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身护理论文_阎静韬

冠心病、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身护理论文_阎静韬

阎静韬

(内蒙古满洲里市南区医院 021400)

【摘要】 冠心病是当今社会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冠心病的患病率与日俱增。冠心病的病变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一时性或持续性心肌缺血缺氧,轻者发生心绞痛,重者可使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形成心肌梗塞(以下简称心梗),由于其病情凶险瞬息万变,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应及时调整病人的心态,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放在同等的地位。同时嘱病人戒烟酒,避免劳累,积极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使病人早日康复。让病人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积极地接受治疗,不但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QOL),更能帮助缩短疗程,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关键词】冠心病;心梗;心理反应;心身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213-02

冠心病的治疗,近年来发展很快,从各种溶栓药物的应用到介入性治疗方法的不断产生和完善,使该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预后也大为改观。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使护理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护理工作除了护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心身护理。本文对53例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归纳出了三种类型。我们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心身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8月间共收治冠心病人53例,男性32例,女性21例,其中合并心梗者8例,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39岁,本组死亡6例,其中死于心梗者4例。

2.心理反应

2.1 恐惧心理

突然出现的剧烈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足以导致病人产生严重的恐惧感。加之人们普遍知道心梗发作有生命危险,这些更加剧了病人的紧张心理。实践证明,强烈的恐惧及极度的心理紧张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2 焦虑和抑郁心理

情绪波动时,机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功能活动增强,大量激素释放入血,干扰了胸腔及全身淋巴细胞的分化能力,也就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1]。

2.3 否认心理

有的病人,尤其常见于年轻病人,否认自己得了冠心病、心梗。对出现的某些临床症状往往以其他不重要的原因来解释,如把胸痛说成胃不适,把胸闷说成“压气”等,竭力寻找不可能患冠心病、心梗的理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人却无目的地四处求医,讨取“灵丹妙药”,甚至求神拜佛,其结果只能是延误治疗,加重病情。

3.心理因素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等紧张因素对病人的恢复极为不利。有人观察到,紧张刺激能引起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全身需氧量增加,血流加速,则必然加重心脏负担,使已患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心肌缺氧与耗氧的矛盾进一步突出,这显然对疾病的恢复是不利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由于紧张心理刺激而导致病情恶化的病例。这些都说明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心理治疗不容忽视。

4.心身护理体会

4.1热情接待病人,密切护患关系

从病人入院,我们就应主动热情的接待病人,用温和的语言,温馨的微笑简要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规章制度。本着与病人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原则,逐步密切护患关系,以便消除病人的恐惧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为我们进一步实施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4.2根据病情实施恰当的护理措施

4.2.1心梗的早期发现

当病人出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并向左肩、左颈放射,伴有冷汗和烦躁不安,心电图出现缺血型“T”波倒置,损伤型“S-T”段抬高和坏死型“Q”波的形成,确定心梗是无疑的。护士应当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但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警惕的是无痛型与不典型疼痛问题。因此,要求护士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对心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2.2 转变医学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后,我们首先尊重病人的意见,经病人同意后再决定治疗方式。护理人员在施行护理技术操作时,首先要建立在病人认可和信任的基础上,通过病人的自觉配合而得以实现。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与高度的奉献精神,具有充实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巧,才能得到病人的认可。譬如在心梗病人便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为避免因病人用力解便而诱发严重并发症,毅然用手指伸入肛门取出大便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4.3加强基础护理,满足病人需要

心梗病人需绝对卧床1~2周,病人的翻身、更衣、洗漱、进餐、大小便等均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在病床上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上对病人多给予关心、帮助和体贴,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多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例如有的病人不习惯在床上解大便,我们便向其说明用力加大腹压排便易导致猝死或心脏破裂;有人厌倦做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我们便告知,绝对卧床期间必须坚持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其目的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引起肺栓塞;有人抱怨静点速度太慢,我们便向他解释,“心脏病病人输液速度必须慢”,特别是冠心病、心梗病人若输液过快极易诱发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当病人了解了利害关系后,便可主动地配合我们的工作。总之,保证病人情绪的稳定,增强心理承受应激的能力,对于冠心病、心梗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整体护理工作中,语言是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2]。这就要求我们多用炽热的语言温暖人,贴切的语言教育人,诚挚的语言感化人,委婉的语言安慰人,甜美的语言启迪人,悦耳的语言激励人。

让我们携手并肩,用高尚的医德修养,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美好的心灵,娴熟的技能,广博的理论,勤劳的双手,探索出一条心理护理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林强.医学实践中应重视心理、情绪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一届肿瘤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5:10~12

[2] 阎静韬,阎静梅.加强语言修养.提高护理水平,中华现代医学研究杂志,2004.2(8):85-86.

论文作者:阎静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  ;  ;  ;  ;  ;  ;  ;  

冠心病、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身护理论文_阎静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