(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 成都)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视域,认清了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的应用型转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一平台+三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和《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成都师范学院办学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中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构建“一平台+三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①具体的情况,请参看李未明、杨绿荫、梁茂春三人合写的《中国钢琴音乐的拓荒者—新发现的早期钢琴家李树化的照片史料》一文,载《钢琴艺术》,2015年第7期。

一 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概念,是将专业化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完全整合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也是符合时代精神、顺应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实践和尝试[1]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开发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树立积极创新创业的自信心,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活动实效[2]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机制与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新号召[3]。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又是高校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型的必由之路[4]

二 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十多年来,很多高等学校在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等部门的积极引导下,逐渐开始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三是借用公共视频宣传窗口,整合辖区资源。区委政法委、区委宣传部积极协调解放碑CBD、重百、新世纪、大石化管委会等有大屏幕的单位,播放区委政法委制作的扫黑除恶专题宣传片、区公安分局短片,同时还要求有关单位协调各传媒公司在全区商用电梯、居民电梯内,投放扫黑除恶短片,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覆盖面。

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部门,缺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学生没有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场,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设备设施过于陈旧等诸多因素所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根据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二期厂房及拟建停车场规划方案,修建二期厂房后边坡需开挖,受场地用地条件限制,边坡需采用直立开挖,开挖后形成13m高(P2边坡)和7m高(P1边坡)两个工程边坡,P1工程边坡位于P2工程边坡上方,距离约22~29m。P1工程边坡开挖岩土体主要含角砾粉质粘土及回填土组成,边坡可能会沿着基覆交界面的含角砾粉质粘土中薄层灰白色夹紫红色粉质粘土剪出;P2工程开挖边坡主要由风化基岩组成,边坡会沿着层间结构面及层间错动带等软弱结构面剪出。

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甚至部分新建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完全照搬较好学校,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2.注重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质量。地方师范院校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定期选拔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聘请专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的机构,进入学校对我校教师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各类创新创业的项目申报、互联网+大赛、创青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路演进行实践指导,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质量。

(三)指导机构较单一,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在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要进一步壮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聘请优秀企业和相关行业产业的技术骨干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结构合理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首先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行动计划,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管理文件;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校、院两级的一把手工程,明确了管理主体与领导责任;三是从校、院两个层面明确了目标任务、内容措施、工作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体制机制问题,把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纳入学校对教职工绩效考核与奖励。

(一)顶层设计不科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三 地方师范院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发展路径

成都师范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计划范畴,出台了校级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管理文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校、院两级的一把手工程,从校、院两个层面明确了目标任务、管理主体、内容措施、工作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体制机制问题,并把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纳入学校对教职工绩效考核与奖励,作为对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形成了校领导、教务处、招就处、学生处以及各二级学院领导齐抓共管的协同工作模式,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平台+三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院办、宣传统战部、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招就处、学生处、科技处、财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为成员,全面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方向。如下图:

(四)实践平台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难开展

(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1.全面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抓手。坚持能力培养为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依据,认真审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新时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计划课程和项目实践结合、通识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结合的“四结合”原则,经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建构了独立的课程模块,必修学分至少12学分,选修学分至少2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课程模块有机耦合,构建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开放型、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重视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要坚持以政策驱动为导向,补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短板,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创新创业类的慕课、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和创新创业精品视频课程的开发。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学校,部分专业也可引进一批高水平学校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的慕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供在校学生自主选修。为此,地方师范院校在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必须充分挖掘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建设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结构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6]

因此结合学员需求,在现阶段科室固定时间进行英语业务学习和查房,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全科医学特点,注重诊疗过程中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选取的教学资料除传统的书面教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网络资源,根据学员英语能力因材施教,将有利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双语学习的效果。

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学校都是由学生辅导员和部分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组成。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训,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对相关创新创业政策了解的相对较少,甚至很多教师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实践经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指导水平,不能起到应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和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指导作用。

此外,安徽六国公司还因地制宜地开展好绿化美化工作。如今,粉刷一新的车间装置楼,被矮牵牛和万寿菊簇拥着、还有彩虹不时造访的弘毅楼广场,扮靓着工厂,美了员工的心情,更给客户留下了好印象。

(三)充实师资力量,健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1.整合师资队伍资源,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地方师范院校要进一步核实校内教师的专业背景,对具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和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教师进行分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选拔机制,优化创新创业教师的资源整合,积极践行以专职教师为主,以兼职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大胆聘用优秀企业和相关行业产业的技术骨干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已逐渐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中,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高等重视,但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5]。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只重视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指导上,认识没有上升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度,有的学校只把少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志。在体系设计上,只有部分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放在一起,把主要精力放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管理上,没有形成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加强双创中心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小学生处于人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身心发展不成熟,但可塑性较强,所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向与道德现状,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学生才能卸下心灵的重担,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工作。

定理2 设g:H→H 是强单调和 Lipschitz 连续[3,4,9],常数分别为 ξ,η;A,B:H→C(H)是 Lipschitz连续,常数分别为λA,λB;N1:H→H关于变量强单调和Lipschitz连续,常数分别为α,β;N2:H→H关于变量Lipschitz连续,常数为ω。根据假设,则存在u∈H,a∈A(u),b∈B(u)满足广义混合变分不等式,且由算法构造的序列分别收敛于,当且仅当ρ>0,满足:

学校坚持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建好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引领各二级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讲坛”和“双创周”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研究过程做详细的分析,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结合实践平台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前沿内容和政策导向,引领各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罗冬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认定等工作;实现校内外、线上线下项目多元、联合指导与评审,对优秀项目实行多对一指导。

观察两种诊断的准确率,并对其价值实施对比分析。即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患者肿瘤的大小情况,即5mm以内、6~10mm、10~20mm、20mm以上的结节例数,并分别统计两组影像学检查的符合例数,计算其比例并实施统计[2]。

四 结论

成都师范学院结合实际,出台了成都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成师院政字[2015]76号)、成都师范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成师院政字[2016]103号)、成都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等专门文件,同时,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写入学校的绩效管理文件和写入教师科研成果管理文件。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项经费支撑制度化,学分管理办法对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定学分工作制度化,绩效管理文件对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行为制度化,科研管理文件把老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认定为老师的科研活动行为,依据规定将成果运用于教师科研考核实现了制度化。管理制度成为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护航法宝,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老师的指导热情。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释

① “一平台+三体系”即一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双创中心),三个体系即“制度保障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和“分层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邹亮.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理念和思路——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5):92-93.

[2] 刘伟松.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创新科技,2017(10):43-45.

[3] 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 周萍.众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61-64.

[5] 何向荣.创业型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15(05) :105-110.

[6] 王利.构建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21):11-13.

本文引用格式: 赵秋,等.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39):31-3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9.015

基金项目: 成都师范学院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9JG30)”;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一平台三体系’模式下双创项目孵化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802362056);2018年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编号 201814389039)”。

作者简介: 赵秋,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材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于敏章,男,汉族,四川仪陇人,硕士,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实践科科员,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冯鸿,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学、高等教育管理;岳云华,男,汉族,四川射洪人,博士,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

标签:;  ;  ;  ;  ;  

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