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雷锋对大学生的精神教育_雷锋精神论文

论新时期雷锋对大学生的精神教育_雷锋精神论文

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雷锋精神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2)11-0037-05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催生和形塑出的重要精神。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是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蓬勃发展、接续相传,展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蕴。

一、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时代蕴涵

雷锋精神形成于20世纪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雷锋精神主要体现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以及刻苦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精神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良好社会风气和新型人际关系的真实反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了一切向往真善美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认同。当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要求采取符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特点的新途径、新形式。

(一)以爱国爱党为内核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指引着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信念是出自人们内心的真诚信仰,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力量之源,能使人立场坚定、意志坚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P247)雷锋之所以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正是源自他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念和坚定信仰,源自他对美好社会制度的不懈追求,源自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基于这种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雷锋坚持从当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点一滴地完成自己的人格修炼;而由此铸就的雷锋精神,则集中体现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鲜明的爱国主义志向和衷心拥护党、坚决跟党走的政治立场。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就是要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爱党为内核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升华大学生对祖国、党和人民的思想情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以服务人民为旨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观是人对于自身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对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60)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必须受到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规定。关于这一点,雷锋给人们作出了生动的诠释。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短暂的人生中,他做了大量的好事,处处以整体利益为重,自觉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孕育出一种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他这样要求自己:“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就是要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善念善举为表征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为践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成长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滋养之中,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锻造出为世人广为传唱的雷锋精神。雷锋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的一生,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雷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奋勇前进的革命斗志在雷锋身上展现得一览无余。雷锋精神既饱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新型道德的共同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已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心理,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就是要以雷锋事迹所体现出的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崇德扬善,以雷锋的善行善举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通过对雷锋精神的颂扬与传承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自觉争当雷锋精神的倡导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四)以爱岗敬业为基石的创业创新教育

雷锋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始终做到立足本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锻造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以雷锋的敬业精神感染大学生,引导大学生自觉争当雷锋传人,甘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螺丝钉”。雷锋精神也是一种创业精神。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工、农、兵三条战线都布有他的足印。在农业战线,雷锋被评为“优秀拖拉机手”;在工业战线,雷锋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在军队里,雷锋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诸多荣誉背后折射出的是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的一丝不苟、百折不挠、踏实肯干、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更是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探索创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代又一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历史发展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推进,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绵延不断、接续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一)在建设实践中得以奠基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正式发表,由此全国掀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高潮。50年前,正当国内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之时,我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困难,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成一股劲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雷锋精神适应伟大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1962年10月,抚顺团市委发出《关于组织全市青少年参观雷锋展览室,开展好阶级教育的通知》,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活动,这引起当时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的高度重视。团中央于1963年2月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把这项活动作为目前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同年3月5日,向来关心青年成长的毛泽东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并于同日在各报头版头条刊出,3月7日各报发表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为雷锋同志的题词。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迅速掀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高潮。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在全民性的学雷锋活动中如火如荼地开展,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小分队、学雷锋活动日等雷锋精神教育形式相继产生。

(二)在拨乱反正中复归正轨

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学雷锋活动有了新发展,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由此复归正轨。1977年3月5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1963年为雷锋同志的题词,并与《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向雷锋同志学习》。适应形势的发展,为加强对广大青年进行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1981年团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通知》,要求广泛组织动员青少年学雷锋、做好事,加强对青年的革命人生观教育和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1983年团中央发出《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要求把学雷锋活动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相结合,为持续深入地开展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1984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以重点建设献青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竞赛活动,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与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成为鼓舞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善于学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在深化改革中走向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不断走向成熟。1990年3月,“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江泽民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同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雷锋团时明确要求“一定要继续在全国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与此同时,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推动了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逐步走向深入。1993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依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3]1994年3月,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实现了学雷锋活动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有机结合,使其步入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进入本世纪,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成为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开始趋向常态化。2003年2月,纪念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李长春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继续发扬光大雷锋精神。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运用新载体、采用新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力提升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实践举措

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提升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实效。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提升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时代性

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及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雷锋精神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如支农助学、希望工程、抗震救灾、义卖义演、帮困扶贫等活动都是雷锋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最具创新性的诠释。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着眼雷锋精神不断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着力提升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它引领着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方向,规范着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时代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加强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雷锋精神的内在灵魂,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让大学生在感知雷锋事迹和体悟雷锋精神价值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并为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要将雷锋精神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提升民族精神品格、时代精神气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养成无私奉献、报效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努力钻研的可贵品质。

(二)选树先进典型促成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鲜活化

榜样教育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言行和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无论在人生理想上还是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雷锋本身就是一个先进典型。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涌现出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两袖清风,耿耿忠心”的孔繁森、“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李国安,为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李向群,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郭明义等一大批雷锋式典型人物;舍身救农民的大学生张华、长江大学的大学生英雄群体以及徐本禹式的千千万万的支教老师,都是党和人民优良传统和高尚道德的积极实践者和代表者,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典型反映,赋予了雷锋精神鲜活的生命力。

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是一种榜样教育、示范教育。加强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注意对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收集和分析,挖掘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为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增添新的教育资源和生命力量。要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言行和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将先进典型的成长经历清晰生动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由抽象的理论讲解向具体的人格示范转化,常学常新,在给大学生施以精神感染的同时产生更为深刻的潜移默化影响,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依托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常态化

乐于助人、心系人民是雷锋精神的重要价值指向,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他人是雷锋精神的主要表现,这些都是志愿精神长期以来所一直坚守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内核。志愿精神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价值理论,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精神,具体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都包含着无私奉献之魂。今天的志愿精神可以视之为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和延伸。志愿服务是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实践途径,志愿服务平台可以为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提供良好的现实依托。

依托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常态化,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指导,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融入雷锋精神教育,让大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价值的时代彰显,认识到志愿服务是一项崭新而高尚的社会事业,进而踊跃参与其中,主动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要努力健全与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合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期化、规模化,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经常性开展提供机制保障和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建设,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打造好支教助学、暑期社会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形成校园与社会相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雷锋精神教育格局。

(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优良环境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外部环境支撑。雷锋精神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重要精神资源,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能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求真、求善、求美。校园文化又以其特有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对大学生产生强烈吸引,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

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班日、主题队日、主题团日等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诗歌朗诵、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网上互动等活动,广泛开展各类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5]高校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要求,做好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和雷锋精神教育的组织动员工作。高校宣传部门要利用舆论和话语优势,通过校报校刊和现代网络媒体等途径做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学雷锋、处处学雷锋、时时学雷锋”的良好氛围。高校团委等要努力建设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主题文化,通过雷锋精神主题展览、文艺汇演等加强大学生身边雷锋式人物的典型宣传,引导大学生像雷锋那样让青春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焕发绚丽光彩。

标签:;  ;  ;  ;  ;  

论新时期雷锋对大学生的精神教育_雷锋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