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和基本经验_体育论文

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和基本经验_体育论文

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及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内涵论文,历程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09)10-0003-06

从1949—2009年,中国体育已经走过了自己的60年历程。在这60年中,中国体育经历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从1949年前的“东亚病夫”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傲睨群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设施基础雄厚、体育产业迅速崛起,60年间中国体育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无与伦比”(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语)的成功后,中国体育正面临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和历史的拐点。在此背景下,全面而客观地审视、反思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60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历史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和明确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试图在全面审视、反思中国体育60年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并总结其基本经验。

1 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

纵观中国体育60年发展的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两大阶段,每阶段各为30年:前30年从1949—1978年,这是新中国的创立期和曲折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形成阶段;后30年从1979—2009年,是中国体育崛起并迅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成熟阶段。

1.1 1949—1978: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形成阶段

从1949—1978年,是中国体育发展历经艰辛曲折的30年,但又是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的30年,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创立和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现代体育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竞赛体制、训练体制、保障体制等开始形成,为中国体育20世纪80年代后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9—1978年30年间的中国体育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6年,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开创期;第二阶段从1957—1966年,是中国特色体育道路的形成期;第三阶段从1966—1978年,是中国体育受到严重挫折和恢复期。

1.1.1 1949—1956:新中国体育的开创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体育的方针和任务,在接收改造前国民党政府体育、推广解放区体育和学习前苏联体育经验基础上,开始形成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与基本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建国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和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对中国体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有:194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1952年6月中华体育总会成立;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1952年新中国首次派团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及奥运会上台湾问题的凸显;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中央体委,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成立。

1.1.2 1957—1966: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探索期和形成期

这段时间,一方面,由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全国由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另一方面,由于党内“极左”思潮的干扰,先后发生了“反右”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及三年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破坏和影响。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激发了群众体育热情空前高涨,各地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则围绕提高运动水平,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夺取优异成绩,形成了以国家体委到全国各地各级体委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以县级业余体校、省级体工队和国家集训队为架构的三级训练体制,以及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另外,对中国体育发展影响深远的一些思想与口号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三从一大”等。但由于国际奥委会少数领导人坚持“一中一台”政策,致使我国于1958年8月15日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及各国际单项体育协会,从此进入了一个与国际体育界长期隔绝的状态。

1.1.3 1966—1978:中国体育受到严重挫折和拨乱反正时期

1966—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革”使中国刚发展起来的体育事业与全国各行各业一样遭受到了“极左”路线的严重摧残。“文革”初期,中国体育管理系统全面瘫痪,体育事业发展严重停滞倒退。“文革”后期,体育作为当时的一种政治工具和外交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以往的管理和训练体制。1971年,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利用著名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坚冰。体育在这一特殊时期扮演了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角色。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体育界与全国人民一道开始拨乱反正,“文革”前的体育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和保障体制开始重建起来。

1.1.4 小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虽然参加了三届奥运会,举办了十届“全运会”,学校体育也有一定开展,但是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体育不重视,体育制度极不完善,体育设施极其欠缺落后,体育师资人才也十分匮乏,基本上没有给新生的共和国留下多少体育遗产。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虽然其间屡受干扰挫折,但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体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主要表现在:其一,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明确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性质、任务与方向,对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体育道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二,国家体委的成立确立了以政府为主体的体育管理体制,取代了以往的社团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从中央到省、市、县级等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相应的体育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此举对于中国现当代体育的发展及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三,由于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发动和组织,群众体育蓬勃开展,这与20世纪上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四,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竞赛体制、训练体制、保障体制在这一时期内逐渐形成,从而为1978年后的30年中国体育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1.2 1979—2009: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从探索走向成熟

1979—2009年,是中国体育迅速崛起并走向辉煌的30年,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从探索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30年间,中国体育取得了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这段时期,伴随着中国体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也在不断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

从1979—2009年这30年的中国体育发展也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1992年,是中国体育在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时期;第二阶段从1992—2001年,是中国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探索改革道路时期;第三阶段是2001—2009年,是中国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背景下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带动体育事业大发展时期。在这30年间,中国体育紧跟改革开放大潮,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

1.2.1 第一阶段:1979—1992

这是中国体育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实现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开始发挥显著作用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发展影响最大的事件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79年10月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这两大事件决定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基本任务与走向。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省级以上体委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础上,重点抓提高”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战略,中国体育在目标确定、发展重心到动员机制、资源配置、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集中,使被称为“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体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在此后30年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与作用。

从1980年始,中国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金牌总数名列第四,在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体育热”和爱国主义高潮,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与旗帜。1990年中国成功举办亚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金牌总数名列第四,初步奠定了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的成就带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热潮,足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等当时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的运动项目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中最普及的体育活动。

