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恩心理的培养论文_张秀芳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恩心理的培养论文_张秀芳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教学案例,浅要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感恩心理;培养

“感恩教育”在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诗经·抑》有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我们现在常说的这句感恩之词“投桃报李”就是来源于此。“投桃报李”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在人们的情感当中普遍存在着施恩与受恩的现象,也就是情谊者双方在情感、精神、物质以及能量上的相互酬谢,而这种互酬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报恩”或者是“报答”。这种关系对维护和促进亲人、朋友之间的友好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这种“施恩”与“感恩”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那亲人、朋友间的情感就会出现隔阂,或中断直至分裂。记得在洪兰的书《理直气平》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一所私立高中的学生一起去山地服务,体验当地生活。当时校长说说了一句话:“越是富裕人家的孩子,越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只有通过服务他人,才会拥有‘感恩之心’,才会懂得珍惜。”对她震撼很深,所以十分赞同校长的理念与勇气,她觉得这个社会很需要感恩的,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倡导感恩理念,这样,社会会进步得更快。西方学者但丁也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失,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在《东郭先生与狼》中,我们不要学习狼的“忘恩负义”,而更多的是要学习“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在学生中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

何为感恩心理?在笔者看来,“感恩”就是受了他人帮助之后想给予报答的一种欲望,它表现了一个人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人格。也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才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思想文化道德才得以传承与发扬,漫漫的人生旅途才得以丰富和绚烂。当前社会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倡导和弘扬这种正能量的好时候。但是,在当前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品质却出现了畸形或缺失,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这些九零后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的宠爱,他们衣食无忧,没有了忧患意识;性格的孤傲不善与人交往,致使他们生出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我与自闭心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严格管教,又让他们孤独脆弱而又叛逆;不良的思想文化的干扰,又使他们好奇恒生从而迷失了自己等。所有的这一切导致了社会道德的下滑。我们教师常常感觉到:一些学生表面很礼貌地和你打招呼,但事后细细品味,却好像在完成任务,而缺少了那种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也正是社会中正在缺失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作为一个育人树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道德情操的传播者,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之重大,心情之焦急了!因此,我们应当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不仅要形式多样、求真务实,而且还要常抓不懈、勇往直前,一直走下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地将感恩教育传播到学生当中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要谈谈: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课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知恩图报的动人事例。例如:“《出师表》和《陈情表》”,这两表诉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间感恩的传奇。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七出祁山,巧破敌军,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诸葛亮写下的赞歌,为报当年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他用一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李密自幼失去父母,很是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全部的爱让这个可怜的孩子成,且扬名立万。为官是古代读书人一生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正是为了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降临到李密身上的时候,他却不能抛下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当官的这个机会,因为他说“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做官与报恩之间他选择了感恩,向世人演绎了感恩的传奇。这些名人事例都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感恩。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对学生在做人这方面进行思想和精神的启发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和思想都得到提高,那才是真正的教学。其实,在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到处可以体会到感恩之心。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充满了深深的母爱之情和儿女强烈的感恩之心,这也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亲情关怀和人文关怀理念。又如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如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这些千古名句,都向后人传递了朋友之间的感恩之心。所以,语文中处处有感恩,感恩在语文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糅合、相互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感恩题材很多。如孟郊的《游子吟》感恩父母,鲁迅的《藤野先生》感恩教师,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感恩父亲朋友,海伦·凯乐《再塑生命》感恩教师等中学语文课文到处都有感恩。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课文讲解中渗透感恩思想,二者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选好感恩题材的课文并加强感恩教育建设,在建设当中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其中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接受感恩并产生积极的心灵共鸣。

2.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中树立感恩之心

(1)我们在讲解这些感恩题材的作品时,一定要深钻教材,好好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教材讲解当中适当穿插感恩事例,可以是名人事例,也可以是学生生活当中的事例,这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亲自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比如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做家务,记得父母的生日等,这些日常的小事也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让他们从小事中学会感恩。这样既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对学生有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

(2)很好的利用课文中本真、良好和朴质的感恩之心进行教育。首先,教师们必须讲解清楚课文中感恩的因果关系;其次,重在分析文中主人公那种无私、本真、朴质的感恩之情;然后再结合课外事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帮与被帮,都要出于真心与实意,都要处于内心的本真,绝不仅仅是任务,而是要真正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3.引导学生多读优秀感恩题材的文学作品

(1)教师对感恩题材作品的讲解很重要,但要真正将感恩传递给学生,并且让这种感恩理念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共鸣,那对优秀感恩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感恩思想情感表现得较含蓄的作品,教师必须从旁引导,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言和见解,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吃透作品,使学生慢慢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层次地懂得那种质朴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报恩心理,并且让他们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

4.让学生的感恩之花开在生活中、实践中

课后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报恩见诸于实践中,如:为父母的生日准备一份小惊喜,为父母洗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等。这些为以后写作也能积累鲜活的素材。感恩是真诚的、无私的。只有把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感恩心理的重要时期。除了思想品德课以外,语文课的学习对这种感恩心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重要资源,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累知识的同时,还要把他们塑造成为品德高尚的、富有爱心的、懂得感恩的社会有用之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力量,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岚县教师进修学校 035200)

论文作者:张秀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恩心理的培养论文_张秀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