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计划模式的选择_养老金论文

职业养老金计划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金论文,模式论文,计划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养老金计划是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向社会成员提供养老金的一种社会化的制度安排。如果抛开不同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具体形式,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养老金计划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养老金计划的举办者划分,养老金计划一般分为国家养老金计划(state pension scheme,又称公共养老金计划,public pension scheme)、职业养老金计划(occupational pension Scheme,又称雇主养老金计划,employer pension scheme)、个人养老金计划(personal pension scheme)。目前,在西方国家养老金计划体系中,一般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金计划,旨在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这种养老金计划所支付的收入一般比较低,而且数量固定。例如,英国1999年4月12日调整后的基本养老金给付标准为:80岁以下的退休人员每周66英镑,80岁及以上的退休人员每周67镑。第二层次是补充养老金计划,旨在为计划成员改善生活条件,使生活水平能够达到或接近社会标准。但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补充养老金计划的作用并不完全由政府来发挥,政府也试图将雇主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吸收进来,由它们提供一部分补充养老金计划。

一、既定给付(DB)与既定供款(DC)计划

根据给付的确定方法,职业养老金计划又可分为既定给付计划(DB)和既定供款计划(DC)两类。其中,既定给付计划可以采取三种基金模式,一是现收现付基金模式,即由在职职工当期创造的总收入支付退休金,退休金支付是完全代际转移的。二是完全基金积累模式,根据承诺的退休金水平确定养老基金水平,养老基金完全能够承担养老金到期给付的责任,即积累的养老基金等于参加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未来养老金给付现值。工业国的私人职业年金计划通常是基金积累的。三是介于现收现付与完全基金积累之间的部分积累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养老基金,但积累的养老基金不能满足未来的到期给付,或者说积累的养老基金小于积累的养老金权益的价值,使计划存在净债务,未来将面临支付赤字。从理论上讲,既定供款计划可以采取个人账户和集体账户两种形式。但实践中既定供款计划通常采用个人账户形式。根据缴费的确定方式,既定供款计划又分为现金购买计划(Money-Purchase Plans)和利润分享计划(Profit-Sharing Plan)两类。现金购买计划预先规定每年雇主为每个职工的缴费额,退休时个人账户额用于购买年金,不得提前支取。广义的利润分享计划指雇主每年对个人账户的缴费比例不固定的缴费预定计划,雇主拥有完全的缴费控制权,可以按公司利润的百分比或者雇员缴费的某一比例缴费,但通常需要预先决定对个人账户的分配方案。在雇员退休时,其给付形式可以是公司股票、现金分配或者两者结合。采用公司股票分配形式时,在美国和加拿大又称为股票红利计划(Stock Bonus Plan)。美国的401K计划、储蓄节俭计划(Savings and Thrift Plans)均属利润分享计划。

职业养老金计划由雇主、工会或个人发起,这些计划从形式到复杂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在各个国家都有特定的共同点。

(一)既定供款型计划

在一个既定供款型计划中,有公式来确定投入资金额,但是没有公式确定支付额。通常规定的出资额是薪金的一个事先确定的比例(如业主将雇员每年薪金的15%投入此计划),尽管这个比例在一个雇员的整个工作生涯中不一定固定不变。养老基金包括一套个人投资账户,每个雇员有一个。雇员常常可以选择其出资额以及账户投资的方式。

原则上,投入资金可以投资于任何有价证券,尽管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计划把投资选择限制于债券、股票以及货币市场基金。雇员承担所有的投资风险,根据定义,退休金账户完全由供款额构成,除了定期出资之外,业主没有其他的法定义务。

对既定供款型计划而言,投资策略在本质上与一个有资格延税的个人退休金账户(IRA)的策略相同。在既定供款型计划中,制订以及完成收入目标的任务很大一部分就落在了雇员自己的身上。

(二)既定给付型计划(DB)

既定给付退休金计划,是指由雇主资助的、定期的、按固定数额支付退休金的退休计划。这种退休金是以应计退休金服务年限和应计退休金收入来进行衡量的。应计退休金服务年限指在职工退休时可以作为计算退休金的、为雇主所工作的年限。应计退休金收入是指计算退休金所使用的工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不包括奖金和福利费等附加工资。雇主履行缴费义务与该公司是否在某一年获有盈余无关。此外,既定给付退休金计划通过精算和固定的计算公式来确定退休金。