1.2.2 第二阶段:1992—2001

这是中国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探索改革道路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和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6月,中国足协在“红山口会议”上提出足球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决定举办足球职业化联赛。1992年11月在广东中山举行的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简称中山会议)上,提出要改变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深化体育改革的任务。1993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推动了新一轮体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的另一成就是体育法制法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95年5月和7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先后实施。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体育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轨道。改革推动了中国体育新的发展高潮。1994年,国内足球职业联赛拉开序幕,其后,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等职业联赛先后启动,各类体育产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掀起了群众体育的新高潮。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进入了金牌总数前三名行列。虽然足球职业化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体育改革和法制法规建设为中国体育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3 第三阶段:2001—2009

这是中国体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机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进入成熟的时期。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还提出,到2020年要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要努力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1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下,中国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金牌榜上首次超过俄罗斯排名第二,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新的历史性突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与此同时,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口号下,这一时期群众体育获得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另外,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规范、合理,逐步形成了以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这些,都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4 小结

从1979—2009年,是中国体育取得举世公认伟大成就的30年,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背景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体育发展之路的30年。在这30年中,中国体育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紧密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巨大成就,大踏步迈入了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30年来,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台阶式的发展轨迹。从20世纪80年代重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以期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取得突破,到90年代的职业化、产业化改革和法制建设,再到进入新世纪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下,推动中国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可以看到,中国从一个体育弱国如何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崛起,又一步步走向辉煌。在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体育遇到过各种问题、困难和挫折,但由于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有“举国体制”的坚强保障和勇于改革、全面开放的勇气与决心,因而能够推动中国体育在过去30年间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下一步实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特征与核心内涵

60年来,中国体育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

2.1 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这一道路的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所谓“特征”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方面,所谓“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是从横向上相对于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体育发展道路而言;另一方面,这一概念也包含着从纵向上相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体育发展道路而言。

把中国体育60年来的发展道路与近代中国及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体育发展道路相比较,可以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的很多特征。但总的看来,至少有几点是基本的,也是众所公认的:第一,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产生形成的体育发展道路;第二,它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一致的,这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第三,它是政府主导的,全社会参与的体育发展道路;第四,它是既符合中国国情的,又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发展道路;第五,它是动态的,不断通过改革来自我完善以适应新的时代变化的体育发展道路;第六,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在60年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年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进入了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

2.2 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

6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稳定而丰富的核心内涵。如果我们把“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理解为当代中国体育的思想本质的话,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增强人民体质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与方向

中国体育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这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对体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与要求。1949年10月26~2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体育”的方针,认为“体育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其后又正式提出新体育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国民的健康,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建设和巩固新中国的国防”[2]。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2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明确了新中国体育的根本性质与任务,即新中国体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其后,邓小平、江泽民等历代中央领导人都对我国体育的性质与任务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肯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体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3]。江泽民同志指出,“体育工作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3]。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他还指出了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4]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对体育的这些指示,表明了中国体育的根本性质与宗旨,就是要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管时代环境有何变化,中国体育的这一根本性质和宗旨是毫不动摇的,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

2.2.2 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针

在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与提高全民族素质。但是,由于新中国体育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优先发展竞技运动,通过在国际赛场上夺取优异成绩来发挥体育特有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振奋民族士气、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对外交流等功能。因此,各种体育的协调发展与在特定时期内突出重点便成为各个时期中国体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952年2月,为了备战赫尔辛基奥运会,有关部门提出“必须使普及与在适当范围内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相结合”[5]。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党的“八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要“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并且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水平”[6]。首次将“提高运动水平”与“增强人民体质”这两大任务并列。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体育工作中,应当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5]此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便成为中国体育的基本方针,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运动水平,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竞技体育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但中国体育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并没有改变。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强调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1995年6月和7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先后颁布实施。同年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这标志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作成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和基本方针,被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体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发展观。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下,中国体育不仅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辉煌成果,而且抓住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广泛的全民健身热潮。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中强调,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这表明,中国体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

2.2.3 全面开放、走向世界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动力

建国60年来,中国体育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这也成为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内涵和动力。

