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装配式建筑研究论文_尹梦媛 杨艺超 王萧萧

新媒体环境下的装配式建筑研究论文_尹梦媛 杨艺超 王萧萧

(中南大学,410012)

随着人类世界发展的脚步不断加速,固定的空间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将媒体与可移动式的装配式建筑相结合,形成装配式媒体建筑[1]。本文探索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通过可移动建筑与媒体结合,将媒体广泛的社会传播效应与可移动媒体建筑的流动性、便捷性融合,对未来人们对建筑的感受与认知上提供帮助,也为建筑空间的变化提供媒介。

1.媒体建筑的概述

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如今,媒体建筑使建筑也被赋予了作为载体的功能,媒体建筑不仅仅是形状上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认识也产生着变化。在如今现存的一些媒体建筑形态上有参与式建筑、动态媒体建筑、3D媒体建筑与空间媒体艺术建筑等[2]。多媒体,一般而言指的是通过电路传送与计算机连接的一种技术系统,。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交互性与空间性,随着产生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使得媒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壮大。正如多媒体艺术与交互艺术的出现一样。新媒体技术与其他媒介具有较好的结合性,它与建筑的融合更加体现了他的时间和空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一样将各种的媒介包含在内,通过它的文字、图像、空间环境等的技术可以随时随地的表达着它对于时代的诠释以及传达出这个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3]。不仅如此,建筑与不同的介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时间与空间上、人与场所上、人和人上面、建筑和人之间等等都有着联系。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时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是工业生产便利的一种体现,它的特点是较为灵活、成本较低、便利、节能环保、建设周期优化等[4]。它主要的方式是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建运输到工地现场,通过拼接、搭建的方式进行组合,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建筑空间。集装箱房屋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可以叫盒式建筑,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风格根据模块拼接形成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与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结构对比而言,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加的环保,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可以通过回收进行二次利用,重复使用率远高于其他两种形式。在大力推行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的今天,集装箱房屋作为标志性的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也蕴含了时尚元素,不断地被更多的人关注。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混凝土钢结构建筑只有通过不断的纵向延伸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居住需求,但其建筑的形式也越来越局限,越来越不能满足未来人们更多的需求,目前出现的房车,是当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旅行居住方式,能够满足移动性,又能满足可观赏性,通过研究发现,在未来人们对建筑的各种功能也在不断的追求,所以装配式建筑的升级改造或许能够不断地迎合人们的不同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装配式建筑与移动媒体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与移动媒体的结合形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幕墙、外墙媒体、媒体建筑上。城市建筑的多媒体屏幕就是由建筑与媒体发展来的,通过形式、规格的变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形态。[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建筑上面附着的屏幕两者是个体的、不想融合的,但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通过技术的升级,在未来,通过技术的支持,使得建筑和媒体外屏进行结合,甚至可以使得两者产生互相通信的一种状态。在未来,装配式建筑将因为与媒体的结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装配式建筑与媒体相结合,能够将其流动性的特点表现的更突出,流动的广告,流动的建筑[6]。在研究中发现作为装配式建筑代表的集装箱所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从原本的工地上的临时建筑,到后面集装箱酒店,集装箱便利店等。也有为城市流浪汉搭建的临时装配式建筑,可以解决流浪汉人群的居住问题,又可以节省土地的面积,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面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同时在建筑外面加上了媒体大屏,作为广告投放的幕墙,成为城市街角的一处广告牌,又可以根据不同投资方的广告投放进行宣传内容的变化。它作为一个可拆卸的移动建筑又可以根据所需进行位置的变化,这便是未来装配式建筑与媒体结合的一种形式。

4.总结

媒体建筑能够更好的表达建筑的设计与建筑物所传达的“声音”。实际上,使得建筑物变得灵动起来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形态设计,也正是由于媒体介质的加入,使得建筑物更加的能够表达本身想要传递的信息和形象。在如今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将建筑与媒体结合起来才能使其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将媒体建筑的“表达方式”与装配式建筑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得建筑不仅有温度,而且有“思想”。在追求艺术创作上,建筑设计师作为建筑的塑造者,应该主动地将媒体这一艺术介质结合到建筑的创作上,这样可以增加建筑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它的互动性很好的为固定的建筑提供了互补,在未来,两者的结合,必然会使得建筑不仅有“温度”更有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程贤栋.虚拟与现实——新媒体与空间的融合[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3]袁倩.新媒体建筑的类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李海冰,张葳.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创造[J].装饰,2010(03):97-98.

[5]张然然.装配式建筑成本分析及优化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8.

[6]郑生钦,王德芳,左清兰,等.基于SEM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6,14(11):45-49.

论文作者:尹梦媛 杨艺超 王萧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7

标签:;  ;  ;  ;  ;  ;  ;  ;  

新媒体环境下的装配式建筑研究论文_尹梦媛 杨艺超 王萧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