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性护理要点与施行效果观察
于大利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性护理特点和实施干预性护理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 月至2018年12 月间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59%,比对照组患者的81.08% 高(P <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干预性护理后,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干预性护理;护理要点;施行效果观察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124-02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谢能力弱,临床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差,常常伴随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十分必要[1]。为了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干预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按照双盲法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一组予以常规处理,另一组予以干预性护理,并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1 月至2018年12 月间收治的7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通过心电图与心脏超声检查确诊,并按照双盲法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3 例,年龄最小62岁,年龄最大90岁,平均年龄(72.46±3.75)岁;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10年,平均病程(7.06±2.51)年。观察组37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64岁,年龄最大93岁,平均年龄(73.24±2.86)岁;最短病程3年,最长病程9年,平均病程(5.98±2.34)年。两组患者病程等基本资料的对比(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预防褥疮与常规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操作如下:首先,由于老年患者的病史通常较长,迁延不愈,且在治疗期间反复住院,导致患者极易出现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相关学者表示:不良情绪极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的病情发展。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和患者沟通与交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予以有效安抚,使患者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日常饮食、运动、用药等行为和预后的关系,使其树立健康意识和培养健康行为[2]。其次,体位护理。多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合并气喘或水肿的情况。指导此类患者保持半坐卧位,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床头高度,尽可能使患者感受到舒服。再次,吸氧护理。用无菌剪刀减掉以习性吸氧管鼻塞后,选择气管套管套住,用生理盐水将无菌纱布进湿润,随后在套管口放置,吸痰过程中轻拍患者背部。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氧流量,通常在每分2-4ml,倘若患者属于肺源性心脏病,需调整为每分1-2ml予以持续吸氧。第四,输液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要求对患者进行输液,需对输液速度与输液量充分重视,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患者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强大负荷,导致心力衰竭病情加重,从而出现急性肺水肿,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指导与家属勿擅自调整输液速度。第五,用药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时间服用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根据其病情对用药时间与药物剂量合理安排,如利尿剂尽可能在白天服用,对用药后1d是否出现脱水与乏力等情况密切监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洋地黄药物用量,尽可能选择小剂量药物,并对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视觉下降以及食欲不振等情况认真观察。最后,饮食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素与蛋白质等食物,指导患者少食多餐,使心肌功能负担明显减轻。另外,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如多吃香蕉以及瘦肉等食物,补充体内钾元素。以清淡易消化、丰富优质蛋白和维生素、膳食纤维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促进排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统计。其中,焦虑与抑郁评分根据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予以评定,分数越大,说明焦虑与抑郁程度越严重[3];根据生活能力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予以评定,包括躯体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与日常生活能力3个方面,分数越大说明生活质量越高;根据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以及操作熟练程度等。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0.0统计软件统计,计量资料如生活质量评分与住院时间等表示用(),检验选择t,计数资料如护理满意度表示用%,检验用χ2,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的分析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分析
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中13例满意,22例较满意,2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4.59%,对照组患者中10例满意,21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1.0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3 讨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受疾病影响,身心状况差,治疗依从性低下,经干预性护理开展之后,使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能更加舒适[4]。此种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需求充分了解,并尽可能的予以满足。干预性护理为患者提供环境、体位、吸氧以及输液等方面更为舒适护理干预,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心功能,还可以促使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减轻心理障碍,减轻不良心理对治疗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和遵医行为;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可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生活习惯和良好遵医行为,从而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5]。
本研究探究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干预性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干预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少于常规护理组,躯体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4.59%,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08%,说明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总而言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干预性护理的应用,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充分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1):277+283.
[2]张福霞.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8,40(06):476-478.
[3]刘雪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针对性护理及实施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06):111-112.
[4]张佩霞,王清芬.临床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2):1701-1702.
[5]廖红英.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148-151.
论文作者:于大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老年论文; 评分论文; 满意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