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细节的选择与意义的产生--对“历史细节”教学研究论文的思考_新青年论文

历史细节的选择与意义生成——读“历史细节”教研论文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细节论文,历史论文,意义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阅读了东莞市“历史细节”教学的相关教研论文,①通过阅读,我加深了“什么是历史细节”“是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称为细节”“历史细节如何选择与应用”等问题的认识,下面与同行们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近几年,历史教育界出现了一股探讨“历史细节”的热潮,②为什么会出现这股研究热潮?

      这或许与当前史学与课程观念的转变分不开。长期以来,史学在“理性主义”、斗争哲学的支配下,沿着宏大叙事、概念化等方向发展,历史充斥着“结论性语言、庞大难懂的历史体系”。但随着微观史学、心态史学、新叙事史、新文化史等流派的兴起,关注感性、个性,注重细节描述的作品层出不穷。“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或许是人们期盼史学变化的最好注脚。过去,学历史更加强调“过去性”,中学历史教材几乎是大学历史教材的浓缩版。在以“教材奉为圣经”的时代,历史课渐渐成为“僵化、无味、呆板”的代名词。随着课程观的转变,人们意识到学历史不仅仅是埋首故纸堆,而是要更好认识当下与未来,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历史知识,不仅要真实,更要生动、形象、鲜活。而这些都跟历史细节有关。

      那么什么是历史细节?它与其他史料有何不同?下面让我们先来看有关“黄花岗起义”的两则材料:

      教材叙述:“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他亲自率领勇士一百二十余人,攻入两广总督署,遍搜两广总督不得,又冲杀出来,在东辕门外与大股清军遭遇,双方激战一昼夜,最后只剩黄兴等少数人带伤逃走。”③

      历史细节:“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④

      这两则材料相比,后者更注重细小环节与情节、微观、直观、有趣生动、曲折复杂,更富感染力,它往往用于对历史情节的补充,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描写,对历史场景的渲染等。而教材的历史叙述,属于宏大叙述,更为理性、多采用概括性与结论性的语言,读来不免觉得枯燥、干涩、抽象。

      通过以上个案分析,笔者认为:“历史细节”指的是基于客观真实,用具体、细微、情境化的方式描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情境等,使得历史更具形象、直观,更富感染力的史料。

      对历史细节的教学价值与作用,同行们多有论述,概括起来有:化解重难点,突破历史概念;呈现更为真实、完整的历史;重建历史现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润泽生命。同时,也意识到真实性、生动性、典型性是选择、应用细节的重要原则。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的偏差,诸如:

      第一,脱离目标、失去灵魂。历史细节应用的核心在于能否服务于教学目标,没有核心灵魂的细节犹如孤魂野鬼。如讲《中美关系》,有老师给出的细节是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联合军演的图片等,然后要求学生围绕着“中美会不会爆发战争?”的问题展开讨论。显然,这些细节完全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堆砌细节,缺乏加工。常见老师大段大段地呈现细节性史料、直接引用生涩隐晦的古文、细节史料缺乏问题指引等;如有老师上“太平天国”一课,用了18个故事、14则材料,光是故事就将近5000字,给学生提供了丰盛的细节大餐,但一节课讲完,学生没有多少消化的时间,思维含量自然受限。

      第三,缺乏考证,不够严谨。如有老师上“五四运动”一课,给出了曹汝霖家中挂着日本天皇像的细节,以此想引导学生理解北洋政府卖国的行径,但实际上,这一细节只是当时的传闻,当时的学生冲进曹家也没有发现天皇像,这一细节缺少证据,不宜采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细节丰富不等于历史真实,教学须将不真实却丰富的细节一一剔除,对其出处、真实性做一番辨析与考证。

      第四,忽视主体,影响效果。教师将精心包装好的细节呈现给学生,学生缺乏主动寻找历史细节的机会,也很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等资料中的历史细节,把“教材视为圣经”的现象仍然常见。在170多篇教研论文中,能够让学生发现身边历史(如个人史、家庭史、家族史、校史等),能够通过访谈的方式,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展示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此外,教师,或者质疑教材中历史细节的案例寥寥无几。

      针对以上的问题,下面说说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更好地选择与应用细节,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服务“灵魂”是核心