从1949—1979年,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从1958年因国际奥委会少数领导人坚持“两个中国”政策,中国退出国际奥委会及大多数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后,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界长期脱离了关系。但即使如此,中国体育在极其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仍努力开拓国际体育空间,尽力开展对外体育交流,发挥体育在对外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建国初期,中国克服了巨大困难和重重障碍,派出运动员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使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赛场升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开展与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的体育交流。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与各新兴独立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展开了频繁而多样的体育交往。仅1965年,我国就与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8起体育交往。[5]1961年,中国举办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此后又参加了第27、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还于1964年和1965年连续举办了乒乓球国际友好邀请赛。1963年11月,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尼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在这一时期,“为国争光”、“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等口号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措施。“文革”时期中国体育对外交流受到严重干扰,陷于完全孤立与隔绝状态。“文革”后期,中国参加了1971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利用“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从而为中国这一时期的政治和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抓住机遇,率先实现开放,走向世界,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激励人心的优异成绩,直接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席卷全国的体育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大发展。1979年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以来,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派出代表团参加各类国际重大赛事,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成为世界体坛的重要成员。3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活动,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研、体育传媒等各个领域全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中国体育还积极开展国家(地区)间体育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丰富和提高,充分发挥了体育这一民间外交渠道的作用,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管理,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0年来,中国还举办了包括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在内的多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国际体育援助,为国际体育大家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为世界体育发展做出的新的贡献,也是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的新界标。以此为契机,中国体育大大提高了自身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体育界的联系和友情,拓宽了国际体育交流领域,为中国体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国际体育合作与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走向世界,全面开放”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重要理念和方针,也是60年来中国体育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2.2.4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宝贵精神财富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不仅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也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7]中华体育精神源于60年来中国体育的实践,是60年来一代又一代体育人为了中国体育事业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过程中凝聚和积淀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内涵。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曾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讲话是对中华体育精神的高度评价与高度概括。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也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广大奥运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勇于承担中华民族百年圆梦的光荣使命和伟大时代提供的难得机遇,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育的崇高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胡锦涛同志的这段讲话,是对北京奥运会上体现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精辟阐释与概括,反映了中华体育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新的内涵。

3 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若干基本经验

60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总的说来,从1949—1978年,中国体育走过的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道路,但中国体育的基本思想和制度建设却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从1979—2009年,是中国体育崛起和走向辉煌的时期,但也是中国体育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的时期。那么,60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能得出哪些基本经验?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

3.1 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体育发展的基本前提

60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结论就是:体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发展的前提高度依赖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前30年,虽然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中国长期处于政治运动不断、经济发展起伏状态,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不仅国家和社会陷于长期动乱和无序状态,且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在这种背景下,体育要想获得正常发展是不可能的。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事实证明,中国体育获得巨大成就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须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3.2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体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体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都必须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保持一致。60年来,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体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不变的,这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素质。我们可以看到,60年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指示及中央政府有关体育工作的文件,都坚持了中国体育的这一根本任务和目标。这也成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和最鲜明的表现特征。中国体育之所以能够穿越60年来的时代风云,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巨大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体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也必然要根据这一核心思想和根本任务来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3.3 体育事业发展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

中国体育发展道路相对于国外大多数国家体育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国家和政府对体育事业进行直接领导并大量投入。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高度重视并予以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从这一角度来讲,无论是中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都基本上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支付的,并占用了大量行政资源和其他国家公共资源。因此,中国的体育事业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服从于国家的利益。60年来,中国体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出色地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任务和职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取得了举世皆惊的巨大成就,极大地起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振奋了民族士气,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事实证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将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够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

3.4 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60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体育的发展,得益于走出国门,受益于对外开放。从建国初开始,中国体育就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交往中,引进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体育管理体制。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与新兴国家的体育交往使中国打破国外反华势力封锁,成为我国外交事业的组成部分。通过与前苏联、东欧国家及日本等国的体育交往,使我国的篮球、体操、排球等项目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以奥运战略为重心,通过在奥运会及其他国际重大赛事上的突破,带动了中国体育的大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体育不仅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全面参与世界体坛各项事务,而且还先后输出了孙继海、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这样的高水平职业运动员。事实证明,中国体育不走出国门,全面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3.5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是中国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优先发展竞技运动。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得以在短短时间内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和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总数第一的基本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过60年来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体育发展的基础与条件较之改革开放前30年不可同日而语。进入21世纪后,中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一个由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构成的多元化体育格局正在形成。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体育事业发展活力在于改革创新。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夯实体育发展基础。要发展体育产业,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4]。事实证明,中国体育必须坚持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与推动全社会办体育互相补充。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另一方面,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动全社会的参与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建构中国体育新的发展格局。

3.6 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方针

60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虽然在各个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重点不一样,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体育必须坚持各类体育在总的发展方针上的协调与平衡,否则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尤其是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本质特征和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发展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展示中华民族敢于拼搏、敢于胜利、争创一流的气概,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并通过观赏高水平体育赛事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娱乐方式与精神享受,是现代体育的重要职责和功能。虽然中国体育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一定时期可能优先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侧重于发展某一方面。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基础差、水平低,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体育实行了竞技体育优先的战略,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取得优良成绩提供了保障。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体育开始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实行了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作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的战略,从而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进入更加平衡发展的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体育将在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一基本目标下,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并使之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和长期任务。

4 结语

中国体育已经走过了60年的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在这60年中,中国体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中国体育60年的发展道路是一个整体。虽然前30年中国体育发展是曲折的,但为后30年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一方面依据前30年奠定的体制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中国体育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笔极为宝贵的遗产。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中国过去60年体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面向未来,勇于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目标。

收稿日期:2009-08-17;修订日期:2009-09-20

标签:;  ;  ;  ;  ;  ;  

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和基本经验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