与既定供款退休金计划不同的是,既定给付退休金计划参加者预先可以通过计划提供的公式了解他退休后每年将获得的退休金。而且,这一数额并不根据计划资产投资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如果该计划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退休金,资助其计划的雇主就必须向该计划存人更多的缴费额,以补足缺欠。此外,在计划的某一年限里,一个精算师可以根据该计划提供退休金的最终目标、雇用和离职的周转率、投资收益、雇员未来预计工资收入,以及管理费用等,预计雇主年缴费额数。

资助既定给付计划的成本要根据退休金公式来确定。如果计划规定参加者将在达到65岁时退休,在有生余年每个月获得100美元的退休金,基于男性65岁时的估算寿命为15年,80岁为平均寿命,再假定有5%的投资收益,那么这名男性在达到65岁时已经积累了约12650美元的退休金。这个数额的津贴足够每个月向该参加者付100美元的退休金,直到他80岁。如果月退休金是200美元的话,那么该计划此时就应该积累约25400美元的退休金。如果为一位女性参加者进行同样的预算,女性参加者在65岁时的期望寿命一般为18年,即平均寿命为83岁。如果假定5%的年投资收益,在该女性参加者达到65岁时,每月向她支付100美元的退休金,直到83岁,因此,为这名女性参加者积累的退休金应该是14225美元(注:参见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M],第1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从计划参与人的数量以及养老债务的总值两个角度来看,既定给付型计划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一种在发起人开始新的计划时选择既定供款型计划的倾向,但是这两种计划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许多发起人采用强制参加的既定给付型计划作为他们的初始计划,然后补充以自愿性质的既定供款型计划。

在既定给付型计划中,养老计划与养老基金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计划是明确各参与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基金是一个独立资产池,用以提供承诺的收益额。在既定供款型计划中,根据定义,总的给付额等于积累资产的价值。但是在既定给付型计划中,有着许多不确定的可能性,可能会没有独立的基金,在这种情况下计划被称为是无基金积累的计划(注:Zvi Bodie,Alex Kane,Alan Marcus,Investment,China Machine Press,1999,P688.)。

二、计划模式选择

公司负责设计职业养老金计划。在美国,自从ERISA颁布后,养老基金的增长主要以既定供款养老金计划为主。实际上,因为既定给付养老金计划需要承担风险,一些以往实行这种计划的公司,纷纷改为确定供款养老金计划。此外,大多数新职员的养老基金都属于既定供款养老金计划。

对于已经在公司工作多年的老职员来说,既定给付养老金计划就如同一个金手持把他们与公司牢牢地铐在了一起,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工作年限。对于年轻的雇员来说,他们宁愿选择既定供款养老金计划。因为该计划中的基金是记在他们各自的账户下。如果他们改换工作,这些基金仍然属于他们所有。这类计划的最大问题是,当职员改变工作时,他们经常花掉他们的基金,例如用于购买房子、汽车以及用于继续培训等,而不是把这笔钱留到退休后使用。从社会发展看,这些早期的基金储蓄消费可能会导致这些人退休后的贫困。通常,既定给付养老金计划常辅之以可供职员选择的既定供款计划,在可选择的既定供款计划中,雇主和职员可以共同承担供款责任。

如果一个公司建立了既定供款养老金计划,供款额既可以是职员薪金的某一百分比,也可以是公司收入的一定比例。即使在投资收益不佳时,一些既定供款养老金计划也保证一个最低的给付额。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保底”计划相当于既定给付养老金计划。但是,如果投资收益较大时,它仍属于既定供款养老金计划,因为它能支付较高的受益额。

(一)三阶段模型

下面通过三阶段模型分析法,来决定职业养老金计划的选择问题。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三阶段模型(工资与投资收益率不确定模型)来分析投资收益变化的风险。三阶段模型下,0、1分别为个人工作期,2为退休期。在t=0时,当前工资是已知的,在t=1时,工资为不确定值。