      历史细节不是无的放矢,它的指向是服务于课堂的核心灵魂。下面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核心灵魂: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

      教学思路与细节选择:以《新青年》的创办、发展和影响为主线,通过铺陈若干历史细节,诸如袁世凯祭孔、《青年》杂志封面、钱刘演双簧戏、刘半农改名、毛蒋阅读《新青年》、北大首开女禁等,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进而从中体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

      (注:其中在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我选择了四则历史细节,下面摘选其中毛蒋阅读新青年的历史细节为例,说明如何应用,怎样服务灵魂。)

      具体应用:

      细节1: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毛泽东

      

      问题1:从这则材料我们读到哪些历史信息?

      细节2: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19年12月10:“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

      ——《蒋介石日记》

      

      问题2:从这则材料我们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解读: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提到他很早就成为《新青年》的忠实粉丝,“非常钦佩”、“模范”说明了《新青年》对毛泽东的影响有多深,两位安徽籍的思想家取代了两位广东籍思想家,成为新思想的领袖,成为那个时代不少知识青年的共识。另一位青年阅读《新青年》始于1919年,至1926年,在他的日记中不断出现有关记载。这位青年是蒋介石,蒋介石虽是军人出身,但“上下午各看”、“在船中”都说明它对《新青年》也是情有独钟的。

      这两则材料反映出毛泽东和蒋介石虽然后来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成了共产党领导人、一个成了国民党的领导人,但是两个人对《新青年》的追捧,反映了五四一代青年受到新文化的洗礼与启蒙,《新青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改变现状的思想种子。这样,通过历史细节的铺陈,问题的指引,最终实现细节为灵魂服务的核心宗旨,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

      第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原则

      任何历史细节,都需要接受真实性、典型性的检验,如何优化这一过程呢?下面展示东莞第十高级中学王伟平老师的思考过程(略有改动):

      主题:《宋明理学》之“儒学危机与三教合一”部分

      可用细节:丁云鹏三教合一绘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教合一的身份分析;梁武帝崇道信佛的史实及图片;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名句;南北朝佛教寺院的统计图表(笔者注:这则并非细节材料);佛教传入中国第一寺“白马寺”图片故事;汉末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图片故事;洛阳龙门石窟图片与武当山道教建筑图片;柏杨《中国人史纲》中对百姓狂热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笔者注:这则并非细节材料)。

      选取思考:前两个细节为文艺作品,利于生动化,但作者皆为明代人,选取之后或会冲淡明代宋明理学的主流地位,时间典型性不足;梁武帝一事例最为典型,其一生中分别接触儒道佛三家,其皇帝身份,南北朝时间点都非常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杜牧之诗句与南北朝寺院统计图表结合有强烈数据效果;接下来的四幅图片与故事真实可用,删减数量简略呈现,删除大段文字改为老师略讲;最后柏杨之论述,分析精准清晰,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佛、道宗教兴盛原因。

      选取结果:四个细节:另类皇帝梁武帝;杜牧诗句与南北朝佛教寺院统计图(这两个细节点面结合讲述佛、道兴盛状况);白马寺与张道陵图片;柏杨关于南北朝人们热衷宗教原因分析(深入讲解佛、道宗教精神麻痹原理)。

      应用:采用所选取的四个细节,全部以梁武帝一事例为核心来呈现,增强典型性。细节的呈现分两个层次:四次舍身佛寺与山中宰相(三教合一);篡权称帝与亡国成囚(原因分析)。在第一层次辅以杜牧诗句、南北朝佛寺统计表;第二层次辅以柏杨的言论,佛、道图片,将使用的史料和故事文字删减了一半。依次探讨三个问题:“三教合一的普遍化及佛道对儒家地位的威胁”,“佛、道兴盛的背景原因”,“佛道相对董仲舒新儒家学有何优势”。引导学生比较佛道儒三家世界观与人生观上的不同之处,明白儒家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方向。

      据上我们可以概括出选择与应用历史细节的基本流程:依据主题——寻找历史细节——细节的典型性、生动性、真实性检验——精加工(删减、翻译、通俗化等方法)——问题设计——应用与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细节的选用一定要“以真实性为底线,以生动性为加工方向,以证据力决定其使用价值”。同时,在不影响文意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将其进行精心加工。

