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湾水电站坝肩抗力岩体置换工程二期混凝土回填施工中的温度控制论文_李传超

浅析小湾水电站坝肩抗力岩体置换工程二期混凝土回填施工中的温度控制论文_李传超

辽阳市河务处 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简要论述小湾水电站坝肩抗力岩体二期大体积混凝土回填温度控制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回填;温度控制;坝肩抗力岩体置换工程

1.工程概况

小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西部南涧县与凤庆县交界的澜沧江中游河段。小湾水电站工程属大(1)型一等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拦沙及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坝后水垫塘及二道坝、左岸泄洪洞及右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组成。电站坝高292m,库容149亿m3,电站装机容量420万kW。两岸坝肩岩体卸荷、剪切裂隙发育,最大卸荷裂隙深度达100~160m,坝肩和坝基部位F11断层和E4、E5、E1、E8等蚀变带强度和变形模量低,因此对坝肩及抗力岩体加固采取了设置推力墩、混凝土洞、井塞置换、预应力锚索、高压固结灌浆等综合措施。

坝肩抗力岩体地质缺陷加固处理工程置换洞室二期混凝土回填施工设计浇筑长度15m,浇筑断面为3.5m×3.5m的直墙圆拱形断面,断面面积为11.46m2,单仓浇筑方量171.45m3。施工期为6~9月,施工强度大、洞室内空间狭小、温度变化情况复杂、施工期短且伴随外界气温回升等不利因素,提高了二期混凝土温度控制的难度。为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混凝土内温升而产生裂缝、空腔等质量缺陷,必须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温度控制。

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2.1水泥水化热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水泥水化热、外界气温影响和约束条件。拌和时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放出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的温度随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而逐步升高。当混凝土体积较大不具备充分的散热条件时,积聚在混凝土内的水化热使构件内部温度明显升高,产生温度变形。当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引起温度应力,从而产生温度裂缝。

3.回填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为确保二期混凝土回填浇筑符合设计温度控制要求,采取控制出机口温度、运输及入仓过程中减少温度回升、控制置换洞内温度以及改善浇筑方法等方面进行温度控制。并在各关键环节设置相应的测温人员和测温仪器,配合仓内预埋的监测仪器测量各环节温度,更好的掌握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低温时段施工。

3.1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

洞室回填采用商品混凝土。采用预冷混凝土减少运输、浇筑的过程中的温度回升,仓面浇筑温度平均控制不超过18℃,最高温度不大于19℃。右岸EL1030m、EL1050m、EL1070m三层洞室运距及入仓距离较短,施工环节少,回填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按不超过12℃控制;其余各层洞室回填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按不超过9℃控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要详细记录,对超过温控技术要求的混凝土不能用做二期回填。

3.2控制混凝土运输及输送入仓过程中的温升

抗力体右岸EL1030m、EL1050m、EL1070m、EL1150m四层,混凝土运输车辆可经施工通道到达洞口(或洞口附近),利用在洞口设置的混凝土泵车泵送入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余各层洞室无法直接运送到洞口,运输至与抗力体洞室连接的吊物竖井口(预留输料口),结合现场布置的混凝土集料斗、混凝土溜管(溜槽)、泵车、混凝土输送导管,将其输送到仓内。由于混凝土输送距离较长,输送过程复杂、温度回升较快,需采取相应温控措施减少温度回升。

Ⅰ、混凝土的运输温度控制

搅拌车泵罐外全部包裹隔热被(橡塑保温材料),并在运输过程中在泵罐外撒水降温,以减少外界气温对混凝土的影响。搅拌车罐外包裹的保温材料,每十天更换一次。

运输过程中合理安排运输车辆,协调各环节关系,加强调度指挥和施工便道的维护,减少混凝土等待拌料及下料入仓时间。现场每一施工面混凝土集料斗处配置一名测温技术人员对出料温度作详细记录,超过温控技术要求的混凝土禁止使用。定期对测量温度进行总结分析,查找温升原因,完善混凝土运输温度控制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温度损失。

Ⅱ、混凝土入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二期回填混凝土采用泵送入仓,为减少泵送过程中混凝土在泵管中摩擦产生的热量,在浇筑前对溜槽、拖泵及泵管进行通水冷却;浇筑过程中定时进行撒水降温。在泵车及集料斗位置搭设防晒棚,从泵车接至洞内的露天泵管外包裹橡塑保温材料。混凝土输送入仓需经过混凝土集料斗、混凝土溜管(溜槽)、泵车、混凝土输送导管的仓面,在混凝土溜管(溜槽)外包裹橡塑保温材料,减少外界气温对混凝土的影响。同时在仓内配置一名测温人员,对入仓混凝土温度进行详细记录。

3.3二期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

在高温时段避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尽可能利用早、晚或夜间气温较低的时段进行浇筑。

Ⅰ、浇筑时段控制:合理安排浇筑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尤其左岸抗力体廊道二期回填混凝土尽量安排在下午4时至次日上午11时进行浇筑,白天高温时段只做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Ⅱ、浇筑速度控制:加快入仓速度,提高入仓浇筑强度,缩短混凝土暴露时间,减少温度升高。混凝土入仓后及时振捣,做到混凝土即来即平即振,避免松散混凝土堆积时间过长。

Ⅲ、合理控制浇筑分层分块及间歇时间:按设计要求,抗力体二期回填混凝土采取不分层、按浇筑长度不超过15m分仓浇筑。保证混凝土浇筑强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做到短间歇、连续均衡上升。

Ⅳ、对混凝土入仓温度测量的同时,也要对仓内的浇筑温度按时测量并作详细记录。若仓内浇筑温度过高,采用向仓内通风等措施进行降温,确保浇筑温度符合设计要求。

3.4掌控混凝土温度测量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优化调整

根据二期回填混凝土施工前两次试验混凝土浇筑测温情况统计及分析,结合现场混凝土各浇筑环节的测温记录,及时发现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浇筑过程中发生浇筑温度超过19℃的情况,及时查明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优化温控措施,避免不符合设计浇筑温控要求的事故发生,确保混凝土浇筑温度要求。

4.温控经验及总结

小湾水电站抗力岩体二期混凝土回填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温度控制措施基本解决了高温条件下洞室内大体积混凝土回填施工的问题。预埋的温度测量设施显示混凝土内部温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混凝土施工质量总体达到优良水平。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温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进度和施工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论文作者:李传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  ;  ;  ;  ;  ;  ;  ;  

浅析小湾水电站坝肩抗力岩体置换工程二期混凝土回填施工中的温度控制论文_李传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