公司的目标是提供一个能使员工生存效用最大化的退休金计划。假定在不同的退休金计划下,公司的成本(未来养老金给付的现值)是相同的,且每种制度的薪资水平均相同。以此为前提,下面来比较不同退休金计划下的效用价值。

(二)DB计划下退休金给付现值的计算

在DB计划下,公司会以工作期最后工资数额或最后若干年份的平均工资作为依据来计算员工退休金给付额,因此有下式成立:

B(0,2)的含义:在t=2时,每支付1货币单位(元)养老金贴现为t=0时的数额;是第一期薪资的期望值。

(三)DC计划下的退休金给付额

(1)考虑贴现率下的给付现值

为了使两种计划具有相同的给付现值,对定义如下:(注:Bodie,Marcus,Merton(1985)认为:在时,由于B(0,2)<1,并且的系数之和为1,将会使得既定给付与既定供款制度的现值相等。)

(2)考虑贴现率与投资收益率时的给付额

由于DC制度下退休金给付是两个期间的累积值,其中包含了投资盈亏。故以下模型必须加入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模型中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定义为。则DC在第二期(t=2)时退休金给付为:

Bodie,Marcus,and Merton(1985)认为,当退休金计划的贴现率与投资收益率相等,且时,则DB与DC退休金给付额相等。由此可知,退休金给付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两个方面——薪资和投资收益率。

(四)养老金给付的不确定性分析

(1)薪资不确定情况

不管在DB制度下还是在DC制度下,退休金给付都会受到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假定退休金资产投资于无风险的债券,即投资收益是确定的,则t=0时,已知,有:

公式(4)、(5)表明,薪资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在公式中DC计划的薪资为平均薪资,不确定的薪资风险只有1/2;而在DB计划下,其薪资为最后薪资,它的不确定风险为1,因此,DC计划较DB计划的薪资不确定风险小。

(2)利率不确定情况

假设薪资是确定的或者与利率不相关,并且养老基金只能投资于债券。参保者加入退休金计划时,未来的利率是未知的,且因为薪资没有系统风险,故B(t,T)是简单的无风险贴现函数,而且。依据Merton(1982)的研究,假设个人在t=0时生存效用函数为:

上述计算表明,与DB计划不同,在DC计划下,个人消费不是实际利率的函数。所以,利率风险存在于DB计划中,而不存在于DC计划中。

(3)工资和投资收益变化情况下给付不确定性分析

同样是在三阶段模型下,如果薪资与投资收益率不确定,并假定两个制度的退休金给付额相同。在t=2时,计算DB与DC给付额的方程式改变为:

式中,为DB下退休金给付额;为DC下退休金给付额;W为计划初期的薪资;WR为薪资调整率;CR为供款率;Z为投资收益率。

DB计划下退休金给付额是最后薪资,故最后薪资为计划的初期薪资乘上薪资调整率。而在DC计划下,其最后可得到的退休金为第一期的供款率及其投资所得,加上第二期供款额,加总即为全部退休金给付所得。

为了估计参保人在两种计划下所面临的给付不确定性风险大小,列出方差如下:

在模型中,假设两制度的退休金给付额是相同的,且计划初期的薪资与供款额是给定的常数。而薪资调整率与投资收益率为不确定值,所以可计算其方差及协方差。

当薪资调整率的方差小于供款率平方乘以薪资调整率和投资率的方差时,则DB计划下的退休金给付额变动性会小于DC下的退休金给付变动性,即供款率的平方会大于所算出的临界值

三、结论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三阶段模型,可以考察DC与DB制度下退休金给付额受到投资风险的影响何者较大,愈大表示员工得到的退休金给付额愈不确定,危险性越高。本文分别就工资不确定、利率不确定、工资调整率与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等几种情况进行了分析。

从理论推导可知,在工资与投资收益率不确定情况下,当公司的真实供款率小于供款率临界值时,DB计划给付额的变动性会比DC计划大,公司应选择DC作为其退休计划的基础;若公司的真实供款率大于供款率临界值时,DB的变动性会较DC小,此时公司应确定DB较为合理。

标签:;  ;  ;  ;  ;  ;  ;  

企业年金计划模式的选择_养老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