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瘀血辨证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论文_孙树旺1,孙光源2,张素文1,贺,峰1,杨文明1

孙树旺1 孙光源2 张素文1 贺 峰1 杨文明1

(1河北省康保县中医院内科 河北 张家口 076650)

(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 河北 张家口 076650)

【摘 要】目的:探讨肝胆肝胆瘀血辨证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方法:选取18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采用自拟通气逐瘀汤。观察组60例,用小柴胡汤。全部病例均于2个疗程后判定治疗效果。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120例中,缓解92例(76.67%),有效27例(22.50%),无效1例(0.01%)总有效率99.99%。对照组60例中,缓解9例(15.00%),有效8例(13.33%),无效43例(71.67%)总有效率28.33%。2组缓解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5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lood sta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liver and gallbladder after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methods: 180 patients with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of 120 cases, treated with ventilation Zhuyu decoc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60 cases, with minor Decoction of bupleurum. All the cases were in 2 after treatment to determine treatment effect. The patients in the 2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age, the course of disease (p>0.05), comparable.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120 cases, relieved in 92 cases (76.67%), effective 27 cases(22.50%), invalid 1 cases (0.01%)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9.99%. A control group of 60 cases, relieved in 9 cases (15%), effective 8 cases(13.33%), invalid 43 cases (71.67%)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28.33%. 2 groups of remission rate, significant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

有许多胆结石患者,由于胆绞痛反复发作,或胆石症并发黄疸甚至急性胆囊炎而做了胆囊切除术。大部分患者在切除胆囊后病情得到缓解,还有一小部分患者在手术一段时间后又有上腹痛或胆样疼痛发作,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近年来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胆样疼痛的发生,与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有关,2001年1月以来,笔者运用肝胆瘀血辨证,辨证立方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2011年1月至2014 年6月治疗的本病120例与小柴胡汤治疗6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对象的18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其中男21例,女99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5.5±12.9)岁。病程10~61天,平均(25.5±17.3)天。对照组60例,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5.6±12.5)岁。病程9~59天,平均(25.0±17.1)天。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胆囊切除术后。(2)主诉右胁肋部及右上腹胀痛,伴有胸闷及背部放射痛,疼痛性质和原来的胆绞痛相似。(3)右上腹及胆囊区有明显压痛。(4)B超探查,均显示有总胆管扩张,总胆管直径大于10mm。(5)患者就诊时均排除肿瘤,胆总管或肝内胆管结石等其他可引起上述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如合并胰腺炎,排除因暴食,过量饮酒、高血钙、高血脂和病毒感染引起者。具备上述五项者可确定诊断,纳入观察对象。部分患者化验检查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胆红素轻度升高。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采用自拟通气逐瘀汤,通气逐瘀汤组成:桃仁10g,红花10g,赤芍20g丹皮10g,川芎10g,五灵脂10g,三棱5g,莪术5g,郁金10g,白术10g,青皮10g,茵陈30g,金钱草30g,香附15g,川楝子10g,陈皮10g,枳壳10g,木香10g,乌药10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均于2个疗程后判定治疗效果。

1.3.2 对照组:

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6g,炙甘草6g,人参10g,生姜6g,大枣4枚。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均于2个疗程后判定治疗效果。

2 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缓解:经2个疗程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右上腹及胆区无压痛,肝功能化验正常,B超显示胆总管内径小于10mm。随访3个月病情无复发;有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右上腹及胆区压痛明显减轻,肝功能化验正常,B超显示胆总管内径小于10mm。但3个月内病情复发,再用上方治疗仍有效者;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疼痛无明显减轻或疼痛加重者。

2.2临床疗效

治疗组120例中,缓解92例(76.67%),有效27例(22.50%),无效1例(0.01%)总有效率99.99%。对照组60例中,缓解9例(15.00%),有效8例(13.33%),无效43例(71.67%)总有效率28.33%。2组缓解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2.3 典型病例

张某,女,37岁。2012年4月1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11月因胆囊结石于北京某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2个月感觉上腹部及右胁胀疼、背痛、疼痛性质和手术前的胆绞痛差不多,腹部触诊:右上腹有明显压痛。上腹B超探查:胆囊缺如(胆囊切除术后)肝、脾、胰、胃、双肾均无异常。胆总管直径11mm.。化验:肝功能及血常规均无异常。舌质淡红,苔白稍厚,脉细弦。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方用自拟通气逐瘀汤原方治疗,服药1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好转,腹部体征消失,B超示:胆总管直径7.8mm,继服原方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后胆样疼痛过去常认为是“胆道痉挛”,“十二指肠乳头狭窄”,“胆管炎”等,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有些会发生胆管括约肌运动障碍,尤其是胆管口的括约肌---奥狄氏括约肌的压力升高,阻碍胆汁和胰液的流出,因此,产生疼痛。这种运动障碍现名为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常发生在胆囊切除术后3~5年,亦有术后数月即发者,发病者以女性为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样疼痛,有些伴有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酯酶及淀粉酶等血生化检查项目的一过性升高(疼痛缓解时即可下降)。B超检查,可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大于10mm。在临床上要诊断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还必须排除引起上腹疼痛的其他原因,如肿瘤、胆总管或肝内胆管结石,溃疡病、反流性食管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因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引起胰腺炎)等。

笔者认为,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手术损伤血脉,肝胆瘀血有关。肝胆瘀血,湿热内阻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自拟通气逐瘀汤中以香附、川楝子、陈皮、枳壳、木香、乌药、青皮疏肝理气止痛;桃仁、丹皮、赤芍、红花、川芎、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三棱、莪术、郁金破血行气止痛;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白术补气健脾利湿,当归兼有补血行血之功与诸药合用行气活血而不伤正。本方疗效显着,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能使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彻底缓解,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弥补了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囊结石的不足。

项目来源: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4387)

作者简介:

孙树旺(1961--),男,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全科医生,疑难病的中医治疗。

论文作者:孙树旺1,孙光源2,张素文1,贺,峰1,杨文明1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  ;  ;  ;  ;  ;  ;  ;  

肝胆瘀血辨证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论文_孙树旺1,孙光源2,张素文1,贺,峰1,杨文明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