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隔位退位减法的教学论文_周明琼

浅谈隔位退位减法的教学论文_周明琼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太平实验小学 625000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隔位退位减法这一重点及难点问题的教学展开分析,探讨有效策略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关键词:隔位退位减法 计算方法 教学

西师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三位数的加减法”,这个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整数加减法的学习。而在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隔位退位减法是一大难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里的算理算法与学生已有的“退一作十”的认知经验有一定距离,二是计算过程中“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怎样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不妨考虑以下几条途径。

一、进行有效的复习,促成计算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隔位退位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以原有的退位减法的计算为基础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促成学习方法的迁移。复习的内容可以以笔算为主,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降低新知识学习难度做了必要准备。

二、引导主动探索,鼓励算法多样化

当学生面对例题中的实际问题列出算式后,教师允许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这时的探索,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计算出现了新的问题:800-736,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可十位是0,无一可退;另一方面,为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把新的经验转化成能够解决的计算提供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把800分成799和1,799-736=63,63+1=64;也可以用836-736=100,100-36=64。这两种想法都是把被减数通过适当变化,把需要退位的减法转化为不需要退位的减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当然,学生还可以自己尝试从百位退1再减的方法,只是由于上面分析的难点,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计算的过程。尤其是我们这种城乡结合部和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的学校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更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在直观操作中感知算理,理解计算方法

上述的多样方法虽然具有解决问题的价值,但就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言,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解决用竖式计算隔位退位减的问题。显然,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突破计算的难点,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理解算理。针对本校实际,我要求学生先用计数器拔一拔的方法作为铺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于学生自主探索时明了了隔位退位减的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拔算珠进行计算。要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拔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0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一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拔算珠之后,还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拔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减的过程,特别是十位0减3的过程,小组内反复演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个位上0减6不够减,怎么办?——向百位借——百位的1到了十位变成几个十?从10个+中借1个十给个位还剩几个十?——现在个位上是多少减多少?十位和百位呢?边提问边板书:

0减6不够

向十位借

十位不够向百位借

百位借1,十位作10

十位借1,个位作几

作了上面的引导后教师进行归纳性的小结:十位上“0”的头上有退位点,而向百位借来的“1”最终作了“几”。通过反复的拔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要引导学生们归纳出:“0”的头上有退位点时向前一位借来的“1”最终只能作“9”。

显然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层次清楚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的计算过程上升为语言表达,并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理解计算的方法。

四、在试一试和练习中巩固计算方法

学会计算方法和掌握相应技能,必要的巩固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例题之后,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试一试中得700-480和400-345这一计算对学生而言依然有一定的挑战性;个位,十位都不够减,且需从百位退1再减,计算中短时记忆的容量和例题相似,因此,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在竖式上进行计算,另一方面也允许学生通过操作感知计算方法。操作时可提问;个位,十位,都不够,应向哪一位借呢?小组讨论借珠计算的过程。在学生进行基本的巩固练习之后,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一步内化计算的方法,形成计算的技能。

我们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中好的做法,但同时又要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计算教学的新思路,使计算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是,由于新教材的缺点是计算训练较弱,这就只有靠广大一线的同行们依据实际情况来加强训练了。

参考文献

[1]陆忠美 “隔位退位减”教学片段及思考[J].成才之路,2014,(33):51-51。

[2]魏芳 “隔位退位减法的笔算”教学实录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7,(5X):65-67。

论文作者:周明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浅谈隔位退位减法的教学论文_周明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