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丸加减治疗泄泻23例临床体会论文_赖俊生

四神丸加减治疗泄泻23例临床体会论文_赖俊生

永定区中医院 急诊科 364100

关键词:泄泻;慢性结肠炎;四神丸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笔者在应用四神丸加减治疗泄泻23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3例,男15例,女8例;其中病情严重持续5年以上10例,2年以上8例,6个月以上5例。全部病例均有持续性反复发作慢性腹泻,轻者每日2~4次,重者每日7~8次以上,无脓血便、黏液便14例,有黏液便6例,脓血便3例。患者身体消瘦、虚弱,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

1.2 辨证施治

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在辨证时,首先区别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病程较长,腹痛不堪,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但病变过程中往往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故而辨证时要全面分析。用四神丸加减治之,所用四神丸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二为肾虚不能行水;三为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土;四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伍,既可增温肾暖脾之力,又能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脾暖胃以散阴寒;五味子酸温,固肾涩肠,合吴茱萸以助君、臣温涩止泻之力,共为佐药;姜、枣同煮,意在温补脾胃,鼓舞运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临床疗效评价

2.1 临床应用

四神丸为治疗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的属于脾肾虚寒证的五更泄泻或久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兼见脱肛者,为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升麻、党参、白术以升阳益气;腰酸肢冷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补肾之功。本方也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脾肾虚寒者。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9岁。2011年11月5日就诊。自述:晨起腹痛泄泻五年余,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用多种中西药效果不佳。身体清瘦,面色淡黄,神疲乏力,腰酸肢冷,饮食欠佳,每日晨起腹痛隐隐,便约5~7次,腹胀肠鸣,无黏液、脓血便,舌淡苔白,脉沉迟。诊断为:五更泄泻,脾肾阳虚型。治则: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处方:补骨脂30 g,吴茱萸10 g,五味子10 g,肉豆蔻15 g,枳壳15 g,白术15 g,焦三仙各10g,附片10 g,陈皮15 g,党参20 g,生姜10 g,大枣20枚。服用5剂后腹痛明显减轻,肠鸣减弱,大便次数减少,饮食增加。继用上方加木香15 g,砂仁15 g。再服10剂,腹痛、腹泻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讨论

泄泻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虚与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为湿困所致,属实证。久泻多因脾虚不运而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肝木克脾,或肾虚火不暖脾,水谷不化所致,多属虚证。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则发生泄泻。历代医书中对本病均有记载。《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西医学认为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可分为: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当胃肠运动关系到腔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接触的时间缩短时,直接影响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本证主要由于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亏虚,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而致。

论文作者:赖俊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四神丸加减治疗泄泻23例临床体会论文_赖俊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