      第三,把握时机是关键

      如果我们把一节课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导入部分、重难点部分、结尾总结部分,那么每一部分在历史细节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别。在导入部分,一般来讲我们最好选择具有新奇性的历史细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在课程的重难点部分,往往需要多铺陈典型的历史细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强调对细节史料的仔细分析、归纳能力的提升。在结尾之处,其历史细节更强调开放性、情感性,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情感的升华、心灵的触动。下面我以“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导入部分”为例说明如何以历史细节设疑导入:

      细节:2001年美国方言协会举行了世纪之词的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词有“自由”、“正义”、“科学”、“自然”等词,而进入决赛的只有两个词,那就是“科学”,还有代指女性人称代词的“她”,最终“她”战胜了“科学”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设疑:如今汉语中的“她”,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然而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她”字的出现,与近代的一场历史事件有关呢?在妇女被压制的近代中国,“她”的出现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走进一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看看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为开端,拥有中西文化背景的青年才俊在转型的中国,向社会与大众发出了怎样的声音?给那个时代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给今天的中国留下了什么?

      可以说,上述细节导入,完成了扣题,并提出了背景、过程、影响三大知识核心框架,逻辑脉络清晰可见。同时,利用认知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她”字为什么会战胜“科学”,凭借的是什么优势?

      第四,建立细节资源库是保障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首先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细节,特别是小字史料往往富含细节。其次根据不同的主题,收集历史故事、历史传记、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民谣)、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历史文物图片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历史细节资源库。比如根据高中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建立起历史故事等历史细节的资源库,如:

      

      第五,让学生挖掘历史细节是亮点

      “发现身边的历史”是当前公民写史热潮的口号,让学生通过访谈等方式,寻找身边的历史细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东莞厚街中学的李丽梅老师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中,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爷爷、爸爸、老师,以深化学生对新中国各个时期教育状况的认识。下面摘录一位学生对他爸爸在“文革”时期的求学经历的访谈:

      口述历史:“我爸爸成长在一个不大平稳的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开始‘文化大革命’,1976年高中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这十年当中,在校读书时间少之又少,因为都要去农场参加劳动。听我的父亲说,当时他在厚中读高中时,常常到横岗水库旁边农场劳动,有时候连续在农场劳动2个月。那时厚中还开了手扶拖拉机专业,专门为农村劳动服务。而在学校里也没有读什么书,大家都学毛主席语录,农业基本知识和阶级教育……”

      此外,这位同学还找到了父亲读高中时的两张老照片,发黄的照片留下了“文革”的痕迹,第一张照片的左侧写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而第二张照片中,上面的字中有“三连三排”,体现当时军事化的特点,学生都带着毛泽东的徽章,甚至拿着毛主席语录。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口述历史、照片所蕴含的历史细节,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图像中的父辈就像自己一样青春,它记录的个体生命的平凡故事,让身处时代大洪流里的人,依然能触摸到生命的体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口述历史、照片的教学还可以借鉴数字故事的教学方法,⑤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制作2~5分钟的多媒体作品,将寻找的历史故事、图片、文字,编写成教学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创造可视化故事。

      需要提醒的是,历史教学多关注细节、偶然性、感性、个性因素的同时,也要避免矫枉过正而可能产生的“碎片化”,毕竟整体线索、深层原因、理性思考、历史脉络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更为重要。

      ①2013年东莞市举行了以“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历史教研论文评比。

      ②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及教研活动如:叶小兵教授撰写的“细节的重要”听课随笔;任世江以历史细节探讨“深化历史课程内容”的文章;《历史教学》杂志发起了“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主的教学设计征文;上海市组织的“精准阐释历史细节,着力提升教学效益”的网络教研活动;东莞市近两年来开展的“历史细节”教学设计及论文评比活动;黄牧航教授从情境化的角度提倡运用历史细节;何成刚、沈为慧以“故事材料”为角度,探讨故事材料的运用;毛经文老师的“用历史细节打造活色生香的课堂”系列文章等。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④叶小兵:《细节的重要》,《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

      ⑤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年。

标签:;  ;  ;  ;  ;  ;  

历史细节的选择与意义的产生--对“历史细节”教学研究论文的思考_新青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