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也来当老师论文_黄明国

让孩子也来当老师论文_黄明国

黄明国

(中江县万福镇中心学校中江618106)

常看到小朋友玩这种游戏:一个颇有几分威望的孩子当老师,几个小朋友坐在下面当学生,于是就拉开了“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下”的序幕。孩子们为何乐此不疲?因为在他们纯真的心中,教师是上帝,是先知,是崇拜偶像。但是今天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那种盲目的崇拜、师生之间界限分明的等级关系,是否会禁锢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是否会让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惟命是从,使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而成为教师复制品?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提倡平等、民主、情感交流式的教学模式,势必要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理、情感的差距。

因此,揭开教师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也来当一当老师,让他们心中的偶像变为学习生活的知心朋友,让孩子们的心与老师贴的更近、靠得更拢。这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我在这方面就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也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上学年之初,我就在班上提出“让孩子也来当老师”的构想,我把想法同孩子们作了交流,孩子们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于是要求孩子们认真观察和领会老师上课的言谈举止、提问技巧、基本过程等。孩子们上课特别认真。半期过后,我们就出示阅读课文《陶罐和铁罐》,让孩子们各自去准备。一周过去了,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交给了我。通过筛选,我确定了最终的几位“教师”人选。正式上课了,“起立—老师好—”,接下来的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小老师”面带微笑,琅声说道;“朋友们好,请坐下”。她竟然将我们常说的“同学们好”改成了“朋友们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变动,但却表达了孩子们一种多么强烈的意愿啊!该讨论问题了,小老师竟然打破分组讨论的常规,要求孩子们想找谁讨论就找谁讨论,甚至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还真行,果真有几个孩子找到了老师,师生间讨论得热火朝天,争得面红耳赤。更出人意料的是小老师安排课后作业竟然说:“孩子们,这些作业你愿意做就做,也可以只做你喜欢的练习题”。课堂上,小老师讲课提问的随心所欲,孩子们回答问题的肆无忌惮,简直让我瞠目结舌。我惊异于人的潜力竟然如此巨大。难怪美国心理学家加法纳说:作为学生的个体具有多方面的智慧和潜能,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掘。作为人师,只要你树立起孩子们的自信心,给他创造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放手让他去做,你就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当然鱼钓得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钓鱼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孩子们在课后的心得体会中写道:“当老师真不容易啊!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们查资料、看教参、写教案,足足花了一周时间,而老师一生中要上多少堂课啊!老师,您太辛苦了!我们一定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这次当老师的经历,我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深深的感谢您!我的老师!”

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确实是非同寻常的经历,它的深远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上课本身。

首先,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和培养自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对于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的时候比单纯的传授给他一些知识还要重要。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且不管课堂教学效果怎么样,深度如何,只要他敢于上台去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在这样的实践中,孩子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因为“教无定法”,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个性化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表现,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个性丰富性和自主性的教育。

其次,提高了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堂语文课,从新课导入、提问、过渡到总结,都需要老师口头表达,与学生相互交流。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中,孩子们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疑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三,孩子们懂得了学习的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代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的方法,他们今后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从而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但我们认为不管老师怎样谆谆教导,苦口婆心的教其学习方法,其效果可能都不及孩子们亲身实践所上的这堂课。因为孩子们的备课、上课,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掌握的过程,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课文的意蕴,从而学会提问,学会做中学,学会探究式学习,学会沟通和表达。这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再则学生自己备课,独立思考,自悟自得,也增强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四,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能站在讲台上过把“老师瘾”,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但要想当老师,就必须努力优先学习教材及相应的参考资料,一丝不苟地去备课。若遇到疑难问题时,孩子们就会主动积极地请教老师。这种兴趣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学习、发展的需要,而兴趣又是学习的先导。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使其不断产生自我更新的需要,从而产生主动发展,以创造性的学习来创造更美好的意愿。另外,对于听课的孩子来说,由于是自己的同学当老师,这样相对于老师授课,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这样在不自觉中他们更容易主动地接受所学的知识。而我们正是利用过把“教师瘾”的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也来当老师,另一个收益是实现了孩子们情感和心灵的超越。通过角色对换,教师的“神秘”不复存在,以前孩子们对老师的惟命是从、盲目崇拜,更多地转变为对老师工作的敬佩、人格的尊重。孩子们这样说:“老师不是高不可攀的上帝,我们也能做他的朋友!”不经意间,孩子们的心愿意主动地向我们而来。此时老师再佐以平等相待、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平等有爱的师生朋友情也就悄然而至。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就一定能使孩子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孕育诞生。对于孩子们来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更自由、更轻松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去想像、去发挥、去表现。

论文作者:黄明国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  ;  ;  ;  ;  ;  ;  ;  

让孩子也来当老师论文_黄明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